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传媒观察 > 正文
 

周恩来和《上海公报》的诞生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22日 17:21 21世纪经济报道

  文/傅 颐

  中美两国发表公告后,为使尼克松顺利访华,双方进行了两次重要的接触。

  1971年10月20日至26日,基辛格第二次访华。刚处理完林彪事件的周恩来,此时又投入到紧张、繁忙的会谈中。在一星期内,他同基辛格进行了10次会谈,历时23小时40分。
双方除商定尼克松访华日期和讨论其他国际问题外,主要就尼克松访华的中美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进行谈判。但事前美方并未告知中方要发表联合公报,中方也没有预先准备。基辛格抵京后,在和周恩来的单独会谈中突然提出了这个问题。他说:如果不发表公报,那就表明尼克松总统的访华是失败的。等总统到了后才搞,那就来不及了。基辛格同时表示,这次公报将由他全权负责,美方已准备了草案。

  1971年10月22日,基辛格向中方递交了美方联合公报草案。周恩来随即指示有关人员进行研究。美方草案沿袭了一般联合公报的写法,掩盖了彼此的分歧,回避实质性问题,立场也与中方相去甚远。例如,该草案将台湾问题放在国际形势部分进行阐述,而中方认为这属于内政问题。中方人员看完草案后直摇头,表示不能接受。他们认为,既然时间很紧,就不要搞公报了。

  周恩来对美方草案也很不满意,但他还是提议写出一个对案。这个对案可以按过去同蒋介石达成协议的办法来写,各说各的,明确写出双方的分歧,也写出双方的共同点,以便共同遵循。美方草案提到:“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周恩来对此非常欣赏。他说:在台湾问题上,美方的表述不能违背我们“一个中国”的立场,这句话聪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做文章,加上从台湾撤军,以及我们所共同关心的越南、印度支那、朝鲜、日本等问题,来阐明我们的立场。

  “各说各的”原则很快获得毛泽东的同意。起初,美方感到中方对案用词尖锐,“立场都是以最不妥协的词句提出来的”。例如,中方在对案中明确提出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要“支持被压迫人民和民族争取自由、解放的斗争”等观点,基辛格觉得难以接受。但经反复会谈后,美方还是同意了中方关于联合公报的起草原则,并提出美方修正方案和补充意见。至1971年10月26日晨5时30分,双方在讨价还价后,终于就联合公报达成初步协议。这时,离基辛格回国的时间只剩几个小时了。

  1971年10月26日晨,叶剑英及中方有关人员与基辛格一行共进早餐后,分乘汽车到首都机场。在基辛格乘坐的“空军一号”起飞后不久,一件他没有料想到的事情发生了。1971年10月25日晚,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基辛格在7月秘密访华时,曾就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问题向周恩来表达了美国政府的态度,即美国支持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但同时反对驱逐台湾当局在联合国的代表。这实质上是在联合国搞“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周恩来当即表示强烈反对。基辛格解释说:他也知道中国不会同意这种做法,这只不过是过渡的办法。在10月下旬召开的26届联大上,美国虽为其提案竭尽全力,但最终还是失败。

  基辛格离去后不久,叶剑英在机场得知了中国在联合国获胜的消息。他对随行的同志说:“刚才基辛格在汽车里还对我讲,美国的两个提案肯定能得到半数以上的赞成票,中国进入联合国还得再等一年。美国总统专机配备最先进的通讯器材,基辛格这时也一定会知道这个消息,不知他作何感想?”

  叶剑英的估计是准确的。基辛格很快在飞机上接到了电传打字机传来的消息。返美后,基辛格向新闻界描述他的心情说:“这是一个痛苦的巧合。”

  基辛格中期访华结束后,1972年1月3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副助理亚历山大·黑格准将率先遣组来到北京,为尼克松的中国之行作技术安排。黑格此行还带来了尼克松和基辛格的重要口信。1972年1月4日凌晨0时5分到1时50分,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黑格。黑格转达的美方口信认为:由于苏联企图继续包围中国,美国对中国的生存能力表示怀疑,准备力图抵消苏联对中国的威胁,以维护中国的独立及其生存能力。希望通过这次访问,加强尼克松总统的世界领袖的形象。

  随后,周恩来嘱我方人员起草《对美方口信的答复》稿。1972年1月4日晚,周恩来到毛泽东处汇报会见黑格情况,并将《答复》稿修改后送毛泽东审批。毛泽东得知黑格口信后说:“包围中国!要他们来救我,那怎么了得!顶回去!无非尼克松不来。不来就不来嘛!22年不来了,再等22年。尼克松不来,土克松、砖克松也会来。”

  1972年1月6日中午12时10分至下午2时10分,毛泽东与周恩来等商谈《答复》稿。毛泽东看了《答复》稿后说:政治局再讨论。当日,《答复》稿经毛泽东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批准。

  中方的答复相当强硬,同时又留有余地。其中提到:“半年前,尼克松总统把中国称之为世界五大力量之一,现在美方口信忽然对中国的生存能力表示怀疑,声称要维护中国的独立和生存能力。这使我们感到惊讶。我们认为,任何国家决不能靠外力维护其独立和生存,否则只能成为别人的保护国或殖民地。再小的国家,只要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就能顶住外来威胁,自立于世界之林……事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一切妄图孤立、包围、遏制、颠覆中国的阴谋都只能以可耻的失败告终。”

  中方同时表示:“中美两国关系并未正常化,但中国方面将以应有的礼仪接待尼克松总统,并将为谋求中美高级会谈取得积极成果作出自己的努力。美方口信表示,期望通过访问,加强尼克松总统作为世界领袖的形象。对此我们难以理解。一个人的形象取决于他自己的行动,而不是任何其他国家。我们从不认为有什么自封的世界领袖。”

  1972年1月6日,周恩来再次会见黑格。当中方把答复稿念给黑格后,黑格脸上一阵红,一阵白,只得说:“我是个军人,可能我没有正确地转达尼克松总统的意思。”

  除答复黑格口信外,周恩来还多次召集会议,对尼克松来华的技术安排进行研究。当时,美方提出由他们带来通讯设备,无需中方付费。周恩来予以拒绝。他说:“这不行。我们是主权国家,我们买过来,租给你们用,你们付费。”经研究后,中方原则同意美方提出的通过卫星转播尼克松在华活动实况,决定由中国政府出资买下供美方使用的通讯卫星,然后租给美方使用。周恩来后来谈到此事时说:“这样一方面维护了我们的主权,另外我们在跟他们使用时总能学到一点技术。”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尼克松总统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在华期间,周恩来同他进行了5次会谈。由于双方在台湾问题上的分歧,公报中关于台湾问题的措辞迟迟未能确定下来。直到2月26日凌晨,双方才基本谈定公报内容。经过一番文字推敲和修改后,于27日定稿。

  2月28日,中美《联合公报》在上海发表。在公报中,美方除确认“一个中国”的原则和“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外,重申它对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考虑到这一前景,它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

  《上海公报》的发表,标志着在政治上长期尖锐对立的中美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的道路。但由于两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还相距甚远,尼克松政府还不能马上丢弃台湾、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没有为从台湾撤军规定时间界限,因此,中美关系的和解还要历经艰难和曲折。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