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中国首家财务舞弊研究中心揭秘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1日 02:34 第一财经日报

  反舞弊中心的目的就是预警:对造假公司的预警;对投资者的预警;再就是对会计师事务所的预警,告诉事务所不能对造假公司心慈手软;最后是对监管机构提供线索,告诉它们要对某些上市公司更加留心

  本报记者 洪其华 发自上海

  “我不是危言耸听,财务舞弊作为资本市场上的一种公害,目前并没有得到明显遏制,相反,还在继续蔓延。”12月初,马贤明教授在办公室接受了《第一财经日报》的专访,他伸了伸手,指向办公桌上厚厚一叠资料说,那是上百家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的资料。“在中国1400家左右上市公司中,至少100家公司财务造假是浮在水面上的。不幸的是,几年前我们质疑财务有问题的上市公司,现在几乎都被我们言中。”

  马贤明是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的教授,长期研究上市公司的财务审计问题。11月,他刚刚拿到成立“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财务舞弊研究中心”(下称“研究中心”)的批复,马贤明将担任这个研究中心的主任。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在批复中指出:支持研究中心总结反舞弊技能,并希望研究成果及案例用来培训相关注册会计师。五年来,一个民间组织的一系列研究活动,终于得到了院方的肯定。

  2005年12月,在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编制年度财务报告的关键时期,《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走进了这个国内首家财务舞弊研究中心。

  “浮”上水面的财务舞弊

  2005年1月4日,利嘉股份(600696.SH)因涉嫌违反证券法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同日,伊利股份(600887.SH)公告,公司包括董事长在内的5名高管,涉嫌挪用公款被公安部门逮捕;

  2005年1月5日,国光瓷业(600286.SH)因涉嫌虚假信息披露等行为,证监会决定对公司立案稽查;同一天,丰乐种业(000713.SZ)因连续6年财务造假被证监会查处;

  2005 年1 月6 日,方大A(000055.SZ)称,证监会深圳稽查局将对公司涉嫌虚假陈述进行立案调查;

  2005 年1 月7 日,*ST 数码(600700.SH)虚假陈述一案调查终结,证监会向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

  翻看2005年的上市公司公告,一个个财务造假案例层出不穷。

  而研究中心就是揭露上述造假行为的一个学术组织。

  “从2000年至今,我们的一大部分工作就是拆解上市公司的财务谜局,预警上市公司的会计地雷。几年下来,积累了大大小小近百家上市公司报告,这些报告中的预警,大多在不长时间内成为现实,无意间,可能也让不少投资者避免了误踩地雷,但其中也得罪了部分既得利益者,其间压力也不小。”马贤明告诉记者。在研究的100多家上市公司中,被曝出问题的有几十家。

  锦州港的例子被马贤明认为是比较典型的。2002年10月,通过他们的小组对公开信息的研究,马贤明判断锦州港财务报表有重大造假嫌疑,随后他就在相关的财经媒体上发表文章指出发现的问题,但不仅未得到该公司的合理解释,反被攻击。幸运的是,两天之后,上交所紧急要求锦州港停牌并据实披露财务信息,这才有后来锦州港更换董事长、两次更正两个年度年报、公开披露造假事情、股价下跌等一系列反应。

  “这样的例子很多了,从我们指出问题,到上市公司最终被逼无奈,披露真相,中间是一个和上市公司博弈的过程。”还投资者以真相,给监管层以预警,为中介机构擦亮眼睛,马贤明认为这就是会计学院的职责所在。

  在成立研究中心之前,马贤明和他的研究团队就对上市公司的财务问题进行了几年的跟踪研究,曾用京申、飞草、申草、车夫等笔名在多个财经媒体上发表过多篇揭露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文章,在业界颇有影响力。

  今年,研究中心完成了《四大现金陷阱》、《九大收入陷阱》及《四大技术陷阱》等课题开发,完成了包括金花股份、天津磁卡、天香集团、银河科技、北海国发、闽福发等30余例财务舞弊个案的分析工作,撰写了《东方电子式舞弊审计策略》、《CPA期后责任》、《2005年报审计主题:反现金舞弊》、《贷款卡查询为审计必需程序》等专业论文。

  由于是民间组织,这些研究项目完全自筹经费。长期的关注终于赢得的尊重,甚至来自舞弊的上市公司。

  一位研究员告诉记者:“就在前几天,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总还因为受到我们对其巨额现金舞弊的质疑而到学院来过,他们无法否认我们的质疑,只能以现在公司的问题很复杂,让我们给点时间来搪塞。”面对研究中心的强硬态度,该上市公司最后选择了发布澄清公告。

  造假危害

  马贤明办公室里,全落地的玻璃窗透着缕缕阳光,让人感觉非常温暖。而前总理朱镕基题写的“不做假账”的校训正是成立“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财务舞弊研究中心”的动力源泉。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指出:财务舞弊是导致会计报表产生不实反映的故意行为,旨在通过涂改、仿造、更改等手段掩盖事实真相,达到粉饰财务状况的目的。

  财务舞弊这种不法经济行为,掩盖了企业财务的真相,导致了投资者决策错误并使资本市场陷入困境。

  “有人认为,现在上市公司的质量提高了,造假的公司少了,但我们的研究结论却恰恰相反,现在不是更少了,而是更多了,表现在上市公司造假更加大胆、低劣,相对于以前偷偷摸摸的造假,现在是浮在水面上造假。”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的财务舞弊研究中心就是诞生在这样的背景下。马贤明认为,国外的经验证明,民间的研究力量对于震慑财务造假是能起到相应作用。例如,安然事件就是在民间研究机构和媒体的通力合作下暴露出来的。

  反舞弊需要后续手段

  对于国内证券市场财务造假增多的原因,马贤明认为,以前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是为了再融资,或者是为了配合炒作、拉高股价。但近几年的股市低迷,导致证券市场融资功能几近丧失,上市公司也由于委托理财亏损严重,现在的财务造假很多是上市公司为了生存,掩饰公司的财务窟窿等多种原因,苟延残喘之道。

  马贤明拿出一本书递给记者,书名叫《会计谜局》。“这是我们出过的一本书,这本书里面指出的很多就是上市公司为生存采取的财务造假。但有一点我要提醒,这些问题的发现完全是通过公开资料,比如上市公司会计报表、年报等,通过我们的分析而发现并指出的。”

  研究中心的研究方法就是通过公开的公司财务资料,进行财务分析,发现其中不太正常的数据,通过对照企业前后的财务报表,寻找可疑的线索,最后通过一系列财务测算和证据来指出可能存在的造假问题。

  “如果通过公开资料能发现这么多问题,而这些公司没有被及时查处就是值得反思的问题了。更多的问题没有引起注意,没有太多理会,结果就是等到造假事件爆发后,公司高管已经跑路,这个时候再发现问题,损失已经无法弥补了。”马贤明以托普股份举例,其2005年5月天价增发的时候,研究者就对其增发路演、增发股票反复质疑,最后还是让其增发圈钱成功。现在,托普的运作模式:抽空上市公司资金,给关联企业作担保,以及其逃避监管的方式,在科龙、中国特纤等上市企业一度重演。

  而面对数以千计的上市公司,来自政府层面的监管有时难以面面俱到,这给了民间研究机构以空间。

  在美国的上市公司中,对公司盈利有粉饰嫌疑的约占三分之一。各家公司在财务报告中作假的原因和手法各不相同,但大都集中在虚报经营业绩,从而刺激股价的升高。

  从近年来所查处的舞弊案件情况来看,舞弊行为人的高职位、高智力、高学历化趋势明显。分析美国上市公司频频爆发财务丑闻的原因,是上市公司的利润率下降将导致股价低迷,这不仅直接影响经理层(特别是高层经理们)的丰厚利益,而且有可能引发公司的财务危机以至破产。因此,企业、经济分析师、会计师事务所就串通一气,进行财务作假,通过粉饰盈利来欺骗投资人,力求稳定资本市场。

  国内公司舞弊的特点

  马贤明介绍说,国内上市公司的舞弊情况与国外有所不同。国内市场融资功能减弱,大股东就玩起了掏空上市公司的把戏,上市公司被掏空后,造假就成了这些绩差公司生存的潜规则。

  “造假危害了市场信心,并导致市场低迷,而低迷的市场又导致融资困难,企业利润率下降,而后又引发企业造假,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所以健全、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内部审计,加大预防舞弊方面的研究工作,已成为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稳定资本市场秩序的迫在眉睫的问题。”马贤明对记者说。

  “其实,现在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手段并不高明,有的甚至可以概括成粗俗。”研究中心的一位研究员给记者举例,例如农业类的上市公司造假手段就如出一辙,几乎都是利用农业类公司原始单据容易造假、虚构收入税成本较低、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不易区分等状况造假。一旦对其中的几个财务指标进行分析,就几乎能确定造假的存在。

  解决上市公司舞弊,需要监管、中介机构、投资者、财务专家及民间力量来共同来监督。

  “如果资本市场不能恢复诚信,如果造假者继续逍遥,如果资本市场得不到真实信息,中国的证券市场将会极大浪费社会宝贵的资源。”马贤明说。

  将推出舞弊公司榜单

  记者了解到,出于让资本市场回复本来面目的目的,研究中心已经集中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人。这些人,既有校内的,也有校外的,他们都是在财务领域颇有研究的专家。

  目前,长期在马贤明身边工作的研究人员有五六位,这些人员有的在企业待过,有实际工作经验;有的在会计师事务所待过,熟知审计工作的程序与细节。

  马贤明一再强调:“研究财务舞弊,我们不是要针对哪家上市公司,研究是为了在学术上找出共性的东西,为发现财务舞弊提供一些参考,以提升中国注册会计师财务舞弊侦查技术水平,在作大量的案例分析及实证研究基础上,开发包括审计案例、舞弊侦查、盈余管理、财务舞弊、财务舞弊预警及财务分析等在内的CPA、CFO后续教育课程。”

  他强调,研究中心首先就是要揭露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让造假公司得到震慑,同现有监管力量一道,形成社会监督压力。

  第二个目的就是预警,这包括几个方面,对造假公司的预警,正告它们要小心了;对投资者的预警,让他们注意他们所投资的公司,回避风险;再就是对会计师事务所的预警,告诉事务所不能对造假公司心慈手软;最后是对监管机构提供线索,告诉它们要对某些上市公司更加留心。

  为此,研究中心每年会将研究发现的问题汇总,做成相应的报告。比如,今年,研究中心要推出《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财务舞弊及侦查技术年度研究报告》,并推出“2005年度十大财务舞弊丑闻”、“2005年度十大掏空公司”等排行榜单。

  “同时,我们也呼吁监管机构要更加重视社会舆论,对已受多方质疑的公司,要快速反应;同时我们也再次呼吁审计师不要放过浮在水面上的造假上市公司,审计师如果连浮在水面上的造假公司都发现不了,这个行业如何赢得社会公众的尊重!”马贤明说。


中国首选,价值之选!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
订阅电话:
010—58685866(北京)
021—52132511(上海)
020—34254460(广州)
0755—82416077(深圳)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