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智慧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10日 10:17 《环球企业家》杂志 | |||||||||
文 高群耀 欧特克亚洲最大发展中地区总裁 跨国软件公司在发展中国家会遭遇更多更大的挑战,为什么?
因为这些地区的知识产权制度安排,在事实上倾向于用方的现实利益。软件产业是高新科技高度密集的一类产业,要求不断增长的高风险投资;同时,软件企业的员工管理还是一个充满世纪挑战的未解难题;而软件企业的市场回报,更有赖于当地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备程度与实施效果。 中国和印度都为自己是世界文明古国和全球人口大国而自豪,同时,也都有所谓的“三农问题”的巨大困扰。印度的农业人口比例及其文盲比例较中国更大,在这里做生意和在其他地方做生意有明显不同,特别是要学会如何在宽厚的“金字塔”底部(所谓广大低收入人群)谋取商机的道与术。为此,商业实践中必须要有更多的创新,而创新是基于本地特征的创新,因为某一家企业无力在短期内改变当地特征。 印度老百姓的消费习惯,是不喜欢库存,香烟要一根一根地买。但印度也有富人要把衣服送到巴黎去浆洗。如果对当地没有相当深入的了解,缺乏“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决策技巧,也就谈不上有效的创新。从最终用户的消费心理、商业文化,到政府与产业乃至企业的作用关系,构成了一组相当复杂的图集。看不懂,是面墙,无洞无门;读透了,是张网,有限交织无限。所以,如何把当地市场的复杂性变成竞争优势,对任何一家跨国公司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 如同中国在各行各业有细密的行业条例,印度在各地有复杂的地方法规,所谓的各种“土政策”,也就是一系列在别的地方踩了不响、在这儿就会响的“地雷”。还没有一位律师可以给跨国公司的老板拿出一幅简图,来理清所有这些特例中的特例。然而,这就是这个国家的现实和特征所在。 印度软件业的繁荣,很容易给外观者一种误读,以为主要是印度工程师的英文水平和薪资水平所致。其实,在薪资、办公环境和弹性工作制以外,印度软件企业还内藏玄机。实地观察一些印度本地的优秀软件企业就会发现,在其总运营成本中,员工薪资费用只占百分之十几,但用于人力资源的整个管理费用却超出三分之一。与其它国家或者和其他产业相比,印度软件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投入所占比重之大让人震惊。缔造一个知识型企业的竞争力,需要较高比例的人才管理投入,但并不等于一味提高员工薪资。 传统产业如制造业,是员工依赖于企业——以拥有高成本的生产原料和生产工具为基础的赢利组织,员工离开企业会立即贬值;知识经济如软件产业,是企业依赖于员工——以较低成本的方式取用知识及其再生工具的知识工作者,员工可能随时出走创业。今天,互联网交易平台和WEB2.0的出现,对帮助一个最小化企业乃至一个人创造的知识成果及时充分地兑现其商业价值,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德鲁克晚年意识到、但未能完全如愿的建树,就是解答“如何持续有效地提高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的管理问题。印度软件企业多年成长的管理实践,印证了该问题的商业求解对成就软件产业乃至整个知识经济具有关键性的价值。 印度软件业迅速崛起的另一关键性成因,是其务实的产业发展模式——与世界主流软件企业“在合作中求发展”的盈利路线,简言之,就是为世界主流软件业“打工”的成长模式,这与中国低成本制造业能向全球迅速扩张的成功基因本质上是一样的。 有人讽刺印度软件业不过是一种“被切除脑叶”而断送创新力的技术外包组织,有人讥笑中国低成本制造业是一堆“贴牌”组装加工场。但现在,以TCS、Infosys、Wipro等大型企业集团为代表的印度软件业,如今在全球业界已经举足轻重,印度信息技术服务业日益升级成为跨国企业BPO(业务流程外包)乃至KPO(知识流程外包)的投资重地;今天,中国低成本制造业不仅承担起供给中国亿万识字农民工就业的历史性重任,而且在不断结晶出一系列细分产业的世界“隐型冠军”——成为中国制造业制造水平和管理能力的标本。 印度在发展私有制经济方面的法规建设已经相当完善。在印度本土企业中,今天已经出现一些世界产业巨子,不仅是在我们熟知的信息技术服务业,在传统产业中也有。本土企业在与跨国企业同台竞赛或“同室共舞”的过程中如何迅速成长,本质上是一个自身竞争力能否被对方首先复制的问题,即谁能更快地将对方的主要优势化为己有的问题。 其实,企业珍藏万千,均系于人也。比尔?盖茨对此曾有一针见血之言:拿掉微软公司前20号人,微软即为平庸之辈。后进的本土企业要想后来居上的一大关键,就是要争夺和占有本地优势人才(当然包括吸引那些在跨国企业的本地经营中历练多年的人才成果),并使其及时和充分地发挥作用。 传统制造业是以消耗实物资源为代价的,因而其增长是有极限的,“节制消费”是产业发展的天条;而创意产业的主体价值是脑力成果,因而其增长几乎是无限的,“尽量分享”是产业的诉求。中印两国是目前全球脑力储量最为充沛的地区,也都是人类文明历史最为悠久的国度之一,因此,中印两国具有在创意产业发展中毋庸置疑的显赫地位。问题是,两国的创意产业将以何等速率、多大规模兑现自己在世界经济增长中的应有价值?这个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会让许多人激动不已,也让许多人焦虑不已。 《世界是平的》一书作者,为早已习惯于从容不迫的西方世界终于拉响了警报。尤其是以互联网和软件为代表的大众化技术应用,正在无情地推平中印两国技术人才与西方世界同行角逐商机的历史性壁垒。更有趣的是,只要一家跨国企业首先将中印这种锐利无比的智力优势化为自己“开源节流”的核心竞争力时,其竞争对手便会难以阻挡地起而仿效,这个新局面实际上已经开始,它标志着跨国企业,尤其是那些重量级的软件企业,在中印两国的最新部署已经与其全球发展战略高度相关。 喜玛拉雅山隔开的龙象两国,都还需要时间修炼一种与一个突飞猛进的邻国泰然相处的心态。两国都有丰厚的文明智慧积淀,都有充沛而优质的人力资源,都在自选的经济跑道上向世界证明了自己的丰功和伟力。对双方来说,难道每一方不希望邻居更富有吗? 然而,到印度考察当地软件业究竟的一些中国考察团,还是要莫名其妙地被安排花费宝贵的时间去参观餐厅和幼儿园。其实,了解印度软件业的真谛,也可以在那些对中印已有重大部署的跨国企业平台上“曲径通幽”。 中印崛起对西方世界尤其是对某种经济格局潜在的“颠覆性”影响,已被世界有关各界爆炒多时。除了从两国自身的经济动向中体会其“虚实”之外,还要看那些有关的重量级跨国企业针对中印业务的部署变化,其是否与疾缓、轻重之分,最终反映了全球经济格局随动与否的“风向和温差”。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