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弗里德曼规则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2日 02:16 21世纪经济报道

  夏业良

  货币主义(Monetarism)是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形成的一个经济学流派,也称货币学派或现代货币主义,其主要创始人为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米尔顿·弗里德曼。上周刚刚辞世的这位身材矮小的思想巨人,被人们普遍看作20世纪下半叶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货币主义的“教父”以及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货币主义与政策主张

  货币学派在理论上和政策主张方面,强调货币供给量的变动是引起经济活动和物价水平发生变动的根本原因,卡尔·布伦纳于1968年使用“货币主义”一词来表达这一流派的基本特征,此后被广泛沿用于经济学文献之中。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在美国主要有弗里德曼、哈伯格、布伦纳和安德森等人,在英国有莱德勒和帕金等人。

  货币主义的核心命题是货币在经济活动中最重要,主张货币发行增长率要保持一个不变的速度,让经济中的个体对通货膨胀有充分的预期,这种货币导向机制被称为“弗里德曼规则”。货币主义认为货币是重要的,货币存量的变化是解释货币收入变化的最主要因素。通货膨胀在任何时候都是一种货币现象。

  弗里德曼从20世纪50年代起,以制止通货膨胀和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为主旨,向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主张提出挑战。他在1956年发表《货币数量论-重新表述》一文,对传统的货币数量学说进行了新的论述,为货币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此后,弗里德曼和他的同事们利用美国有关国民收入和货币金融的统计资料,进行了大量经济计量学方面的工作,为他的主要理论观点提供了论据。弗里德曼还以一些实证的研究支持了货币主义关于货币存量的变化在周期性经济波动中发挥独立作用的观点。

  自20世纪60年代末期以来,美国的通货膨胀日益严重,尤其是对于20世纪70年初以后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物价上涨与高失业率并存的“滞胀”现象,凯恩斯主义理论无法作出具有说服力的解释。货币主义因此而流行起来,并对美英等国的经济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货币数量说”与货币需求函数

  弗里德曼在《货币数量论——重新表述》一文中认为,“货币数量说”这个词汇只是表示一项研究方法,而不是一个具有确定意义的理论的名称。它是关于货币需求的理论,而不是产出、货币收入或价格水平的理论。在这篇论文中,弗里德曼在凯恩斯流动偏好函数的基础上作了一些发展补充,建立起自己的货币需求函数。

  货币需求函数是一个稳定的函数,意指人们自愿在身边贮存的平均货币数量,与决定它的为数不多的几个自变量之间,存在着一种稳定的,并且可以借助统计方法加以估算的函数关系。弗里德曼认为最好的政策方针是使货币供给量始终按照一种事先规定的固定不变的比率,比如每年4%的增长。政府应该放弃对经济进行微调而代之以“坚持固定的规则”,避免干预自由的市场。

  弗里德曼在1963年出版的《1867~1960年美国货币史》中估算出两个经验数据。其一是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为-0.15,即利率增(减)1%,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就减少(增加)0.15%,认为利率的变化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另一个数据是货币的收入弹性为1.8,即人们的收入增 (减)1%,对货币的需求量增加(减)1.8%,这就意味着从长期趋势来看,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将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而有递减的趋势。

  货币主义认为引起名义国民收入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货币当局决定的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假如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会引起货币流通速度的反方向变化,那么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对于物价和产量会发生什么影响,将是不确定的、无法预测的。

  弗里德曼突出强调货币需求函数是稳定的函数,在于尽可能缩小货币流通速度发生变化的可能性及其对产量和物价可能产生的影响,以便在货币供给量与名义国民收入之间建立起一种确定的可以作出理论预测的因果关系。

  在短期内,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主要影响产量,部分影响物价,但在长期内,产出量完全是由非货币因素(如劳动力和资本的数量、资源和技术状况等)决定的,货币供给只决定物价水平。

  弗里德曼强烈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实行一种"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这就是把货币存量作为惟一的政策工具,由政府公开宣布一个在长期内固定不变的货币增长率,这个增长率应该是在保证物价水平稳定不变的条件下,与预计的实际国民收入在长期内会有的平均增长率相一致。

  英国的“货币主义试验”

  20世纪70年代,英国物价高涨、生产停滞、失业率居高不下。1979年,54岁的玛格丽特·撒切尔出任英国首相,她高举自由经济的旗帜,大刀阔斧地改革政府管制,并亲自主持了英国的“货币主义试验”。  

  撒切尔首相借用货币主义的政策,抑制通货膨胀。上任当年,为控制货币流通量,一举削减了10亿英镑的国债,将银行的准备金率提高到10%,把最低贷款利率提高到17%。紧缩的货币政策,一时间使经济更加低迷、失业更为严重,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做法,当时使人们难以接受,1981年3月30日,英国364名经济学家,在《泰晤士报》联名发表公开信,对此政策加以抨击。

  但是,撒切尔首相并没有妥协,因为这一结果早在她预料之中。当年底英国经济增长几近谷底,失业人数达250万,然而当经济走过这个“拐点”,便柳暗花明,生产渐渐复苏,物价开始回落。撒切尔首相的做法,看似一招险棋,但最终是有惊无险,闯过了难关。

  1984年,英国按照最狭义的货币Mo来控制货币发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使金融形势趋于好转。1985年11月起,为促使经济繁荣,政策调控的重心,从原来的货币供给转向了汇率。一方面,将英镑和坚挺的德国马克挂钩;另一方面,大量买进外汇,通过降低利率、阻止外资涌入,以降低汇率。而低汇率与低利率,又推动了投资;到80年代末,通货膨胀率降到4.9%,经济增长显著,撒切尔的货币主义试验最终获得成功。

  (作者系北京大学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中心副主任)

  推荐阅读书目:

  [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著《货币数量论研究》 瞿强、杜丽群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刘涤源、陈端洁著《弗里德曼及现代货币主义》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年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