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家族企业的信任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4日 10:49 21世纪经济报道

  家族企业的信任

  中国家族企业不存在对外人的永远不信任,也不存在对自己人无条件的永远信任

  商学院研究

  何轩

  美籍日本学者福山在其所著的《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一书中指出,美国、日本等国属于高信任度国家,而中国、意大利、法国等属于低信任度国家。信任是经济运行的润滑剂,一个没有信任基础的社会会产生许多无谓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经济运行效率。

  与福山具有相同观点的国外学者不乏其人,福山在做此结论时主要是依靠一些罗列出来的现象做依据,而这些现象又正好是发生在华人家族企业中。其实福山并不真正了解中国人的信任。

  国内彭泗清教授对福山的观点进行了理论上的批评分析。彭泗清认为福山没有区分对外人不信任的两个层面。一是起点上的不信任,因为不能确定其可信程度,所以不敢给以盲目信任。二是永远的不信任,信任只局限自家人的小圈子,无论外人品德多么好能力多么高都不给予信任。对于第一层面,西方也早已有学者提出了信任与盲信之间的区别。对于不知底细的陌生人,当然不能给予信任,所以福山本意应该不是这方面,对于福山的回应关键点就落在了“中国人是否对外人永远都不信任”这一论点上。

  信任是一个建立、发展、维持、利用的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相关的信任理论研究中,分为计算性信任、特征性信任和认同性信任。

  有一种信任是建立在缔约方对将来与现在收益的理性计算的基础上,称为计算性信任。我对你信任前会计算一下,信任你会为我带来什么好处和坏处,两者权衡过后再决定对你的信任;特征性信任是建立在个人关系基础上的,国外研究的个人关系指缔约主体之间的相似性,而在中国个人关系则是建立在差异格局基础上的远近亲疏的分类,有相当程度的先赋性。也就是,你和我之间有什么共同的特性,是家人还是老乡?认同性信任是基于双方彼此认同具有相同信念的基础上,是层次较高的信任。

  我们的研究表明,在家族企业中,企业主对于家族成员和外部代理人各自的信任是发展变化的,家族成员是由特征性信任到计算性信任再到认同性信任;而外部代理人是由计算性信任到特征性信任再到认同性信任。

  在经理人进入家族企业工作之前,企业主对其并不了解,所以企业主只能在其过去声誉和收益的理性计算基础上,决定对其的信任。而作为家族成员,企业主与其之间建立的是特征性信任,大家在一起生活,彼此之间相互了解。

  随着相互交往的增加,企业主与非家族成员之间的了解进一步增加,企业主对其能力与道德方面的观察也可以更加的仔细。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主知道继续保持家族的治理会降低组织的效率而在竞争市场上处于劣势,于是企业主希望通过赋予非家族成员一定的家族特性而将其家族化,变成自己人,从而降低代理成本。

  在我们的调研中发现了许多赋予非家族成员家族特性的具体做法,可以说家族企业主在这方面真的非常花心思。比如在企业主家族中有老一辈的人去世后,企业主让非家族成员参加仪式参与拜祭,承担一定的祭祀工作,并与家族成员一起接受亲朋的慰问,这无疑是告诉经理人“我已经把你当成自家人了”。家族企业主对外部代理人的信任由计算性信任发展为特征性信任。

  在另一方面,我们要强调的是,在决定是否让家族成员参与企业经营时,企业主的信任是建立在与家族成员生活交往的基础上的,而不是企业活动交往。在逐步融入企业的过程中,企业主有了更多的机会考察家族成员的经营能力与相关兴趣,如果企业主观察发现家族成员并不具备经营企业的能力或者根本没兴趣,甚至发现某些家族成员竟然损害企业利益,那么企业主基于企业利益的考虑,必定调整对其的信任,也就是说彼此之间的信任已由特征性信任变化为理性计算的信任。

  在一些发展成熟的家族企业中,我们发现聚集在企业主周围的核心领导层,不论是家族成员还是原本的外人都具有共同的家族愿景,彼此都是建立了认同性信任。

  中国人不存在对外人的永远不信任,也不存在对自己人无条件的永远信任。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