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忠半步新政:中国现代化的深圳案例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24日 23:18 第一财经日报 | |||||||||
在深圳的定位上,李鸿忠坚持打“特区”牌。他直言深圳没有资格奢谈“无为而治”,不要埋怨没有“先”可创,没有“特”可写,要敢冲敢冒、敢闯敢试 本报记者 莫菲 发自深圳 2003年6月17日,李鸿忠以代市长身份来到深圳。
当时,这座城市正被“抛弃论”的阴影包围,深圳人苦闷而无奈。特区严重内地化,物质和精神绿肥红瘦,特区还能特下去吗?创业者的青春已是远去的背影,深南大道已从泥泞小路变成南中国的香榭丽舍大道,特区还有必要特下去吗?就连在深圳诞生的新中国第一家证券公司,也把“特区证券”的名字改成了“巨田证券”,巨大的实验田,而特区实验似乎已经结束了。 “特区这顶帽子还是拿在我们自己的手里,主动权在我们自己,出路在我们自己,生死也在我们自己。”李鸿忠断言。从大刀阔斧的“净畅宁”工程,到拨慢深圳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表,再到“半步策略”的提出,他使这座城市自主创新的灵魂逐渐复苏。当综合改革实验区的战旗已在浦东迎风招展,深圳仍然在等待自己的机会。 20页电报引发的“净畅宁革命” 2004年8月31日,在电波中,深圳人听到了他们的市长与一个名叫敖健男的市民的对话。 敖健男住在深圳南山区一个叫月亮湾的地方,这个片区名字动人,环境却很烦人,交通、商业和治安的秩序都很混乱,他于是给李鸿忠发了一封长达20页的电报,时间是2004年1月6日。一个月后,月亮湾片区全面整治,拆除了10万平方米的违法建筑及乱搭建。后来,这个数字扩大到29.7万平方米。再后来,这成为轰轰烈烈、波及全城的“梳理行动”的序幕。 从2004年2月发起“梳理行动”,据深圳有关部门统计,截至当年7月29日,不到5个月时间就拆除违法乱搭建3545万平方米。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等于深圳2004年全年商品房销售总面积935.85万平方米的3.8倍、2005年1至6月商品房销售总面积434.32万平方米的8.2倍。有人测算,约有100万人藏身其中,这等于拆掉了一座内地的中等规模城市,因为就算容积率是1,拆掉的非法建筑也将占地35平方公里。 拆掉的乱搭建中,有一个叫冬瓜岭的地方,这是特区内存在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安置区,这里一到雨天就污水横流,但蔽护过许多刚来深圳寻梦的年轻人,于是,面对挖掘机,有人泪流满面。而在关外,一个以养鸽为生的非法村落,为不被“梳理”甚至还“挟持”了一名当地干部。所有的感伤与怀疑,甚至质问,通过一篇《铜像照耀下的深圳》的网文迅速传播。 对绝大多数深圳人来说,敖健男在电波中说的,也正是他们的心声,“我们月亮湾的人说一定当面夸奖你一下。你也是历届市长最负责任的一位,也是最有希望的市长。”李鸿忠此前坦承,“梳理行动”付了学费,之所以要啃“硬骨头”,是因为“为官避事平生耻”。 事实上,“梳理行动”只是“净畅宁”行动的一个分支。“净畅宁”这个名词由李鸿忠一手创造,大意是要使环境干净、交通顺畅、生活安宁。这对于拥有171万户籍人口、1035万暂住人口、实际管理已超过1200万人口的深圳来说,是一个宏大的课题,此后在深圳掀起的城中村改造,包括最近进行的“清无”(无牌无证经营等)行动,都是这个课题的分支,李鸿忠亲自担任“查处违法建筑和城中村改造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他还引申说,政府本身也要“净畅宁”,干净干事、政令畅通、不要扰民。 对李鸿忠的城市管理新政,有人形容为“一场革命”。对于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来说,有多少城市需要这样的“革命”呢?深圳迈出了第一步,南京等城市后来纷纷效仿。 拨慢现代化时间表 创建和谐社会,不少城市的执政者都把这句话挂在嘴上。究竟怎样才算“和谐”? 深圳人把抽象的理念变成了具体的数据,制定了“和谐深圳指标体系”,让政府部门的工作有了可考核性。据称,这个体系包括39项指标,有基尼系数、劳动争议结案率、政府民主决策率、每万人心理医生数、群体性事件发生数等。 和谐指数体系,不仅是深圳的创新,也反映了李鸿忠的务实。 他还做了一件看起来“很奇怪”的事情,把深圳初步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表,从2005年拨慢到了2010年。他坦言,原定的基本实现现代化有42项衡量指标,其中23项难以如期完成;借此“以退为进”的机会,深圳增加了社会服务英语普及率、政府公共服务上网率、登记失业率、万人医生数、环保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高峰时段城市平均车速等13项指标。 尽管从1980年到2004年,深圳GDP年均增长28%,2004年深圳人均GDP超过7100美元,全国第一,但在2005年5月召开的党代会上,李鸿忠没有提GDP总量指标,这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不再攀比经济规模和总量了,如果有人还是单纯以GDP论英雄,很可能会觉得深圳辉煌不再了。”李鸿忠说,深圳的经济发展模式要变,深圳面临四个“难以为继”:土地、空间有限难以为继,能源、水资源短缺难以为继,人口不堪重负难以为继,环境承载力严重透支难以继,必须要走“效益深圳、和谐深圳”之路。 深圳告别了GDP崇拜,转而看重每万元GDP的能耗。2004年,深圳每平方公里产生1.75亿元GDP和6000万元税收,每万元GDP能耗为0.55吨标准煤,而同期每万元GDP能耗,全国为1.4标准煤,上海和北京都是1.07标准煤。 拨慢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表,也为深圳的产业布局赢得了时间。 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物流业、文化产业是深圳的四大支柱产业,李鸿忠还提出了适度重工业化的想法,特别是高端制造业。他认为,深圳工业化程度较高,但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所以要坚持产业第一,以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为重点,实施适度重型化战略。一度对“汽车城”怀有梦想的深圳人似乎被碰到了伤疤,一时争议四起。 李鸿忠没有解释。或许,一项决策的正确与否,要看后来的实践,这需要时间。 “半步策略”的想象空间 25年后的今天,浦东拿到了综合改革实验区的入场券,天津滨海新区也有望入场,深圳的改革新空间在哪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李鸿忠提出坚持“半步策略”,实行渐进式改革,积“小胜”为“大胜”。 李鸿忠的“半步”新政值得期待。其可能的方向是什么呢? 可以肯定的是,深圳最近重设“改革办”与李鸿忠的“半步”新政有关。我国各地的“改革办”1980年开始设置,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专门机构,在1998年机构改革时撤销。深圳不仅重设,而且由一位市委和市政府的双料副秘书长担任主任。一位广东中山的官员撰文称“深圳市政府是明智的,也是有勇气的”,他认为,今天的改革重点已转为政府职能的改革、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甚至可以说已经到了政治体制层面的改革,“面对这样繁重的改革任务,如果没有一个专门而且毫无自身利益的机构来统筹,那是不可想象的。” 与此相映照的是,深圳提出,要从市场体系、财税体制、国资国企、投融资、城市管理、社会管理、人口管理、各项社会事业、行政管理等9个方面深化改革,核心和关键是推动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尽管此前已进行7次政府机构改革、3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但深圳的行政管理的越位、缺位、不到位问题,还没有根除。 李鸿忠说:“政府要从能够由市场机制和社会自治解决的事务中解脱出来,积极推动这部分政府职能的社会化,加强以议行分设为主要内容的社区自治建设。”他的话给了人们很大的想象空间。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的“半步”新政事实上已经展开,比如,深圳盐田区已率先开展议行分设,社区工作站和居委会彻底分开,居委会不再既是政府的“腿”、又是居民的“头”。 事实上,在特区定位、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李鸿忠也都展示了自己的策略和艺术。 在深圳的定位上,他坚持打“特区”牌。他直言深圳没有资格奢谈“无为而治”,不要埋怨没有“先”可创,没有“特”可写,要敢冲敢冒、敢闯敢试。当选市委书记后,他正式提出了特区的新内涵,指出今日特区之“特”,在于特别能改革、特别能创新、特别能开放,要以特别之为、立特区之位,“改革创新做得好了,好的政策和支持改革创新的条件就会来。” 刚刚亮相深圳政坛时,李鸿忠就表明自己有勤政、廉政和善政三个目标。“我们现在枪里已经装满了子弹,无论谁撞到了,都将对事不对人地开火”,曾在干部军训中用20发子弹打出163环成绩的李鸿忠,在“梳理行动”中表示他的决心。大概是他的“善政”,让一些官员觉得难以亲近。2004年3月,李鸿忠在北京参加“两会”,买了上百个纪念封,逐一签名寄回深圳,给政府班子成员和职能部门负责人,展示他温和细腻的一面。 1999年6月,时任惠州市市长的李鸿忠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学习,他带去的案例《软性策略推动惠州工业发展》入选哈佛教程。工作在一线的中国市长的案例进入哈佛教程,李鸿忠是第一人。6年之后,2005年3月17日,李鸿忠当选深圳市市委书记,他“编写”的深圳改革的案例目标已十分明确:今后五年GDP年均增长保持13%,2010年人均GDP12000美元,这一次,他能达标吗?深圳会再创造多少个“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