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收入分配:关注平等并不等于强制性分配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8日 05:00 21世纪经济报道

  夏业良

  收入分配(distribution of income)一直是经济理论的关注中心,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托马斯·马尔萨斯和大卫·李嘉图主要关注要素收入(即生产、土地、劳动力和资本这几种主要生产要素)的分配。现代经济学家也强调这一问题,但是更加关注的是个人与家庭之间的收入分配。重要的理论与政策思考包括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一个共同体内部的收入分配也许可以通过洛伦兹曲线(Lorenz curve)来展示,它与收入不平等的测度(比如说基尼系数)紧密相关。在美国,最高收入的两大群体所获得的收入超过中下层60%人口的收入总和。然而,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并不像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那样明显。因为美国劳动收入的大部分落入中产阶级手中。

  所谓收入分配,就是对一定时期的生产成果进行的分配。收入分配的类型分为国民收入分配和个人收入分配。国民收入分配有两个层次: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初次分配是国民收入在生产过程的当事人之间的分配。

  经过初次分配,国民收入分解为劳动报酬、企业收入、政府收入(间接税);再分配是初次分配基础上的再次分配,又称第二次分配。再分配的基本途径有:(1)国家凭借行政手段进行的强制性再分配。主要手段是赋税制度(所得税、

遗产税等)和财政转移支付。(2)自愿性的再分配,如捐助、赠与等。

  对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测度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Corrado Gini)于1922年根据洛伦兹曲线提出。基尼系数为0,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均,基尼系数为1,表示绝对的不平均。在这一区间,该数值越小,社会的收入分配就越趋于平均;反之它越大,则表明社会收入的差距越大。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

  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社会收入分配“高度平均”,0.2-0.3之间表示“相对平均”,在0.3-0.4之间为“比较合理”,0.4-0.5为“差距偏大”,0.5以上为“高度不平均”。设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和收入分配绝对平等曲线之间的面积为A,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右下方的面积为B。并以A除以(A+B)的商来表示不平等程度。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洛伦兹曲线的弧度越小,基尼系数也越小,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大,那么基尼系数也越大。

  图中,OM为45度线,在这条线上,每10%的人得到10%的收入,表明收入分配完全平等,称为绝对平等线。OPM表明收入分配极度不平等,全部收入集中在1个人手中,称为绝对不平等线。介于两线之间的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就是洛伦兹曲线。它表明:洛伦兹曲线与绝对平等线OM越接近,收入分配越平等;与绝对不平等线OPM越接近,收入分配越不平等。

  差距扩大并不等于“两极分化”

  依据全国城市住户调查收入分组资料,计算出的基尼系数1978年为0.16,1988年为0.23,2000年为0.32,这说明1978年我国城市居民个人收入差距不大,平均程度较高。1988年以后城市居民个人收入差距已经开始拉开,1992年20%的高收入户的人均收入与20%的低收入户的差别由1991年的2.6倍扩大到2.8倍。2000年以后城市居民个人收入差距逐步拉大。

  从地区差距看,2003年东部地区人均GDP分别相当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的1.91倍和2.38倍。2004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3.2∶1,加上各种福利差距,实际达到6∶1。

  我国目前低收入及中低收入者占总人口的80%,中等收入者也仅占15%。2004年,占城镇居民20%的高收入群体获得了城镇全部可支配收入的40%以上,而占城镇居民80%的中低收入群体只获得了城镇全部可支配收入的60%,收入分配严重地向高收入群体集中。据曾参与分配制度改革问题调研的全国政协委员李永海等人调查,10%的最高收入家庭,和10%的最低收入家庭,年可支配收入已经扩大到8.8倍。

  撇开影响收入分配的公有制方面的因素不谈,仅就收入分配差别的程度而言,参照私有经济社会的经历看,至少基尼系数要达到0.5以上的水平才算得上是两极分化了,而我国即使各种财产及非法收入的影响都计算在内也没有达到这个程度。

  赵人伟、李实等人通过引入两极分化的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来加以验证。他们在《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一书中通过对1986年到1995年各年的城镇居民抽样调查的分组数据进行计算,发现其中只有一年(1988年)同时通过了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因此,他们得出结论认为,进入1990年代以后中国并没有出现两极分化的问题,认为主张“两极分化”论点的学者大多数是将“两极分化”混同于收入差别扩大。

  居民收入来源于多种途径。居民拥有的劳动能力、资产、社会关系等的差异往往会带来收入差异。比如各部门垄断程度的差别、政府对就业和工资水平的直接干预等。资产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在于居民拥有资产的数量与种类以及资产获得渠道的差异(比如企业内部股等)。

  转移性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在于居民所在单位的收入、福利偏好以及政府的福利政策、居民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伦理倾向、居民个人的社会关系、居民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的伦理偏好等。

  总之,收入分配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经济问题,不能简单地通过一两种测度办法加以判断,有关收入分配(或者收入分布)的经济理论也仍然处于争论和发展之中。

  (作者系北京大学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中心副主任)

  主讲人推荐参考书目:

  (1)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公共部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2)赵人伟、李实《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

  (3)Gordon Tullock, Public Goods,Redistribution and Rent Seeking, Edward Elgar 2005

  (作者系北京大学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中心副主任)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