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十一五战略重定位 首提国际竞争力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22日 14:51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 陈 欢 上海报道 上海市政协委员左学金、张泓铭在今年的上海两会上成了“明星”,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的提案“提升上海国际竞争的软实力”,正契合了本次两会上提出的上海城市发展主线——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
在1月15日,上海市市长韩正所做的《关于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的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围绕形成“四个中心”基本框架的发展目标,以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为发展主线。 了解上海市发展过程的人,都会对这一提法感到惊诧——2003年的“世博和上海新一轮大发展”的大讨论中,“世界性城市”的概念被正式提出,但很快,这一提法就消弭于无形。 据接近市政府人士透露,当时之所以不再提,原因之一是对上海的定位看法不一,当时上海“四个中心”的建设遇到北京的强力阻击,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未果,而北京恰在此时提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全国只有一个,谁建成了,谁就离国际性大都市迈进了一大步。” 而金融,不过是上海城市定位之困的一个缩影。2003年7月份,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上海视察工作时,反复讲的一个问题就是:要加快服务业的发展。 当时,服务业占上海GDP的比值只有48%左右,离国际性大都市公认的服务业占GDP70%以上的标准相差甚远。 由此,上海建设国际性大都市的决心隐藏到了幕后,变得低调起来。 而经过两年的沉寂后,在这一次两会上“十一五”规划中,上海提出以国际竞争力为主线,显然,上海对自身的城市定位有了新的认识,而且,上海此番还是应中央的要求提出。 “上海这次十一五提出‘国际竞争力’,有新的时代背景。”上海市社科院专家杨建文分析说。 而上海之所以在全国率先提出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和上海对自己在全国经济版图中的地位认识有关。“上海是全国的上海。” 中央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指出:东部地区要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现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上海提出以增强国际竞争力为主线,是根据国家的要求。”上述专家说。 其实从去年开始,中央对上海的定位要求有所变化就有端倪。浦东综合改革配套获批,央行二部落户上海,并且有消息说,证监会、保监会等都要在上海建二部。“中央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强了。” 而北京的十一五规划中,国际金融中心的概念已经悄然隐去。 但是,有权威人士分析,尽管上海此度应中央要求在“十一五”中提出国际竞争力,但这条路并不好走。在和北京的竞争中,上海并没有显著优势。 上海市市委书记陈良宇在参加政协“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提升国际竞争力”专题讨论的时候直言:“现在是前有阻击,后有追兵。” 尤其让他感到紧迫的,是北京的追赶。“北京有中关村的优势,上海有综合优势,但是各单方面的优势不如他们。”陈良宇说。 和上海张江的政府主导型不同,中关村的发展更多体现自主发展的特点,因此,中关村自主创新的能力显得更强。 而在上海一直以来受到诟病的服务业短腿上,压力则更加巨大。岁末年初GDP总量修正以后,北京市的增幅最大,达到了GDP总量的64%。 相比之下,上海第三产业占GDP的总量刚刚超过50%。外界甚至有声音说“这样看来,北京离国际性大都市的距离更近,上海更像一个工商业城市”。 “上海此番是根据中央的要求,提出的战略定位。”上述专家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