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学人 > 正文
 

渣打经济师王至浩认为中国不会重蹈日式通缩覆辙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13日 01:00 中华工商时报

  本报记者 傅春荣

  渣打经济分析师认为尽管各种因素极其类似但独有特点仍可助中国顺利过关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日本,大部分时间迷失于通货紧缩之中,带来了一次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萧条。同为亚洲经济支柱的中国目前经济数据依然显示强劲,但众多经济学家纷纷认
为,按照经济周期转动,随着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渐弱,中国有可能在2007年-2008年遭遇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对于中国政府而言,是一个“熟悉的敌人”。从1998年到1999年末,中国物价一直处于下跌态势,但政府通过扩大内需、放松银行借贷,成功的躲过了冲击。那么,这一次即将到来的通货紧缩情况会否不同,中国是否会重蹈日本的覆辙呢?

  渣打银行全球研究部的资深经济师王至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般认为中国会重蹈日本覆辙的主要原因有七个:

  一是由于巨额国际收支经常账户顺差造成的重新估值压力,2005年5月,中美双边贸易产生的赤字达到158亿美元,并且这个数字可能会继续扩大,尤其是国内需求在未来三年会减缓,而国外需求保持强劲势头,同时,投资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将会下降,存款利率在2005-2007年之间会上升,投资积极性将下降,巨额的贸易顺差理所当然会带来外部的政治压力,要求

人民币升值

  二是中国公债很多,虽然中国官方公布的政府债务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但实际情况是政府债务更多的变相存在于金融系统、未备基金的社会保障系统以及许多长期亏损的国有公司的债务,换句话说,中国实际存在的短期债务有可能是国内生产总值100%-150%,这种情况很可能会约束政府,使其无法依靠增加开支的办法摆脱经济萧条。

  第三,银行薄弱。中国的银行业刚刚从巨额的不良贷款中恢复,经济放缓时,将促使银行采取更加保守的贷款政策,银行不愿贷款将阻碍央行扩大货币基础,而扩大货币基础是央行刺激经济增长的方式之一。另外,如果中国的储户对银行失去信心,那么无论央行采取任何方法刺激货币,这种努力都会因为储蓄存款被大量提取而削弱。

  第四,周期顶端实际利率低。中国的货币市场率现在已经猛跌到1.1%-1.2%,即使经济进入低迷期,也没有削减利率的余地了,那么在经济减速时,实际利率可能会随之提高,导致公司减少投资。

  第五,中国经济中的货币量已经很高,中国的广义货币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2004年底达到185%,居世界之首,这种货币量很容易使中国受到日本式资产泡沫的影响,同时如果大家手上都有大量的现金,那么如果出现降低信贷成本、提供更多贷款也不会对投资和消费产生什么影响的话,这就很危险了。

  第六,中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而且注重储蓄,这样的话,如果没有很好的福利体制,消费增长还是会受到抑制。

  第七,投资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巨大动力,但中国的投资增长已经放慢,下游公司利润率急剧下降,这些都会使中国受到投资减缓的影响。

  但王至浩认为,虽然中国以上的种种因素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日本极其相似,但是中国经济还具有其他特点,这令人感到乐观:

  首先,中国的

汇率政策迥然不同,根据渣打的分析,人民币将继续走强,未来三年里对美元每年升值2%-3%,而美国联邦基金利率正在上调,中美的利率之间差异越来越大,中国房地产和
股票
市场脆弱等等这些都会在未来一两年中阻碍海外资金流入中国。

  其次,中国对待债务的态度远比日本灵活。

  第三,银行很可能会继续提供贷款。

  第四,利率比最初的感觉高。中国的实际利率可能要高于上面的分析,主要是由于中国将货币市场和银行贷款利率分离并从中受益、必须地方把官方利率当作贷款的实际名义成本、还要考虑非正式银行系统等等,所有这些说明中国融资的实际成本比名义银行利率高,这些为央行提供了下调利率的更多空间。

  第五,货币政策应当发挥出比上次更大的作用。

  第六,中国没有严重的资产泡沫。

  第七,投资增长将下降,但不会倒栽葱。

  另外,王至浩还表示,如果中国政府可以在将来的三年中拟订政策,让人民币缓慢而持续增值,极其审慎的对待资金的自由流动,谨慎实行利率自由浮动的改革,不到需要刺激经济时不动手,转换体制,以通货膨胀目标取代美元而作为稳定人民币体制的支柱,那么这就有助于中国经济安全过关。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中国经济相关网页共约135,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