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研究 > 正文
 

中华工商时报:中资银行缘何热衷于跨国婚姻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02日 01:26 中华工商时报

  本报记者 傅春荣

  外资牵手全方位参与,登堂入室谋求控制权

  外资金融集团入股中资银行,从2001年以来出现了逐步递增的势头。在2005年,这种投资热情不但继续“提速”,而且进一步“换挡”———交易规模越来越大。无论是参股建
行的美洲银行,还是与中行签订备忘录的苏格兰皇家银行,他们“你追我赶”的投资竞赛一次次刷新“外资入股中国内地银行的最大一单”的纪录,而值得关注的是此前他们在亚洲和中国的业务规模都不大。

  除了比拼投资规模,外资对我国银行业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参与的态势。继建行、中行先后引进外资之后,中国工商银行也传出在与一些外资金融机构就入股事宜进行密切联系。一时间,外国金融机构入股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进入了高密度期。而对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而言,外资早就已经进入并且逐渐扩大规模,有些甚至已经实现控股,几乎在所有的股份制银行中都看得到外资的身影。

  多种渠道良性发展

  为什么外资金融机构钟情于以合作方式进入中国市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为了规避中国入世承诺中对外资独资金融机构的各种限制,加上中资金融机构网络等既有资源的吸引力,外资金融机构于是大多选择与中国的金融机构合作的方式。

  如此中外“联姻”大致可分为以下种类:首先,以参股、入股的名义进行股权合作。如汇丰控股出资17.47亿美元收购交通银行19.9%的股权,花旗、汇丰、恒生、国际金融公司和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等多家外资金融机构都已经入股了中资银行。外资金融机构银行通过参股中资金融机构,可以充分利用其现有的网络和客户资源,按照自己的思路对中资银行进行改造,扩大市场的渗透能力,实现自己全球布局的战略意图。其次,战略合作协议。一般在大型的国有金融机构之间进行,涉及人员培训、产品推介、清算、基金管理等多种业务。第三,技术合作。外资金融机构通过提供人员培训、管理服务,以及有关最佳国际惯例的专业技术和经验交流,与中资金融机构达成技术合作协议。第四,业务合作。主要集中在银行的

信用卡业务、消费信贷业务以及人民

  币同业拆借等方面。双方利用外资机构的品牌、先进技术、设备和服务与中资机构广泛的网络相结合,优势互补。

  巴曙松向记者介绍,虽然中国金融市场巨大市场潜力吸引了众多外资金融机构,但作为一个剧烈变化着的新兴市场,其不断变化的金融体制、特定的中国国情等,也往往使得不少外资金融机构难以适应这一富有活力的新兴金融市场,因此,外资金融机构在进入中国的初期呈现出“水土不服”的症状。但是从目前情况看来,外资金融机构正逐步度过适应期,开始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谋求真正控制权

  随着中国金融业开放力度的加大,外资优惠待遇的消失以及业务限制的逐步取消,外资正在逐渐谋求控制权,这种势头已经开始显现。据巴曙松介绍,在参股银行业的过程中,外资金融机构对于中国的规模不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青睐有加,除中小银行的公司治理较为健全、历史包袱较小等原因外,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它们更看重的是对银行的控制力。这些外资银行一旦进入中小银行,往往比较容易在董事会或某些领域取得控制力。

  因为中资银行背后更多的显现出中国政府的影子,因此除了要控股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城商行之外,与国有商业银行的合作被看成一种不得不为的关系投资。

  美国斯特拉斯汉姆全球咨询公司的研究部主任卡梅伦·费根认为,由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曾做出承诺,将在2006年底全面开放银行业。外国银行之所以涌入正是由于看好中国巨大的潜在市场,看好中国1.65万亿美元的居民存款。

  但是费根也表示,由于中国国有银行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政府的贷款职能机构,按照政策发放贷款。如今虽然要进行改革,让它们变成以盈利为导向的金融机构,但这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因此,对于苏格兰皇家银行这些外国银行来说,中国的合作伙伴由于政府色彩较浓,因此带有很大风险,外资银行将很难得到正常的投资回报,所以,这类投资并不是基于利润回报的战略投资,在更大的程度上是关系投资,是跟中国政府建立关系,以便未来的长期发展。

  挡不住的冲击

  巴曙松告诉记者,外资入股中资银行为中国的金融改革带来的正面效应表现在中资金融机构的

竞争力得以提升、促进了中国金融业的改革步伐、促进了监管水平的提高等等方面。但同时我们更不应忽视其所带来的冲击:首先,中资金融机构优质客户流失。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后,首先与中资金融机构在优质客户上进行争夺,特别是外资企业。目前,外资企业客户对中资金融机构的依赖性还比较大,但在外资银行全面经营人民币业务、外资保险公司经营范围全面开放后,客户的流失效应就会逐渐显现出来。优质客户的流失无疑会影响到金融机构的利益,一是直接的经济利益,如经营收入、服务收入的减少等,二是品牌效应,优质客户的流失会影响到其他客户对金融机构的印象,从而造成更多优质客户的流失。其次,对宏观金融政策的实施效果造成影响。虽然中国目前国际收支资本项目尚未开放,但金融开放带来的外部风险已经在日益上升。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以及监管的放松将使中国面临着一个金融创新的高潮。金融创新增加了整个金融体系的活力,但同时也给金融体系的监管带来了新的风险。

  同时,巴曙松也强调,面对越来越开放的国内金融市场,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一是如何完善对外资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监管;二是如何为中外资金融机构建造公平竞争的平台,外资金融机构的一些超国民待遇损害了国内金融机构的利益,形成了非公平竞争的环境;三是如果进行金融创新,外资金融机构除了有着创新金融产品的经验外,还存在着国内金融业缺乏的先天优势。如“南京爱立信倒戈事件”中,直接原因之一就是花旗银行和汇丰银行推出的“无追索权应收账款转让”新业务品种,打破了中资银行与其稳定关系,而这类业务尽管在国内是全新的金融产品,但在国际信贷保险市场上却是一个比较成熟的产品;四是如何引导外资金融机构参与中国中西部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金融的薄弱环节。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