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部委专题--银监会 > 正文
 

银监会再开放 与七大商业银行业务骨干大交流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05日 09:21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吴雨珊 北京报道

  3月2日,银监会官方网站公布,将启动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干部交流工作。银监会主席刘明康称,这是实施金融人才战略的重要举措。

  银监会有关人士告诉记者,2月28日下午,工、农、中、建、交、民生和招行七家银
行的人力资源部老总们齐聚银监会,由银监会副主席郭利根主持座谈会,商讨银监会与商业银行互派业务干部挂职锻炼事宜。刘明康在会上表示,业务干部交流的主要目的,在于更多、更好、更快地培养银行业专才。

  这意味着,从现在起,

银监会的金融人才战略即将扩展到另一个范畴——与商业银行互派干部。而以往,这种干部交流仅限于监管部门内部,例如银监会总部干部到地方挂职,或地方干部到总部轮岗,或各省市之间的人员交流,等等。2005年,银监会人员交流频仍,仅主任(局长)级人员变动就达到30多人次。

  据银监会人事部主任阎庆民介绍,此次干部交流是双向的,银监会将派出若干优秀的处级干部到商业银行担任业务部门的副总经理,而每家商业银行也将相应派出若干总行部门副总或分行副行长到银监会挂职副主任,他们的人事及薪酬关系均保留在原单位。如果顺利,轮岗将在6月正式施行,时间为半年到1年。

  第一批被派出交流的干部均在银监会总会一级产生,目前人选正在遴选当中。不过,这样的机会令许多分局的干部也十分期待。“想去的人多了。我们的不少博士硕士都没在商业银行工作过,很想去充实一下,只是以前没有机会。”一位银监局局长说。

  依照过去的惯例,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往往遵循一种潜在的“终身制”,不同单位之间人员很少流动。不过,对于当下的银监会来说,情形却有些不同。

  一方面,伴随着商业银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以及金融业技术含量、知识含量不断提高,对监管人员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比如,目前市场上各类衍生品层出不穷,对衍生品风险评估的量化、定价技术的升级以及风险管理的难度都明显加大,需要监管人员不仅熟悉国际通行的监管理念和规则,更要了解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运作模式、营运流程以及新产品、新业务和风险点。

  另一方面,现有的监管队伍中,相当一部分人员没有商业银行从业经验,对商业银行业务不够了解。刘明康打了一个通俗而形象的比方:“银行业监管相当于治病,必须了解病理特征,才能对症下药。”

  正是为了缩小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银监会启动了这个非同寻常的人才培养计划。

  不过,亦有人提出疑问,监管人员本应当与被监管的银行之间保持“距离”,以保证监管的严肃性和公正性,经过一年半载的交流,人都混熟了,以后还怎么监管?

  一位监管人士解释道,与商业银行互派人员的安排,其实反映了银监会正逐渐向外开放的姿态。去年,多个转型经济国家的银行向银监会申请,想派人来学习研修,只是限于银监会目前的办公条件而未能成行。他还表示,干部交流肯定要采取回避原则,即交流岗位与对口的监管关系错开。举例来说,中行处的处长就不能到中行去交流,只能去其他几家银行;中行的副总也不能到中行处去轮岗。“这样做对他了解其他银行的运作模式、管理经验也是有好处的。”他说。

  不论银行、保险还是

证券市场,从监管部门“下海”到原来的被监管单位的例子比比皆是,如此交流会不会造成人才流失呢?前述监管官员笑道:“这是难以避免的,就好像打仗难免要牺牲。不过银监会也从商业银行那里招聘了不少人才。”不久前,银监会人事部刚刚从外界公开招聘了45名人员,其中大部分都有商业银行从业经验。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29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