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与舍弃:放逸人生
【新闻链接】据搜狐娱乐8月2日报道,著名业余登山家、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石的新作——摄影画册《第八峰》在北京天竺开发区的雅昌艺术馆举行了盛大新书发布会。中国摄影家协会领导及各界人士纷纷到场祝贺,刚刚和王石一起从启孜峰归来的部分搜狗美女野兽登山队队员——张朝阳、王勇峰、王秋杨、姜培琳、高圆圆等也赶到现场,亲自
见证新书的诞生。
与王石的潇洒相比,一直号称“唯一不缺的就是钱”的顾雏军最近却是痛苦万分。而在他之前“痛苦”的企业家还有很多,牟其中、唐氏兄弟、郑俊怀、黄宏生等等,与他们的财富与曾经浩大的企业规模相比,如今“自由”变成了他们最大而又最不可能享受的一件奢侈品。目前生活与生命,即使成功的企业家也需要思考,我们到底在追求什么?怎样的规模与地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也许我们永远无法回答,但健康、快乐的生活并工作着,是中国经济向中国企业家发出的最真诚的祝福与呼吁。
段永平的健康生存
段永平虽然没有王石那般潇洒的去爬山、飞艇、航海,但可以肯定讲,他是一个将事业与生活协调得很好的企业家。段永平常说,缓解工作压力往往取决于智商之外的东西,困难必然会遇到,你必须沉住气。正如高尔夫,打出一个障碍球的时候,你要很清楚自己值不值得奋力一搏,否则将很容易扩大你的损失。
段永平最喜欢的户外运动是打高尔夫,他通常用80多杆打完一场比赛,好的时候70多杆。对于业余球手而言,这是一个不俗的成绩。而且段永平的高尔夫打得好在圈子里是有口皆碑,柳传志就曾经放言,学会打高尔夫之后第一个就要和他打。段永平曾经挑战世界最优秀、最年轻的高尔夫球手泰格·伍兹,当然据说为了这样一个机会也散了不少银子。
而段永平的健康生活不仅表现在球场上,良好的心态还体现在其对企业经营的诸多看法上。目前,段永平在步步高的股份也由最初的70%减持到25%以下,当有记者问到其中是如何的考虑时,段永平说,“持有高比例股份本来就不是我追求的东西,我的心态也很平和。如果你是一个老板,你会很不理性地去想很多事情。我现在变得比较平静,它就是相当于一个工作模式一样,我们最重要的是长期地发展,我们要对得起所有的股东而不是对得起某个股东。我的角色就是顾问,哪有顾问跑到人家那儿指手画脚的,那会被人赶出来的,对不对?”
步步高现在主要由视听电子有限公司、通信设备有限公司、教育电子产品有限公司三个子公司组成,每个子公司各设一个CEO,CEO全权处理各自公司的重要事务,只是有重大情况一般才直接向段永平汇报。而据灵通媒体报道,脱离具体公司经营的段永平已经是国际资本市场一个有些名气的“炒家”,人送外号“段菲特”。
看来段永平要做企业家、高尔夫球手、资本炒家的“三脚猫”了。
牛根生的散财哲学
也许正是牛根生长期以来对财富的看法与做法,使得他能够在不长的一段时间成就两个响当当的著名品牌。牛根生在伊利时就是著名的“散财先生”,牛根生曾就业绩突出而奖了一笔钱可以买好车,而牛根生折合成4辆面包车,分给自己的直接部下;在伊利获得100多万的年薪,牛根生基本上都分给了自己的员工。这也是让当年的郑俊怀十分不爽的一些行为。
2004年6月10日,蒙牛正式于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成为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中国内地乳制品企业。按照《福布斯》的排名,当时牛根生身价1.35亿美元,中国富豪排行榜107位。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就在外界对牛根生的“财富”议论纷纷的时候,牛根生却把自己的股份全部捐出。2004年12月28日,“蒙牛事业发展促进会”注册完毕,宣告成立。2005年1月12日,酝酿已久的“老牛专项基金”正式成立。具体内容是:作为蒙牛最大的自然人股东,集团总裁牛根生将自己不到10%的股份全部捐出。具体操作分两步走:第一步,在老牛有生之年,将股份红利的51%赠予“老牛专项基金”,49%留作个人支配,股份话语权不变,但当牛根生卸任董事长后,表决权将授予继任者;第二步,在老牛百年之后,股份全部捐给“老牛专项基金”,家人不能继承,妻子和孩子每人只可领取不低于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平均工资的月生活费。
对此牛根生也有自己的看法:从另一角度看,企业能否生存发展,决定我的收入。如果企业没有了,我的不到10%的股份还有什么用?要么就是“有”,要么就是“无”,要么就是“大有”,要么就是“大无”。财散人聚,财聚人散。三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散财既然能聚人,为什么不散呢?散点财,“大无”和“大有”就有了关系,“无”是最大的“有”,“大无”等于“大有”。从无到有是很快乐的,但最大的快乐是从有到无。很多人不能从有到无,是因为他没有拥有财富。死在巨富的行列里是一件可耻的事,人生最快乐的时候是你散钱的时候。
此时的“老牛”俨然已经不是个企业家,而似乎变成了一个悟道的“老道”。
段永平对于生活的理解、牛根生对于财富的理解反映出新的一个历史发展期中,中国企业家的逐步成熟与理性。一个健康的企业家心态一定是成为一个健康企业生存的重要标志与特征。
结语
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妮娜》一书的开头就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这句话放到企业经营的角度来看,也十分有道理。
牛根生、段永平,隔着是地北天南,做的事情却是互无干系。但恰恰是这样两个成功的企业家所走过的不同路径,却冥冥中有着很多的相似。这种相似不仅发生在他们曾经已经过去的履历中,甚至我们随手翻阅目前的财经新闻,都或多或少的能够看到他们曾经的影子。因此我们把两个“风牛马不相及”的企业家放入我们“比较”的坐标,来看看相似背后能够给我们怎样的思考,来看看“不同”与“相同”,演绎的又是怎样的对比与反差。
“成功的企业都是相似的,失败的企业各有各的原因”。
当我们这样修改托老的名言时,但愿我们的企业都能够抓住与成功“相似”的灵魂,这样,企业的“微笑曲线”才能够持续……
作者:燕涛 某大型企业职业经理人;黄江伟 营销策划、品牌管理专家
[上一页] [1] [2] [3] [4]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