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企业走出去需要金融并肩同行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8日 02:34 金融时报

  记者 李倩

  9月14日,商务部、统计局和外汇局首次联合发布的《2006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200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211.6亿美元。截至2006年底,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累计净额达906.3亿美元,有5000多家境内投资主体共在全球172个国家(地区)设立境外直接投资企业近万家。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正在加快。

  商务部部长助理陈健日前表示,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在更大范围内寻求企业自身的发展空间。根据保守估计,“十一五”期间,中国对外投资总量将达600亿美元。然而,尽管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近年来增速较快,但与中国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相比,金额仍然偏少。2006年,中国吸收的非金融类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就为630.2亿美元。“引进来”与“走出去”明显处于发展不均衡的状态,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仍处于起步阶段。

  尤其是在目前,中国

外汇储备已经超过1.3万亿美元,储蓄总额突破14万亿元人民币,中国已由外汇资金短缺变成外汇资金盈余,同时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在此条件下,我们完全有能力,也更应鼓励企业“走出去”,以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并有效解决国内大量新增生产能力的梯度转移,让中国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技术和资源。

  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尝试走出国门的企业,在新的市场环境下,要在短时间内建立资信并非易事,因此从当地获得资金难度相当大,资金障碍成为关系到“走出去”企业能否在异国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可以说,金融是支持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力量。而此时,也是国内金融企业海外发展的大好时机。

  正如专家所言,银行不仅要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信贷支持,而且要全面参与到企业的并购和资本运作中去。政策重点包括首先积极推动金融机构“走出去”、在海外推进银行混业经营与中间业务创新、提高银行在国际资本合作中的地位等,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有能力为“走出去”企业提供全面服务。

  实际上,我国金融对外开放的思路早已由“引进国外机构、资金、技术、管理和服务为主,转向了引进与输出并举”。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指出,为缓解企业“走出去”的融资瓶颈,当务之急是为企业“走出去”创造条件,首当其冲的应当是改革现有的外汇管理体制,取消在外汇资金来源审核、购汇审核、利润汇回等方面存在的不必要的限制,简化购汇和用汇手续等等。此外,当前还需鼓励有条件的国内金融机构设立和发展境外机构,包括探索采取并购方式参股境外金融机构。

  令人欣慰的是,有关部门正在为不断完善我国企业“走出去”的软环境支持而努力。外汇管理部门在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适当拓宽资本流出渠道的政策前提下,已调整了境内银行对境外投资企业融资性对外担保管理方式,为更好地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提高境内资金使用效率创造了条件。外汇局今年8月份发布的《关于境内机构自行保留经常项目外汇收入的通知》,取消了境内机构经常项目外汇账户限额,境内机构可根据自身经营需要自行保留其经常项目外汇收入。意愿结售汇政策的实施,将进一步增强境内机构持有和使用外汇的自主性和便利性,有利于境内机构加强资金管理和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在9月8日举行的“2007年国际投资论坛”上,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人民银行高度重视金融对‘走出去’支持不足等问题,并正抓紧研究,今后将进一步拓展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改变‘宽进严出’的外汇管理政策,提供更大的金融服务便利,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毫无疑问,随着

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外汇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企业对外投资合作的不断便利化,今后将会有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并发挥重要作用。此时,中国企业特别是金融企业应抓住有利时机,坚定信心,迈出“走出去”的坚实步伐。摩根大通中国
证券
市场部董事总经理兼主席李晶就曾表示,预期在中国内地完全放开资本管制之后,对外投资将由开始时的星星之火转变为燎原之势,预计到2020年,中国对外投资将超过8000亿美元。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