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战略管理 > 新浪财经管理专栏_博锐管理 > 正文
 

博锐管理:李宁VS耐克 中国功夫的较量与争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26日 10:41 新浪财经

  黄江伟

  1984年,当李宁在洛杉矶奥运会上刮起“中国旋风”时,耐克公司几乎是在同年签下了21岁的篮球巨星——迈克尔·乔丹,更使而后的时间内,耐克在全球名声大噪、业绩长虹。

  就是这样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人,却似乎在冥冥之中安排了一种较量与争夺。

  李宁与耐克的较量,其实是从李宁这个品牌一诞生就开始了,而15年间也就是近5年,彼此双方才开始真正感觉到对手带来的强劲压力。当成熟的耐克全面登陆中国市场,计划一如在自己家门口一样“横扫千军”时,却发现自己看着成长起来的李宁品牌,自己曾不认为能够成为对手的李宁公司,似乎依然保持着从创立开始时就有的那股强劲的生命力,在各个领域开始频频与自己短兵相见。而对于李宁来讲,要成为全球性品牌的关键之一,就是如何在本土市场成功阻击“洋品牌”,否则一个连本土市场都守不住的品牌,去奢谈什么国际化无疑是天方夜谭。

  上篇:无法回避的国际化

  2005年的国际体坛,至少有3个重要的签约活动或传闻与李宁有关:

  2005年1月18日,李宁公司与NBA在北京联合宣布,“李宁”正式成为“NBA战略合作伙伴”;2005年1月24日,北京奥组委正式宣布

阿迪达斯(苏州)有限公司和阿迪达斯-所罗门集团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合作伙伴。而从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开始连续四届担任中国健儿领奖服的“李宁”,则无法再延续民族品牌的奥运轨迹;2005年9月,大量媒体报道李宁公司拟收购市值1.86亿英镑(26.5亿元人民币)的英国著名足球用品供应公司——茵宝(Umbro)公司。

  标准化动作,李宁防守反击

  当体育的国际化色彩越来越浓烈时,李宁不可避免地卷入其中。应该说,在耐克这个成功的国际品牌面前,李宁所表现出来坚毅与无奈都非常明显,但李宁目前所承担的压力也是异常巨大。在国际化的背景下,不往前走的唯一结果就是被无情淘汰。

  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角度看看李宁相比于耐克存在的差距,这是强者与更强者之间的差距。和很多中国品牌在其他行业相似,在国际体育用品市场上,李宁公司面对品牌集中度已经十分高的国际体育品牌群体,似乎能够采取的唯一策略就是防守反击。因为如若“守不住”是一场输,如若“攻不出去”也是一场输,所以面对耐克的中国攻略,李宁只能采取“三防三反”的策略。

  其一,防(守)低端反(击)高端。15年来,李宁公司的收入来源主要来自中低端市场。在其确定向专业高端的体育用品商转型的过程中,可能要面对高端还不认可,低端也不接受的尴尬境地。为应对近几年以安踏、三兴为首的福建晋江企业,李宁推出针对低端市场、价位100多块钱的“舒适装备”产品,同时开设20平方米以下的“起跑线”鞋店,阻击低端品牌对自己形成的新威胁。虽然李宁公司在中国拥有2800多家专卖店形成的令人羡慕的分销网络,但是相比于耐克的收入仅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等五六个主要城市,而李宁的业绩却来自全国市场的现状,向高端市场觅食也成为李宁公司成功防守之后的必然。

  其二,防(守)本土反(击)海外。虽然在国内市场李宁公司实现了15年的高速增长,尤其是2002年之后李宁公司调整企业战略之后,李宁的年营业收入也由7.2亿元、8亿元和12亿元升至2004年的18亿元。但是看看国外竞争对手的速度就知道了,李宁在这场比速度、比规模的较量中,前进的还不够迅速。1999年,当李宁在中国达到7亿元的年销售额时,耐克在中国市场的年销售额只有3亿元,阿迪达斯有1亿元。但从1999年后,耐克、阿迪达斯在中国的增长速度就远远超过了李宁公司,而耐克近年在国内市场的增长率都高达30%以上。究其原因,耐克等国际品牌可以放弃谋取中国国内市场的短期利润,而将重点放在进行消费者的培育、渠道的建立、品牌的塑造,而李宁必须要保利润、保市场、保品牌,多线作战。

  其三,防(守)冷门反(击)主流。李宁在国内市场的发展,最初走了一条“全运动”定位的策略,走了一条“休闲+运动”的发展模式。但随着耐克、阿迪达斯与国际主流运动项目——篮球、足球等联姻模式的推广,大举进入国内市场。李宁品牌被边缘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甚至在一些大型城市品牌号召力持续下滑。为改变这一被动局面,目前李宁公司已将男子篮球、足球、女子网球、健身项目等拥有最广泛公众基础、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体育运动项目列为重点的专业化对象。李宁陆续的与西班牙男、女篮的签约、与NBA的签约、推动校园篮球比赛等都是在做一些积极的尝试与努力。

  强强结盟,李宁国际化的尝试

  可以说,体育是中国最先开放的领域。当我们还是计划经济的时候,当我们在娱乐、新闻等方面还十分保守时,竞技体育就被作为爱国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获得空前的解放。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体育是我们与国际接轨最早的领域。而像李宁这样的尖子运动员也是在那个年代最先、最全周游列国的人,所以可以说全球化的种子很早就种植在了李宁心中,因此我们会发现李宁公司是国内为数不多,从创立之初开始就比较积极站在全球层面上思考问题的本土公司。

  除了因为业务拓展需要,李宁公司需要和奥委会、NBA、国外竞技队伍进行商业合作外,李宁公司更是在方方面面与国际各个领域最强的公司进行合作,以期从合作中吸取更多的养分。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