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鞍山铁西的前路与背影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4日 16:40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刘长杰/文

  2005年12月,鞍山铁西区的各大班子都在忙两件事:改革国企,制订“十一五”规划。在国企改革的“关键时期”,负责铁西区国企改制的发展和改革局更是异常忙碌,该局的一位副局长说,他刚刚接手这项工作一个月,就已经亲自批转了6家国企转制。

  与铁西区政府忙碌的景致不同,曾经工厂林立、机声隆隆的鞍山市铁西区兴盛路,路边已经没有了工厂职工排放整齐的自行车,笔直宽阔的大街上,除了偶尔经过的出租车外,并没有载重卡车的身影,随处可见的废弃工厂,门锁生锈,落雪无痕,有些甚至连门卫都找不到人。在雪后的阳光里,这条曾经声名远播的工业街,格外寂静。

  美术厂的故事

  78岁高龄的老人,还有必要为企业改制涉及到的诸多问题而奔走呼号吗?“有必要。如果我不关心自己,就再也没有人关心我们了。”董思源说。

  78岁的董思源,是中国贝雕画的创始人之一,也是豆雕创始人、专利拥有人。这个退休前担任着鞍山市美术工艺品厂高级工艺师的老人,现在每个月退休工资只有450元,还要照顾身有残疾的妻子。没有医保,厂子又一直拖欠医药费,老两口有病也不敢去

医院,只能从每个月850元的家庭收入中,挤出400元,购买药品。“这不够用。”董思源说,“老伴儿和我将一天三顿的药改为吃两顿,以节约开销。”

  2004年,铁西区接收了鞍山市直主体企业131户,进行改制,这其中,就包括坐落在铁西区的鞍山市美术工艺制品厂。这个鞍山市知名国企的衰落过程,是铁西区200家国企的缩影。

  1957年,美术厂成为鞍山市地方国营企业。这个计划经济年代鞍山市的出口创汇大户,曾被誉为“鞍山市的掌上明珠”。1980年代,这个厂的日子还非常好。但自从1995年以后,就开始逐渐衰落。

  在鞍山市政府主导下,更换了几任厂长,但却“根本不搞专业”。一位厂长把上百台的加工机械卖掉,而后,就是拖欠职工工资和补助。另一个来了,盖了一个舞厅。再来一个新厂长,把整一个贝雕车间改成了桑拿浴。

  此后,鞍山市政府实行“115”工程,随后,又让鞍山市五金制品厂“帮扶”美术厂,派五金厂的副厂长任厂长,结果是占用美术厂厂房用来加工五金厂的零部件。1997年,五金厂破产,而美术厂此时却欠下五金厂大笔债务。

  美术厂职工支良序对记者说,该厂从1996年开始,职工就放假在家,直到今天,弹指9年。期间,270名职工没有得到放假通知,没有工资;不是下岗,没有“资格”找工作,不能享受下岗职工的免费培训机会;没有并轨,不能领取300块钱的失业工资。

  记者调查得知,由于拖欠270名职工的工资和其他费用合计377.2万元,2002年7月1日,鞍山市仲裁委员会已经将美术厂厂房和土地裁定给了工人所有,因此房产手续在职工手中。

  但此后,由于拖欠工行铁西道西支行184万元贷款,铁西区法院又将该厂房判给了工行道西支行所有。工行委托拍卖行拍卖了几次,均告失败。2005年5月,在更换了拍卖行以后,已经属于职工的房屋土地,被一个民营企业以45万元的低价从银行买走。

  今年10月,维护自身权益的职工希望借铁西区企业普遍转制的机会,申请美术厂破产,从而偿还拖欠。但引起购买方的警觉,于是强行进入厂区,用挖掘机铲除了部分平房,拆换大门。

  后来,区委书记,区长,法院,职工等各方联合开会,决定暂停拆除行为,并用法院通告的形式正式通知购买方停止拆除行为。然而,记者前去采访时看到,公告已经被撕下,拆除改造行为仍在继续。据悉,铁西区政府希望购买方退出,美术厂恢复原样,重新步入破产程序。

  铁西区发展和改革局提供的资料表明,到今年年底,转属的131家国企将有55家完成破产清算,12家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造。但记者调查发现,在铁西区的国企转制过程中,职工与企业,购买方与出卖方,利益各方与政府职能部门之间,业已存在的矛盾有逐步蔓延的趋势。当年,红红火火的铁西区工业企业,曾经是鞍山市政府的钱袋子,然而,时光流逝,这一局面早已不复存在,现在的铁西区,与立山区一起,已经成为鞍山市沉重的负担。

  衰落原因何在?

  鞍山其实并不乏市场经济的新观念,隶属该市的海城,从1980年代以来,就一直担负着东北三省市场经济的探索者和实践者的角色,屡建佳绩。遗憾的是,鞍山市在随后20年间进行的国企改革探索中,并没有尝试推广海城经验,而是选择了政府主导的方式展开。

  1990年前后,铁西区的国企就已经陷入全面亏损的境地。1993年11月,当时的鞍山市政府、工业局、高校、公交委等单位,抽调人员组成了一个“企业管理诊断小组”,调查了包括自行车鞍座厂、钢刷厂、工农用品厂、低压开关厂等20多家铁西区工业局所属的大集体企业。诊断小组把20个企业分成三种类型,并提出三个意见:一,可以活的,好好整顿,采取措施,活好;二,艰难的,改制,兼并重组;三,不行的,彻底破产。

  方案拿出来以后,鞍山市政府是按照既定意见做的。但在这个意见还没有完成的时候,1995年就到了。这一年,政府开始搞“115工程”,即“动用全市力量,救助115个亏损企业”。结果,把该市本来应该破产的企业,都救助了起来。铁西区属的那20个困难企业,有的竟然“因为条件很好,想进还进不去‘115工程’呢”。

  此后,115变成了126,再到138、146……随着亏损的企业越来越多,另一个“救助计划”也逐渐浮出水面。

  救助之后,又来了帮扶,即“一个好企业,帮扶一个差企业”。比如,当时的鞍一工帮扶的是鞋革装具厂,五金制品厂帮扶的是美术工艺品厂等。

  鞍山社科联的一位专家如此评价这一政策:毫不相干的两个行业,一点关系也没有,既没有交叉,也没有渗透的两个行业,就硬给“拉郎配”搞到了一起,结果是越帮越乱,坏的企业没有搞好,好的企业却给拖垮了。

  帮扶的高潮过去之后,鞍山市再无可以利用的优势资源,于是,开始“研究

鞍钢”,试图让中央企业鞍钢帮扶鞍山地方企业。鞍山市曾与鞍钢商议,希望鞍钢能为地方企业“输血”。

  “如果鞍钢当时也那么干,那么也完了。”这位专家说:“庆幸的是,鞍钢不归鞍山管,鞍钢才没被拖进泥潭。”

  而在此前,鞍山市还实施了一个“造大船”的计划,就是动用政府的力量,人为地组织一个工业企业的大舰队,并借机把很多铁西区属的好企业归到市里管理。

  帮困,扶贫,造大船,输血。鞍山20年的国企改革,一直没有摆脱“一管就统,一统就死,一死就叫,一叫就放,一放就活,一活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管,一管就统……”这个怪圈。结果导致国企改革的成本越来越高,情况越来越复杂。

  铁西区的“

十一五

  一条铁路,两个世界。这是记者在鞍山采访时产生的一种强烈感受。铁东区是鞍山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铁西区是工业区。铁东区,是彩色的,明快的,充满活力;而铁西区给人的感觉,是灰蒙蒙的,迟钝的,失去目标的。

  鞍山多年倾斜铁东区的政策,导致铁西区过去城市建设的历史欠账很多。在鞍山34个棚户区中,有17个在铁西;铁西超过2万平方米的居民小区中,曾经有85个没有小马路,没有绿化,很多社区破败到已经无法居住的地步。直到今年情况才发生了一些变化。

  鞍山也在继续寻找各种方式试图突围。在鞍山的“十一五”规划中,除了继续推进“国企改制”外,另一个规划是构建“鞍钢经济圈”。

  在“十一五”规划讨论中,鞍山为自己的未来选定了4个支柱产业,即精品钢材基地,矿产品基地,装备制造业和海城纺织工业园。这其中的3个,落在了鞍钢。在铁西区的意见稿中正式提出了“实施一批对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具有重要支撑的重点项目”,培植5个10亿元项目和5个5亿元项目。但鞍山市政府顾问王忠伟教授对此表示担心,他认为,这么重要的发展任务交给鞍钢,人家可能不搭茬。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