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摆脱对超前货币供应的依赖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20日 17:27 经济观察报 | ||||||||
-本报首席研究员 清议 积极货币政策的核心是通过持续扩张的货币供应,维持较快的贷款增长速度,以刺激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进而拉动经济增长。由此而来的是,GDP高增长往往伴随贷款高增长,反过来,贷款增长放缓,GDP增长随之减速。
央行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承认,目前国内投资规模依然很大,未来一段时期投资仍将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并存在反弹的基础。 分析人士认为,上述报告是对不久前央行加息所做出的全面注解,因此缺乏新意,对市场的影响也早已被消化。 不过,很有必要借此机会对国内长期以来奉行的积极货币政策加以反思。不难发现,在过去20多年里,贷款增长速度几乎一直维持快于GDP增长速度的格局。这一方面说明积极的货币政策的确实现了它对经济的刺激作用;但在另一方面,人们不能忽视所谓的银行不良贷款也是在这一期间形成的,准确地说,是在后半段时期,特别是在最近几年形成的。如果没有理解错的话,随着不良贷款问题的出现,积极货币政策的负面作用已开始显现。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国内继续奉行积极货币政策的环境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考虑必要惯性的同时,货币当局必须设法控制它的副产品——不良贷款,否则,整个货币体系必然面对重大风险。 既然不良贷款问题已经存在,而且较为严重,最好的选择似乎是逐步削弱货币政策的扩张性,逐步降低贷款增长速度,并在这一过程中积极消化不良贷款。虽然这将牺牲一些GDP增长因素,但从长计议,这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是大有裨益的选择。与其背负一个沉重包袱上山,不如丢弃包袱,轻装上阵。 于是,逐步缩小贷款增长速度与GDP增长速度之间的差距是必要的。当前近400个基点的差距虽然较以往明显缩小,但还是不够理想。 换个角度说,任何经济政策都有它的软肋。货币政策的软肋在于它必须保持利率的弹性,否则,要么是在经济过热时不能以加息来有效抑制投资活动,要么是在经济过冷或过度减速时不能以减息来有效刺激投资活动。目前的问题是,在投资规模依然较大的情况下,小幅加息可能对新增投资项目有影响,但对在建项目几乎不发挥作用。随着国际市场油价回落,各种大宗商品指数必然随之回落,为此,企业必须面对新的价格周期,那些在高成本时期扩张的项目很难形成市场竞争优势。接下来,如何偿还以往的巨额贷款将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以至于加大银行不良贷款反弹的风险。然而,一旦在经济过度减速到来时利率依然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利率政策将束手无策。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