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营管理 > 《中国企业家》2005 > 正文
 

三大关拖垮中航油 陈久霖以曾国藩作比解释败因(3)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24日 10:23 《中国企业家》

  第3关 为何能公然“违规”介入期权交易?

  自恃对实际情况更为了解、期望控股公司和监管部门给予“方便”的陈久霖,同时也在为下属的相似行为提供“方便”。上下层面监管的双重缺失,把中国航油送上了赌台

  当巨亏事件爆发后,媒体和监管部门对中国航油的批判已经不再限于操作失误和违反风险管理法则,而是直指其“违反国家部委规定”而进入投机期权交易的“原则性错误”。1994年底,中国国有企业在境外期货市场的集体性亏损之后,证监会等国家部委鉴于当时监管能力的缺乏,即禁止国有企业从事境外期货交易。早在2001年6月,中国证监会、国家经贸委等数部委联合颁布《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办法》(简称《办法》),对投机交易明确禁止。而中国航油(新加坡)的控股母公司是国资委下辖的中国航油集团,如果严格遵循《办法》不进行投机性的期权交易,那么亏损和破产无从发生。

  但偏差在于,中国航油(新加坡)的另一身份是新加坡上市公司,一位曾为中国航油提供过法律咨询的律师认为,“新加坡上市公司要属新加坡法律管辖;即使是控股股东的意志,也只能通过股东大会或董事会形成决议的形式。国内禁止国企进行投机交易的规定,只要是没有按照法定程序体现到公司规定之中,就不能说中国航油违规。”

  在陈久霖给有关方面写的汇报材料中,他写道:

  “中国航油在2001年就已经开始期权交易,这在《公司章程》、《招股书》、《股东通告》、《股东关联交易》、和《风险管理手册》等公司法律性文件中得到了多次确认。尤其招股说明书中,在业务类别里对投机期权做了专门解释:‘在套期保值之外,将基于交易员的经验和分析进入投机性的衍生产品交易以从预期的市场变动中获取收益’。”“中国航油(新加坡)每年向集团呈报的以美元计算的《审计报告》版本中,都对各种石油衍生品业务做了披露;经董事会和航油集团批准对外公告的公司《年报》里,也专栏列明了期权交易。”

  这便形成了中国航油(新加坡)业务范畴里的灰色地带,即作为国有企业不得进入、但作为上市公司却可合理进入的期权投机业务。

  并且,中国航油(新加坡)从事投机的期权交易早在2001年就已然是行诸于文的“既成事实”,而违反国家部委在2001年制定的相关规定也早已是“既成事实”。可是,为什么这样的既成事实却在整整三年之后、公司面临破产时才被关注到并被大肆讨伐呢?

  相似的困惑还在于,早在90年代末中国航油(新加坡)就已经进入石油期货市场,并在2002年的财报中体现了盈利。但是,直到2003年3月,中国航油(新加坡)的母公司中国航油集团才成为国家批准有资格进入境外期货交易的企业。

  其实,在1997年接掌中国航油(新加坡)之初,陈久霖就是通过大幅降低采购成本,才逐步实现对中国进口航油的垄断,而降低成本的一种重要方式就是借助期货实现低买高卖并控制大量采购的风险。可是说如果不进入期货,就难有中国航油后来的成功。

  所以,在陈久霖的心中,石油企业进入期货和期权的必要性甚至成为不可质疑,他在2004年3月曾发表文章,认为:“期货交易是一定要做的!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耗国和进口国,2030年就会超过美国成为第一。世界石油市场上的期货、期权对石油价格影响很大,只有参与进去才有话语权。但是目前,中国在世界市场上没有发言权,只能是跟随。道理上讲,影响世界石油市场的应该是消费和生产大国,像美国、中国、欧佩克;但现实是,这个市场由美国、欧洲等资本型国家主导。”

  他说:“我们早参与比晚参与好,能够越早的了解和影响世界市场,才可能参与规则的制定。否则,就只能由别人制定规则,我们在他们的框架下玩。学费迟早要交,早交比晚交好,交得越早,就交得越少。”

  在这里,“事实先于规则”,正成为了中国航油(新加坡)在期货交易上的客观写照。中国证监会的某监管人士向媒体透露了这样一个经过:中国航油(新加坡)在2001年上市后并没有向证监会申请海外期货交易执照;后来证监会看到其招股书有期货交易一项,才主动为其补报材料。而这位监管人士对此举的解释是:“担心不要给国有企业造成严重损失,因为如果境外投资者知道他们没有这个资格,有权利起诉他们。”

  从这些点滴背后,我们能够大体揣摩到的脉络是:中国航油用新加坡上市公司的身份为掩护同国内监管部门展开博弈,倚仗节节上升的市场业绩换取控股方航油集团的沉默(它或许因为中国航油赚了钱而赞赏这样的做法),从而进入期货和期权业务;而监管方对此不仅没有追究到底,还放任其“先斩后奏”的行为,直至投机和亏损的真实发生。

  事实上,如此这般操作的海外国有企业,极有可能并不止中国航油一家而已。时刻处于市场前线、随时感受到诱惑的企业们,难以对某些机会无动于衷。以石油为例,某国内石油界高层就对《中国企业家》暴料称:“做石油期权投机的,何止一个中国航油?”上个世纪90年代末开始,国家部委逐步对26家企业开放了境外期货资格,但对投机性期权交易仍然严令禁止。不过事实上,行政禁令从来没有被完全执行。中国航油(新加坡)就用惨痛的教训把这个残酷现实和紧迫命题抛到了我们面前。

  无独有偶。执行者自我行事、造成纸面规则和事实操作的不符,其实不仅体现在中国航油(新加坡)与国内政策及监管机构的博弈中,也体现在中国航油公司内部的实际操作中。

  长期以来,中国航油(新加坡)所进行的期权交易只是“背对背”类型,即只扮演代理商的角色为买家卖家的对应交易服务,从中赚取佣金;此种情况下,买卖数量基本对等,没有太大风险。但是自2003年开始,中国航油的澳大利亚籍贸易员Gerard Rigby开始进行投机性的期权交易;陈久霖声称,自己并不知情。

  “直到2004年3月出现大额亏损之间,这些投机交易既没有取得领导层批准也没有报告给管理层。

  按公司规定,管理层每周会收到来自贸易部门的《周报》(披露贸易情况)、风险控制员的《周报》(分析仓位和盈亏情况)、风险管理委员会主任的《周报》(分析主要风险)。然而在2004年年中以前,这三份《周报》都没有提及期权投机情况。在风险管理委员会主任的《周报》中,始终将煤油而非期权列为公司的最大风险。”

  但即便实情如此,事件的逻辑很快发生改变。在3月28日获悉580万美元的亏损后,陈久霖本人同意了风险管理委员会主任Cindy Chong和交易员Gerard Rigby提出的展期方案。这样,陈久霖亲自否定了由他本人所提议拟定的“当任何一笔交易的亏损额达到50万美元,立即平仓止损”的风险管理条例,也无异于对手下“先斩后奏”的做法给予了事实上的认可。

  实际上,自知“缺乏衍生品交易专业知识”的陈久霖对Gerard Rigby等资深交易员宠信有加。据称,Gerard Rigby在2003年就个人创造了200多万美元的利润,陈久霖不止一次地在对外讲话中提到这一点。而当Gerard Rigby所进行的期权投机亏损后,陈久霖听从其劝告决定展期而非斩仓,直至亏损越变越大。

  令人警醒的是,《中国企业家》发现堂而皇之的条文说辞和具体的操作执行,两者间确有天壤之别。

  就在2004年2月陈久霖作为企业家代表在《2004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上演讲时,把“风险管理”作为自己发言的主题,用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对中国航油的风险管理系统作全面介绍。此中,他引用“巴林银行”作为前车之鉴,还特别提到“50万美元”的平仓止损线。而这些教条和规则,全都在亏损来临、头脑发热的时候被抛之脑后。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监管缺位、上下两级的相互博弈造成了中国航油最终资不抵债的败局,夹在中间的便是陈久霖。自恃对实际情况更为了解、期望控股公司和监管部门给予“方便”的陈久霖,同时也在为下属的相似行为提供“方便”;而这两者的集合,把中国航油送上了赌台。

  (本刊记者房毅对此组封面报道亦有贡献)

[上一页]  [1]  [2]  [3]

  相关专题:

  中航油巨亏

  《中国企业家》封面秀

  《中国企业家》封面系列文章:是谁搞垮了中航油

  还原中航油走向毁灭之路 是谁搞垮了中国航油

  中国企业家杂志独家对话陈久霖:我有三点错误

  新加坡企业家评论中航油:企业家不是冒险家

  牵连个体命运公司前景国家声誉 中航油重组迷离

  黄明:中国企业如何对待衍生工具交易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海外扩张新闻 全部中航油新闻 全部陈久霖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