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混业下的外向思维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4日 16:32 经济观察报 | |||||||||
那是一个你可以看见的远景。那也将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200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第30个年头,中国金融业全面开放的第二年。在经历了最初的磨合后,一切都应该已经步入正轨。 对于未来,所有人都达成了共识:“不管中国金融市场会发展成什么样,直接融资
在付出了巨大成本之后,这是中国金融市场必须要走的一个方向。而直接融资的发展必然引导银行走向混业经营。 这将改变的是整个中国金融生态。 在这样一个一体化的金融市场,对监管当局的监管能力无疑是挑战。 其中,人民币的问题依然是最重要的。 而在证券市场中,从2005年4月29日起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正在以较高的速度进行,而股改全流通的最后期限,应该在股改完成后的第三年。也就是说,全流通的时间在2008年。 全流通之后最根本的改变就是,真正实现了股东利益的一致化,这种一致化的体现就是股价的上涨。无论哪个股东都要通过促使股价走高、并且维持相当高的流动性,才能使他们变现。这是历史上未曾出现过的全新博弈。 与此同时,那些当初满怀激情地踏上中国征程的外资保险巨头们,正在用更加实际的眼光来衡量自己最初的预期。 寿险业的普遍规律是6到8年的赢利周期,尽管作为新兴市场的中国保险业走向成熟的过程也许要比这更加长久,但是从业务和地域束缚中解脱出来的外资保险巨头们已朝向赢利目标发起新一轮的冲击。 事实上,对于一些早期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保险公司来说,赢利转折点在2008年出现并非毫无可能。 当然,这背后有开放前5年的过渡期,有我们做的所有努力。无论怎样,在2008年这样一个时点回放的时候,你会发现2005年那拉长的背影: 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已经开始,四大国有银行改制工作随着建行的上市初见成效,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信社的并购重组风云四起;资本市场上,一直困扰其的全流通问题已经在解决中,券商的治理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当然,还有外资金融机构对中国市场的看好,以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