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上一篇《远期结售汇差额交割能刺激外汇投机吗》一文中对远期结售汇差额交割的操作方法进行了解释,并明确指出差额交割十分有助于企业提高汇率风险管理效率。但有朋友据此认为差额交割会大大提高远期结售汇的签约规模,笔者对此有所怀疑。
第一,历史经验并不支持这一判断。
早在2016年4月,外汇局就放开了远期结汇差额交割,所以今年2月13日外汇局只是进一步放开了远期售汇差额交割,使差额交割实现了结售汇的全覆盖。2016年放开远期结汇差额交割可能包含着增加远期结汇规模的期盼,毕竟那时人民币贬值压力比较大,如果远期结汇上升,有助于缓解结售汇市场逆差压力。
但实际效果如何呢?2016年5-12月,银行代客远期结汇签约总量为513亿美元,同比下降了32%,大家看清楚,是32%不是3.2%。如此大幅度的萎缩,可见差额交割的推出对于远期结汇并没有起到明显的刺激作用。既然远期结汇差额交割的推出对于提高交易规模的作用并不显著,我们自然也可以对远期售汇差额交割活跃市场的能力先打个问号。
第二,远期结售汇签约受市场预期影响很大
笔者在此前的文章中反复提到,中国的远期结售汇市场“赌性”很强,大量企业将远期合约作为赌博工具,而非套期保值工具,这就导致其更愿意在市场方向比较“确定”时大规模单边下注(起码是其自认为方向比较确定时)。也就是在人民币贬值预期较强时大规模签署远期售汇合约,反之则大规模签署远期结汇合约。在这种“大赌场”氛围中,差额交割和全额交割其实只是赌博工具发生了变化,而只要赌场中的人不变,市场的大方向、大环境是很难变的。2016年,正是由于人民币贬值预期仍然较为强烈,这才导致企业签署远期结汇合约的意愿萎靡,无论在交易便利性上怎么提高,作用都比较有限。
2017年,随着人民币持续走强,人民币贬值预期逐渐消退,企业的远期结汇意愿明显增强,当年远期结汇签约总额比2016年增长了111%,这也进一步说明,差额交割对远期市场的刺激作用远不及市场预期的变化。
第三,操作环节的制约因素
虽然差额交割在理论上可以大大便利企业汇率风险管理,但并非所有企业都愿意采取差额交割,因为在差额交割条件下,一旦市场走势不利于企业,例如远期结汇合约的执行价格是7.0,但到期日市场汇率是7.5,此时企业需要向银行支付0.5元的差价,1亿美元的合约就是5千万人民币的净支付额,对于企业来说这可能在账上是一笔净损失,这是财务人员非常不愿意看到的。
还是上面的例子,如果在到期日,企业在进行远期结汇合约差额交割的同时,在即期市场将美元卖掉,这实际上等同于全额交割,对于企业来说选择差额交割的意义就不是很大。但如果企业继续保留外汇头寸,等待更好的即期结汇价位,此时企业就要继续面对汇率风险。一旦美元即期汇率大幅下跌,比如跌到7.2,甚至6.9,那么企业还不如在差额交割当天就在即期市场卖掉美元,此时财务人员的心理压力是巨大的,业绩考核也可能受到影响。所以,虽然差额交割给企业汇率风险管理提供了便利,但财务人员照样会提心吊胆地过日子。
总体来看,远期结售汇实现差额交割虽然是外汇市场制度完善的重要一步,但制度完善和交易量上升并不存在必然联系。
(本文作者介绍:建信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研究主管。)
责任编辑:张伟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