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 > 正文
 

突破资本约束瓶颈 走向理性经营时代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26日 09:32 金时网·金融时报

  记者 黄丽珠

  本期做客嘉宾:中信实业银行行长陈小宪

  陈小宪经济学博士,高级经济师,现任中国中信集团公司常务董事、副总经理,中信实业银行行长。兼任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金融
专业仲裁员等职,著有《中国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研究》、《风险·资本·市值———中国商业银行实现飞跃的核心问题》等学术著作。

  陈小宪博士在招商银行任职期间,在全行树立起了“质量是发展的第一主题”的风险文化理念,从经营理念、审批体制、政策措施、信贷纪律、考核导向等各个方面强化银行的风险管理体制,有效地遏制了招商银行不良资产上升势头。经过三年的努力,不良率从20.5%下降到3%,使得招商银行走出了不良资产的历史困境,实现了资产质量根本性好转。

  陈小宪博士在长期的金融实践过程中不断追踪、借鉴国际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经验,近年来,在国内各大报刊陆续发表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实践与认识》、《加速建立我国商业银行现代资产负债管理体系》、《重塑商业银行长期发展模式》、《中国商业银行构建竞争力的基本途径》、《资本约束,鞭子还是缰绳?》等学术文章,重点研究了国外风险管理的核心技术(RAROC技术),以及该技术对我国商业银行正确处理风险与发展关系的重要作用,在国内率先提出了资本约束下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以及资本必须覆盖风险、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相适应等先进的经营理念,并在实践中广泛应用,对招商银行、中信实业银行的长期稳定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商业银行不可回避的难题:

  日趋收紧的资本约束“瓶颈”

  记者:银监会成立后,出台了一系列新的金融监管法规及政策指引,在逐步明确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和提高透明度的持续监管新思路的同时,不断强化监管力度。其中,作为风险监管核心问题的资本充足性管理更是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资本充足性、资本覆盖风险、经济资本等一些看似离我们遥远的学术名词,日益成为国内商业银行同仁们关注的话题。大家普遍感到,资本约束的“瓶颈”问题已成为国内银行无法回避的难题。对此您怎么看?

  陈小宪:的确如此。我们通常所说资本约束“瓶颈”,是从满足监管要求上来讲的,即指银行因其资本金低于监管要求,在机构扩张、业务发展等方面所受到的制约,这个意义上所讲的资本实际上是“监管资本”的概念。这种资本约束不仅有来自监管部门的要求,还有来自股东、市场方面的压力,以及来自国际交流方面的需要。

  这里我特别强调的是监管的约束。《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出台后,银监会对国内商业银行提出了三年“达标”要求及约束办法:1、资本充足率2006年底必须达到8%的最低要求;2、三年过渡期内,制定并实施切实可行的分步“达标”计划;3、未完成分步“达标”计划的银行,将在业务、机构发展等方面受到严格约束。而按新《办法》计算,目前国内各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将普遍下降2个百分点以上,不少银行目前仍达不到8%的要求,现在距此目标不足两年。而要完全达到监管的要求,国内银行尚需要补充15000~20000亿元的资本。在资本补充受到多方制约、资产规模快速扩张的条件下,如何突破这个资本约束“瓶颈”,已成为国内银行必须首先考虑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突破资本约束“瓶颈”的“金钥匙”:

  向经济资本内在、科学的管理转变

  记者:2004年银监会新《办法》实施以来,国内商业银行开始在资本配置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但过去所讲的“资本配置”实际上还是着重于“监管资本”。银行业务要发展,资本又必须满足监管要求,就必然产生资本补充问题。资本补充低于监管要求时,就会形成资本外部约束“瓶颈”。那么,您认为突破资本约束“瓶颈”的关键是什么?

  陈小宪:关键在于实现从对监管资本的外部约束向对经济资本的内在、科学的管理转变。

  现代银行管理上所说的资本约束是通过有限的银行资本制约银行规模的无限扩大,是银行发展的内在要求。而这里所说的资本概念,就是经济资本又叫风险资本。简单地说,经济资本是根据银行所承担的风险计算的最低资本需要,用以衡量和防御银行实际承担的损失超出预计损失的那部分损失,是防止银行倒闭风险的最后防线。

  关于经济资本管理,我想从两个方面谈谈看法:

  第一,风险偏好与容忍度对经济资本总量有重要影响。

  从概念上理解,经济资本作为银行发展的一个内生变量,其总量如何确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与银行风险计量技术密切相关,而首先取决于银行的风险偏好及对风险的容忍度。

  资本覆盖能反映出经营者的风险偏好,判断一个经营者是审慎或是激进的;或者既讲审慎、又追求盈利。比如,一条大河要修堤坝,堤坝的高度决定了其抵御洪水的能力。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堤坝当然越高越好。但问题是,要修筑防千年洪水的堤坝,造价会非常昂贵。这就要求处理好支出和收益的关系,要找到一个最优解,既能节约,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防御洪水。

  水坝高低和资本准备的道理一样,银行在经营当中必须决定到底需要多少经济资本做准备。一方面,银行必须有资本,抵御潜在损失的洪水,同时满足监管当局的要求。在《巴塞尔新协议》中,对这条资本“水坝”已做了最低要求的限制。另一方面,在最低要求之上具体需要多少资本,取决于经营者的风险偏好。稳健一点的,资本需要就多一些,盈利就少一些;激进一点的,盈利高一些,风险也大一些。

  国际银行业对于这些问题有一个基本标准,即基本风险容忍度。这种容忍度应能为监管机构、市场和所有股东所接受。

  第二,RAROC是选择风险容忍度的重要工具。

  为选择合理的容忍度,国际先进银行通常借助以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RAROC)为重要手段的一系列全面风险管理技术手段。在银行总体层面上,RAROC是进行资本分配和设定经营目标的手段。银行最高管理层在确定了银行对风险的最大可承受能力的基础上,计算银行总体需要的经济资本并与监管资本和账面资本比较,评价自身资本充足状况;同时,它要求将有限的经济资本在各类风险、各个层面和各种业务之间分配,对银行总体风险和各类风险进行总量控制;它还将股东回报要求转化为对银行总体和各个业务线的明确目标,用于业务的审批和绩效考核。

  从单个业务层面看,RAROC是业务决策的依据,可以衡量一笔业务的风险与收益是否匹配,决定该笔业务做与不做,据以做出业务定价。从资产组合层面看,RAROC是组合管理的坐标和有力工具。银行在考虑单个业务风险和组合效应之后,主要依据对组合资产的RAROC测算和动态检测,衡量各类组合的风险收益是否平衡,并作为积极组合管理主要依据之一,对RAROC指标恶化或有明显不利趋势的组合资产及时与业务部门商定措施,以资产出售、证券化或其他信用衍生工具等方法进行处理,为效益更好的业务腾出空间,谋求银行总体在可接受风险下收益的最大化。

  此外,通过对各项业务、产品,甚至每一笔具体交易用共同的RAROC基础进行比较,管理者可以采取有效的奖罚措施鼓励员工的正确行为,激励他们自觉追求风险可接受情况下盈利最大化目标,与银行整体目标相一致。同时,通过这种比较,管理者可以明确作出哪种业务扩张、哪种业务收缩的决策,把有限资源从收益与风险不匹配的业务和部门中腾出来,用于经风险调整后效益更好的业务或部门,实现资源最优配置。

  记者:您刚才明确谈到经济资本管理对突破资本约束“瓶颈”的关键意义,也从技术上谈了您对如何做好经济资本管理的一些看法。但据我们了解,目前国内银行尚未真正开展对经济资本的有效管理。实践中到底有哪些难题?

  陈小宪:国内商业银行要实现对经济资本的科学管理还要进行长期准备。特别是风险测量对国内银行仍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经济资本作为一种计算出来的“虚拟资本”,其目的是用来覆盖风险的。因此,要真正确定经济资本总量,包括对RAROC的准确计算,都有一个前提,即对风险进行合理测量。对此,国际上常用的有信用评级(包括内、外部评级)、VaR法和组合管理等。

  在新资本协议框架下,银行经济资本要覆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有些国际先进银行也将战略风险、贷款集中风险等纳入经济资本计量范围。而就信用风险而言,内部评级(IRB)包括:客户评级体系和债项评级体系是计量信用风险经济资本的主要手段。其中客户评级体系(违约概率、敞口风险)、债项评级体系(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敞口风险)都是计量风险变动的量。因此,经济资本也是一个依据风险管理水平高低而变动的量。对于风险变动的计量,决定了目前国内银行经济资本计量的难度。

  尽管国内银行对风险偏好、RAROC及IRB等经济资本计量的理解达到了一定深度,但应该说,我国现有的内部评级体系和风险管理系统还无法提供真正意义上的经济资本数据,仍需长时间的准备。

  突破资本约束“瓶颈”的保障:

  实行理性经营

  记者:除了对经济资本进行有效和科学管理外,在您看来,要真正突破资本约束“瓶颈”还需要做哪些工作?特别是您刚才谈到,在目前条件下要有效进行资本管理,还需要做长期准备。那么,更为现实的工作上我们应该从何入手?

  陈小宪:除了为有效进行经济资本管理做准备外,我认为当前最现实可行的是转变经营理念,即必须告别没有资本概念和资本约束的粗放型经营,走向资本约束下的理性经营时代。

  从认识上必然包括以下观念,这些观念正是构建现代商业银行行为准则的基本前提。

  第一,市值观念。这里所说的市值是指银行资产负债表中未来现金流量的净折现值,通俗讲就是银行是不是一年比一年更值钱。市值稳定增长是衡量一家银行经营绩效的根本评价标准,是现代银行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近二十多年来发生在西方商业银行的几大进步,如风险计量的精细化、资本配置的复杂化、管理体系的扁平化,其背后都是为了追求银行市值最大化。

  国际银行业的实践表明,追求长期市值目标,是银行实现基业常青和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根本要求。

  第二,资本观念。国际先进银行目前已普遍通过对经济资本的主动分配,并运用RAROC或EVA等风险调整收益的方法来衡量利润中心的业绩,建立经济资本约束机制,以制约风险资产过快扩张,促进业务和资产结构的合理调整,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国内银行必须尽快引进经济资本概念,创造条件对经营风险进行科学测量,对经济资本进行准确的计算,以便对经营绩效实施经济资本调整,构建与国际先进银行接轨的经济资本约束机制。

  第三,质量观念。效益必须以质量为前提,只有保证了质量,效益才能是真实的、持久的。在这个意义上说,质量是银行的生命线。当然,讲质量,也要防止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忽视速度。我们讲质量,不是不要速度。质量高并不一定意味着速度慢,速度快也不等于质量低,国内某股份制银行的杭州分行就是一个范例。该分行自成立以来,业务发展迅速,年均增长50%,但不良率<1%,接近国际一流水平,已成为其系统内学习的楷模。这家分行的发展经历实质上就是“质量、效益与速度”的协调发展的经历。

  第四,风险观念。如果无视风险导致巨额不良,加大了非预计损失,就必然相应地要进行一般拨备,侵蚀或消耗资本,或冲减利润,必然会降低银行市值。所以,在经营压力加大的情况下,银行需要强化全面风险管理观念,以风险度量为基础,以定价覆盖风险成本和风险资本的配置为两大管理手段,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进行既专业分工又综合统一的管理,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第五,服务观念。银行服务性收入可极大地节约使用资本资源,而基本上不占用资本的中间业务收入主要也是来自于非信贷类的投资

理财和支付结算等服务性业务。

  第六,创新观念。银行创新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第一是产品和业务创新。加快产品和业务创新,塑造自身经营特色,是我国商业银行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的迫切要求。第二是管理和技术创新。没有管理和技术创新,产品和业务创新就很容易被模仿,更不会有新突破。第三是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创新。这是上述两个层次创新的源泉。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