统计部门自我剖析 五因素影响数据质量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11日 07:01 第一财经日报 | |||||||||||||
就在外界对统计数据质量的“挑剔”日渐加剧时,统计部门对影响统计数据的原因进行了“自我剖析”。 10日,记者看到了这份题为《探索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成因及对策》的调查报告。 调查显示,五个原因成为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原因,其中,三个原因来自统计系统内
问题首先出在态度上。 从调查情况来看,“基层统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对统计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严谨的工作态度”是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原因之一,这种态度直接导致了“统计数据填报不清、审理不严、评估不准、偏差较大”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基础性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 据了解,基础的原始数据、原始台账直接关系到数据的源头质量。但实际过程中,“原始台账不健全,统计数据缺乏有力依据”等现状仍然存在。 不仅如此,“留不住人”的问题也在统计部门出现了。 调查还显示,大环境、思想观念等客观原因同样成为数据质量的“掣肘”。 首先,“全社会和基层单位领导及统计人员统计法律意识薄弱,思想认识不到位”。调查发现,“《统计法》是‘软法’、‘豆腐法’的想法直接影响了统计工作的地位和权威性,甚至认为统计数据的准确与否与企业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这在基层表现得更为明显,造成了统计人员长期处于‘打杂’地位,人事、工资等工作一肩挑,工作疲于应付,严重影响着统计人员做好本职工作的积极性,使数据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此外,“统计普法辐射面缺少广度和深度”也是成为影响数据质量的另一个客观原因。(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