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2005年度中国十大并购人物与十大并购事件出炉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23日 09:43 金时网·金融时报

  在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2005年度“中国十大并购人物”与“中国十大并购事件”榜单上,并购人物榜中出现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东明的名字;并购事件榜上包括了苏格兰皇家银行收购中国银行10%股权这一金融事件。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过渡期的临近结束,市场准入限制进一步减少,我们已深切地感觉到各行各业都弥漫着并购的气息,全球资源、全球市场、全球资本也在日益走近寻常百姓。2006年,并购大潮将迅速在中国的本土展开,中国的银行家、企业家群体正面临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双重洗礼。为此,对于初露端倪
的一些可能或已经对国家经济金融安全构成潜在或现实威胁的外资并购行为,以及遏制本土企业发展的相关问题应予以警视。

  跨国公司抢滩中国金融业后的经济主导权问题

  自从去年新桥收购深发展、汇丰巨资入股交行以来,跨国公司纷纷以战略投资者身份抢滩中国。2005年,银行业、

证券业在汇金公司主导下进入了重组高潮,保险业企业为谋求上市进行着最后的冲刺,这一切都为跨国公司提供更多参与中国金融市场并购的机会。2005年8月,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宣布与中国银行签订战略性投资与合作协议。苏格兰皇家银行牵头的财团收购中国银行10%的股权,此项收购耗资31亿美元,是目前中国银行业内单笔并购额最大的一例。在6月到9月金融业并购进入高峰期,期间发生的重大并购包括:美洲银行和新加坡淡马锡分别以25亿和14亿美元入股建设银行;汇丰保险斥资81.04亿港元收购平安保险9.91%股权;瑞士瑞银集团出资17亿元人民币收购北京证券20%股份,成为北京证券的第一大股东。这一系列大型并购案件的出现充分显示了跨国公司并购中国金融服务业的“高度觊觎”。对于目前热论的国有商业银行股权是否贱卖问题,目前无法定论,一切都有待历史的验证。但是,金融行业作为国家严守的“核心”产业,如何在有效掌握经济主导权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外资,是我国决策者们必须深入研究、谨慎前行的重要课题。同时,对于并购人物榜中唯一的金融业界代表———王东明董事长所领导的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等在并购领域成绩斐然的本土金融企业,国家应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政策扶持,使它们尽快成长壮大,走向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境外资本掘金中国后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

  2005年,觊觎中国几十年的国际并购大腕们开始进入我国金融保险、商业服务、消费品、基础材料以及机械等领域的优良资产与不良资产。十大并购榜单中,米塔尔收购华凌管线、凯雷收购徐工机械集团的个案就是跨国公司在钢铁和机械制造业蛰伏已久、蓄势而发的典型案例。

  米塔尔以近26亿人民币收购华凌管线,是截至目前外资收购A股股权交易额最大的一宗,也是在我国钢铁工业新一轮重组背景下的必然结果。2005年7月,《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正式出台,新的政策在促进钢铁并购重组方面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为了达到产业政策规定的生存底线,并购重组已经成为中小钢厂以及追求规模效应的大钢铁企业的唯一出路。2005年鞍钢与本钢的合并、宝钢南下、武钢新布局、首钢东迁等同样印证了这一点。然而,人们现在开始担忧,凯雷收购徐工之后,会不会步南孚电池自杀的后尘?南孚电池在全国电池生产行业首屈一指,2003年已发展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五大碱性电池生产商。2003年8月,南孚突然被美国吉列公司收购,这个曾经让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民族力量”一夜之间就落入竞争对手手中。吉列进入中国市场十年但市场份额仍远远落后于南孚,就这样吉列轻松获得了大半个中国市场。收购后为了保护大股东利益,南孚从美国市场撤离,在中国市场也全面收缩,目前只是跨国公司的加工车间而已。同样由于被曾经作为竞争对手的外资企业收购而日渐式微的民族品牌还有活力28、小护士和3721网络,等等;不胜枚举。回到凯雷对徐工收购的案例,美国机械制造巨头的卡特彼勒曾在收购中夺标呼声最高,后被凯雷赶上。凯雷作为一家逐利的投资机构,一定条件下进行转让套利是不容回避的事实,所以,卡特彼勒仍有机会从凯雷手中取得徐工的控制权。

  目前,中国已开放产业的前几名企业背后都能发现外资的身影,外资在某些领域中已经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仍以工程机械领域为例,卡特彼勒在中国的位置已然处在行业前列,如果其顺利收购徐工,那么,其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很可能会达到20%以上,将处于垄断地位,从而使国内其他工程机械行业企业陷入困境。可见,未雨绸缪,迅速制定、建立和健全全行业性的反垄断机制和法规已是当务之急。这样才能限制凯雷将来对徐工股权转让等问题,才能排除或限制垄断行为的发生。目前,一些外资并购行为已经对我国国家经济安全构成了潜在的或现实的威胁。所以,中国的《反垄断法》应该尽快诞生,进而为外资并购中可能出现的利润离岸化问题、消耗资源破坏生态、遏制本土企业发展以及加剧失业等方面构筑起安全的屏障。

  中国企业海外博弈中国内资本市场支撑乏力的问题

  在十大并购事件榜上中国企业出海博弈的事件占了四起。资源、技术和品牌这三个中国目前最短缺要素成为中海油、海尔、中石油、南汽集团等中国企业大肆海外并购的内在动因。中国高速的经济增长对

能源的迫切需求将使我国企业不会停下寻求海外能源的脚步,在中海油对优尼科190亿美元的竞购引起美国政府的激烈反应而失败后,中石油41.8亿美元成功收购哈萨克斯坦PK石油公司的案例创下单笔交易的历史纪录。中石油收购PK的成功意义已经不仅限于买下了一家公司,而更在于“资源”的取得。在海尔竞购美国美泰克公司,以及南汽集团对英国老牌汽车生产商罗孚的收购中不难发现,中国企业瞄准的已不再是产业低端,而是包括品牌、市场、服务在内的全面升级的产业链的高端。中国企业要实现国际化的经营战略,并购是主要手段。所以,围绕上述三个要素的海外并购,在未来一段时间仍将维持下去。2005年,中国企业出海博弈声势夺人,但非常遗憾的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依然无法得到国内资本市场的强力支撑,眼前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体现更多的仍是先行者的探索,金融支持弱化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高潮迟迟不能到来的重要原因之一。

  综观2005年度十大并购人物与十大并购事件榜不难发现,民营企业少了,行业整合者也少了。并购是企业实现快速扩张的有效途径,很多企业家为了快速成长而选择了并购。然而这只是漫漫征途的开始,其整合的成功才是并购成功的关键。

汽车行业的仰融、红色农业的唐万新、白色家电业的顾雏军等都是急功近利的前车之鉴。所以,围绕市场需求,在确保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实现彼此的商业文化融合、互利共赢的并购才是正确的并购之道。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