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通缩一线天间游走的CPI预测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15日 05:15 第一财经日报 | |||||||||
本报记者 徐以升 发自北京 “热”与“冷”,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经济走势在前后一年的时间里让中国的经济学界,乃至全球所有关注中国经济的学者与机构体会了一番别样滋味,而要准确预测曾拥有“通胀通缩一线天”说法的中国CPI,实非易事。
国家统计局11月11日公布的数据表示,10月份CPI同比增长1.2%,前10个月累计同比上涨1.9%。根据当前普遍的估测,今年后两月CPI会有小幅反弹,因此全年CPI估计在2%左右,可以肯定这一数字应在3%以内。以这个标准来评价去年底、今年初各机构的预测,可以发现: 第一、在10家外资机构当中,4家的预测在3%以下,分别为瑞士银行(1%~2%)、摩根士丹利(2%)、高盛(2.6%)和德意志银行(2.8%);2家预测为3%,分别为美林和摩根大通;另有4家机构预测在3%以上,分别为渣打银行(3.2%)、雷曼兄弟(3.5%)、花旗银行(3.5%)和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5%),其中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的预测值5%为统计中的最高值。 第二、中资机构预测普遍偏高,6家中资机构预测加权平均值为3.76%,除了国泰君安和申万的预测值为3%以外,其他4家机构预测值均在3.5%以上,分别是中金(4%)、中信证券(3.8%~4.4%)、中银国际(3.6%)、海通证券(3.5%)。 看重因素差异导致预测差异 在简单的预测值背后,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预测的原因和根据。从今年前10月的物价指数情况来看,粮食价格的下降成为CPI走低最为主要的原因,但一直为业界关心的PPI向CPI的传导并未发生。 对CPI涨幅预测最低的是瑞士银行,2005年1月瑞银集团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Jonathan Anderson 预测表示:“随着国内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和国际原油价格回落,通胀压力在2005年将有所缓解,我们预计CPI增长全年平均在1%~2%之间。” 2005年1月底,高盛将中国2005年CPI调整到2.6%。高盛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梁红当时指出,其原因一是2004年中国货币信贷紧缩使今年国内需求增长放慢,此外煤炭、电力、原油、交通运输等瓶颈部门的供应显著好转,而这些部门是去年推动通胀的主要因素。 “2005年可能除了粮食价格不涨,剩下什么都涨。”这是2005年1月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亚洲区首席分析师陶冬做出的预测,他表示通胀可能会在几个月后反弹,其5%的预测也成为本次统计中预测最高的一家。 中金公司的预测为4%。中金公司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2005年1月在发布的研究报告中称:“随着粮食价格对CPI通胀影响的逐渐减弱,其他通胀因素将成为推动消费物价上涨的主要动力,这些因素包括滞后的能源价格上调、PPI和原材料价格的飙升、人民币有效汇率随美元的贬值和工资上涨的压力等等。” 申万的“U形”走势预测 申万的全年预测值为中资机构中最低的3%,而在预测值之外,申万指出:“综合考虑预计全年CPI仍将上涨3%左右,而从月度指标预测的情况看,与去年的大涨大跌相反,今年CPI涨幅基本上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U形走势。” 从今年2月份一度出现的3.9%高位,到持续回落到9月份的0.9%,再到10月份1.2%的回升,申万预测的“两头高中间低的U形走势”雏形初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