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外汇新政策的制度含义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20日 17:19 经济观察报 | ||||||||
上周,央行先后公布的几项外汇政策调整其实都指向了一个方向: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16日,央行为合法私产转移到海外开了绿灯;17日,国家外汇管理局提高了自费留学人员的购汇指导性限额,取消原来2万美元的上限;同一天,央行上调了小额美元外币存款利率,同时还宣布取消美元、欧元、日元和港币的2年期存款利率上限。 在上月末加息之后,汇率也可能会随之调整的猜测一直没有停止过,人民币升值预
在外汇管理上采取“宽进严出”的政策取向,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这是自去年以来央行一贯的操作思路,与之相配合的则是不断的政策宣示,一方面强调“完善汇率机制没有具体的时间表”,另一方面,警告“单边豪赌人民币升值只能是一种不明智的投机冒险行为”。 客观地说,这些举措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不过,收效还没有预期的那么大。今年中国外贸顺差明显下降,而且外汇管理部门对违规结汇和非法外汇交易一直保持着高压姿态,但是外汇资金仍然保持了较强的净流入趋势,“国内外汇供过于求的状况更加突出”,这和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不断增强是有直接关系的。 虽然如此,我们认为,这些举措不应当看作央行在升值压力面前的被动反应。如果从更积极的层面去解读,甚至可以说,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央行一直在为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创造条件。 央行认为,提高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增强汇率弹性是完善汇率机制的核心,因而,放弃事实上的盯住美元的政策是迟早的事情。一般来说,扩大汇率浮动的区间,使汇率更加有弹性,最佳的时机是在汇率既无升值压力、也没有贬值压力的时候,这当然是一种理想状态。而国际经验表明,采取种种导向性政策,将升值预期尽可能降低,也是一些国家在扩大汇率浮动区间的时候通常采用的方式。对于央行来说,时机的选择显得尤为关键。 但是这种时机不仅是平衡市场预期的问题,它更多地与决定汇率市场化程度的诸多因素有关。所以,央行一直强调,不可能采取一次性重估人民币汇率的做法。事实上,假如这样做,等于在重估的基础上重新固化汇率制度,与汇率改革的目标是相悖的。 在此前提下,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人民币是否要升值,或者升值多少更加合适,而在于汇率在多大程度上由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并且根据供求关系的变化而浮动。 这时候汇率问题牵涉更为广泛。举例来说,在弹性汇率下,一旦汇率波动,调控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利率政策,如果利率刚性很强,调控就很难奏效。因而,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会为汇率浮动范围的扩大提供更好的条件。 所以,央行的种种举措包含了多重的政策含义。或者说,央行并没有把目光仅仅放在眼前的人民币升值压力上。在我们看来,央行从去年到今年所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有太多制度变革的意味。这些变革的指向相当明确,涵盖了利率市场化、资本项目的开放和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等诸多核心领域,速度也快于以往任何一个时期。 拿最近的变化来说,这次央行取消了两年期小额外币存款的利率上限,而在10月末,央行在加息的同时,已经取消了贷款利率的上限,如果我们考虑到过去数年利率市场化进程一度放缓,就该承认这种突破的标志性意义。在放开美元存款上限后,利率市场化已经走到了最后的关口。以“先外币后本币”的改革顺序看,下一步是逐步放开人民币存款利率上限,虽然出于对商业银行恶性价格竞争的担忧,但实现这一变化还需要一段时间。而这种变化与汇率浮动的取向是一致的。 而那些被我们看作为人民币减压工具的政策,比如说允许私产合法转移到海外,也是推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一系列步骤中的一步。 从眼前来看,可以认为,这些政策的目的是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为放宽汇率浮动范围创造更好的平台,从而使央行在时机选择上更加从容,避免汇率大幅波动。不过,相对于汇率浮动区间的窄幅放宽,我们更愿意认为,这些变革在市场开放方面的信号更为强烈,对未来中国经济的实质性影响更大,应该给予更积极的评价和更多的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