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实验室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10日 10:17 《环球企业家》杂志 | |||||||||
印度制药业正积极进军国际市场。方法?几乎和外包的成功模式一样:重视研发、长期坚持 世界实验室? 文 本刊记者 刘婧
早在1990年代末期,印度制药公司就轻易震撼了欧美同行们:以南新(Ranbaxy)为首的公司们以2美元每天的价格对非洲提供抗艾滋病药,而他们的欧美同行要每日收取50美元。 危言耸听?至少到目前为止,这一尝试并未失败:2006年2月,南新与南非的社区投资控股公司成立合资公司Sonke制药,进一步在非洲扩大销售低价治疗艾滋病药物。 如果说印度外包产业兴起于欧、美企业的降低成本努力,那印度的制药业的崛起就显得近乎于一个神话:并未依靠太多外力,它就成为了全球制药产业中的一支力量。如南新公司的营业收入有3/4以上来自国外,其中有1/3来自美国。 但探究印度制药业成长的路径,会发现它与外包的版本并无太多不同:一些重视研发、坚持长跑的公司从最低级的技术入手,逐渐向行业高端攀升。 印度制药业最初的成长得益于宽松的政策环境下强盗式的疯狂复制。1970年,印度通过了《印度专利法》,规定只对药品的生产过程授予专利,而对药品本身并无专利保护。这为印度制药公司对配方进行仿制提供了基础。如1937年成立的南新公司,最初成立时只是日本制药公司的分销商,但政策的变化为其提供了转型的机会。 虽然在很长时期内,印度公司享受了不到销售收入1%的低水平研发成本,但他们并未安于此状况:比多数中小型制药公司更富雄心的,他们已经把研发提高到一个相对高的水平。南新公司投入7%-10%的销售收入用于研发,雷迪医生实验室投入比例达14%,而Biocon更高达20%。 这种有意识的变化,逐渐形成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政府对其研发大开方便之门,而外资也愿意和具备一定研发能力与经验的低成本印度制药公司合作。 目前,印度政府以减少研发经费加权税的方式刺激企业,并提高了用于研发的设备折旧率标准,同时,制药公司可以从应税所得中扣除研发经费的150%。这极好的促进了印度公司自主研发的动力。 而印度的确在研发成本方面具备优势。据统计,印度的研发成本可以低到仅为发达国家发明新药成本的1/5,一方面,每年的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的硕士达6500人,博士也有1500人。印度有240多家生物技术公司,从业人员2.5万人,2010年将使生物技术产业的产值达到50亿美元。另一方面,印度缺医少药得病人占很高比例,临床实验得以低成本运作。 这让越来越多的外资机构愿意与印度公司们合作。比如南新的疟疾药Rbx11160得到了瑞士的非营利性组织“疟疾药物开发基金”的协助。Rbx11160的开发总成本可能达到2500万美元,而疟疾药物开发基金共提供其中的1600万美元——这一合作的价值在于:西方公司开发新药的成本通常高达数亿美元。 近年来,低成本但高价值的研发成果让印度公司逐渐高调起来,甚至进军新药领域:如雷迪医生在癌症和糖尿病药,以及印度第四大制药公司尼古拉斯?帕拉玛尔在抗血栓药方面的努力均告失败。虽然这被西方投资者看作过于自信之后的必然结果,但以印度公司的雄心和毅力,新药创新方面的突破并非遥不可及。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