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并非万无一失 投资者仍需谨慎

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并非万无一失 投资者仍需谨慎
2018年02月26日 08:13 新浪银行综合

【金融曝光台315特别活动正式启动】近年来,银行卡被盗刷、买理财遇飞单的案例屡见不鲜,金融消费者维权举步维艰,新浪金融曝光台将履行媒体监督职责,帮助消费者解决金融纠纷。 【在线投诉】

  来源:开伟说财经

  作者莫开伟系中国不良资产行业联盟研究员

  最近几天,银监会查处的银行机构两起惊天大案加剧了2018年初的这个寒冬,让民众对银行市场乱象有了深刻的认识,更让投资者对银行安全产生了无限担忧。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一个是浦发银行成都分行为掩盖不良贷款,通过编造虚假用途、分拆授信、越权审批等手法,违规办理信贷、同业、理财、信用证和保理等业务,向1493个空壳企业授信775亿元,换取相关企业出资承担浦发银行成都分行不良贷款,形成风险资金1000多亿元,这种违规经营行为简直颠覆了银行的“三关”,更让社会普罗大众对银行经营安全产生了怀疑。

  这还不算,更有让投资者谈虎色变的银行机构违规销售理财产品案,更是将民众对银行无视投资者利益、恣意践踏合规安全底线的经营乱象暴露得淋漓尽致,那就是银监会官网1月12日公布的黑龙江银监局对黑龙江省工行6支、金额54.7亿元理财产品涉嫌违规进行处罚;被罚银行13家分机机构多次将非保本理财销售给同业客户,但私下违规签订兜底协议。也就是说,将非保本理财当成保本理财卖。

  对这两起案件的暴露,不少民众直接惊呼:“可怕的不是高房价,而是银行!”,这种感叹虽然可能有点夸大不守规银行机构经营乱象引发的金融危害性,也有将所有正规经营经营全部抹黑之虞,但细细想来,这种惊呼也不无道理:一方面,少数银行机构不守规经营是市场乱象的根源,正如“一粒老鼠屎搞坏一锅汤”一样可怕;正是由于这些不守规经营银行机构的胡乱经营行为损害了银行业整体守规经营形象,败坏了银行机构“三铁”声誉,让民众对银行经营安全越来越担忧,感觉将自己的钱存在银行越来越不放心。

  另一方面,民众的担忧也确实情有可原,试想一想银行作为一种经营信用的企业,掩盖不良贷款和兜售违规经营产品的行为,本身就属极不讲诚信的行为;由不诚信的银行机构来经营民众的巨额存款和购买银行的巨额理财产品,又咋能有安全可言?民众的财富会不会因为银行机构的违规违法乱经营而泡汤?

  再一方面,银行直接经营上万亿国民资金,其违规违法经营不仅加剧了市场竞争乱象,更会酿造巨大的金融风险,形成巨额的资金损失,这种损失确实比房价飞涨产生的泡沫刺破、比通货膨胀带来的财富缩水等经济后果都要可怕上百倍倍、甚至上千倍,因为这种经营乱象会产生社会感染情绪,加剧对银行不信任的恐慌心里;

  而且,如果万一哪一家银行机构因违规操作风险导致关门破产,存款人的大量存款和购买理财产品的大量资金还能安全收回吗?这就真的不好说了。

  说一千道一万,少数银行机构的经营作为确实无法消除投资者的安全担忧。为此,投资者与银行打交道也得多长一个心眼,多掂量掂量一下银行机构的合规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尤其在购买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时也应悠着点,不要再像过去那样缺乏风险意识,盲目随从。

  笔者这么说,并非有意夸大银行风险,而是有如下几个问题值得投资者重视:首先,在选择银行存款时,尽量选择经营规模大、内控制度完善、内控能力高的银行机构;如果存款金额较大,应按照央行颁布的存款保险制度规定的50万元赔偿标准,不要将存款存在一家银行,而是应尽量多存几家银行,以便分散风险,提高银行破产倒闭后的偿还标准,减少损失。

  其次,购买理财产品时应问清楚到底是保本理财产品还是非保本理财产品,应根据自身风险承担能力来确定好购买理财产品的种类,避免自身风险承担能力弱而购买高风险理财产品的现象发生。

  尤其,在购买理财产品时,一定要搞清楚到底是银行发行的还是银行代保险公司或其他基金公司销售,避免购买银行理财产品而变成了银保产品延长投资期限而加剧投资风险现象发生;而要避免这种现象发生,最好的办法是在确认产品身份时,要认清是否有银行理财产品编码,可以在中国理财(www.china-wealth.cn)上输入以字母“C”开头的14位编码来查询真假,避免上当受骗。

  同时,还要做到尽量不到一家银行购买理财产品,多购买几家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并多购买几款理财产品种类。再次,去年11月央行等部门已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指导意见(意见征求稿)》,打破了银行理财刚兑,这意味着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导致风险发生时,银行不负责资金安全的“兜底”,风险损失全部由投资者自担,这就要求投资者更要理性地把握购买理财产品的机会和种类,切不可形成购买理财产品最后都由银行负责资金安全的错觉;

  尤其对于风险鉴别能力比较弱的投资者来说,在购买银行理财的时候,应比之前更留一个心眼,避免陷入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漩涡。

责任编辑:谢海平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Array
Array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