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权改革何以创造财富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05日 17:54 经济观察报 | ||||||||||
清议/文 我在上期本版发表的“国企产权改革中减值会计的合理性”一文令我结识了一些新朋友。其中,北京大学公司财务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刘燕博士的来信(见下文)及信中提到的两个问题颇为中肯。刘燕博士担心科龙在2002年收购科龙冷柜并核减以往年度计提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后会增加新的资产减值项目,以至于依然无法排除会计处理方法不当的可能性。
在科龙收购之前,被投资企业科龙冷柜(即三洋科龙)由于连年亏损,净资产已为负数。在这一情况下,显然需要对长期股权投资全额计提减值准备。所谓收购,只是象征性地向三家外资股东支付了人民币3元。收购本身并不会使科龙冷柜以往损失的资产价值得到恢复。于是,很难想象科龙冷柜在被科龙收购并核减以往年度已经计提且费用化的长期投资减值之后还会增加新的资产减值项目。因此,没有理由得出科龙收购科龙冷柜之后继续掩盖后者资产减值损失并虚增利润的结论,除非存在其他的证据。 此外,科龙在2002年转销的22104万元存货跌价准备包括产成品20152万元,原材料1787万元,在产品165万元。其中,产成品跌价准备的转销显然是低价促销的结果,这与董事会报告的说法一致。至于原材料及在产品跌价准备的转销,可以理解为随由此生产的产成品销售而消化的过程。关于此项会计处理,别人如何理解我不得而知。 很有必要将问题继续讨论下去。如果顾雏军入主后的科龙不是依靠减值会计手段实现的扭亏为盈,那么究竟是如何扭亏的呢?不搞清这一问题,“郎顾公案”恐怕很难得出最后的结论。 幸好,一年多前,我曾作为CCTV《中国证券》“年报双榜”财务顾问随记者赴科龙做过一番实地调研。坦率地讲,在此之前,关于科龙扭亏,我本人也将信将疑。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指出记者采访结果不足以充分揭示科龙扭亏原因之后,应我的要求,科龙方面提供了一份主要零部件采购价格变化清单。其中显示,几乎所有零部件的采购价格在顾入主科龙之后都出现了大幅下降。例如,四通阀以往的采购单价在80元以上,2002年的采购单价降到30多元。鉴于科龙的生产量数以百万规模,仅此一项降低的成本就相当可观。 从公开披露的信息中了解到,在顾入主科龙之前,该公司存在大量关联方内幕交易,其实质是不公允地向关联方转移资源并因此导致公司蒙受损失。显然,上述发生在零部件采购环节的成本下降为公司扭亏贡献巨大。不仅如此,在售后服务等环节,顾入主前的科龙同样存在资源流失的现象,表现在内部人冒领维修配件以增加预计负债。依据2002年报,因严格控制维修配件领用而减少的预计负债高达5233万元,这同样是公司当年扭亏的原因之一。此外,在预提费用项下,公司曾与RLL订立价值16000万元合约,由后者提供广告代理咨询服务。为此,科龙在2001年末预提费用16000万元。应当说这是导致科龙当年巨额亏损的一个原因。2002年,科龙部分解除了该项合约,在不影响市场销售的情况下节约开支8000万元,并成为当年扭亏的一个原因。 在很大程度上,科龙以往年度的亏损是由公司治理涣散以及内部人控制下的关联方内幕交易导致的。应当说,同样的现象在其他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不为鲜见。如此说来,科龙2002年度实现的扭亏为盈,是国有产权改革后完善公司治理的结果。通过清理内部人控制下的灰色利益,一家亏损企业足以焕发新的生机。 作为独立分析人士,除科龙之外,我几乎没有赞赏过任何一家上市公司。科龙之所以成为一个例外,原因是我从中看到了陷入困境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是如何通过产权改革以及完善公司治理重新踏上健康发展道路的。当然,本文丝毫没有担保科龙无过错的意思。 无论如何,既然产权改革可以创造财富,其大方向就应当给予肯定。 (作者为经济观察研究院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