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中国竞争力标杆:深圳样本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24日 22:53 第一财经日报 | |||||||||
文/本报记者 张国良 本报研究员 耿红 一块充满活力的热土,一群怀着梦想的外来人,一种锐意创新的精神,成就了一个颇具竞争力的企业。这是深圳不少优秀企业在回首寻梦轨迹时的形象概括。 25年间,在深圳这块土地上,崛起的不仅是一个人口过千万、GDP近4000亿元的超级城
竞争力标杆 在塑立新愿景、新思维,重新想象这个城市的时点上,本报联合研究机构、智库和资深媒体人士推出了“2005中国标杆·深圳最具竞争力企业”10强,它们来自电子信息、金融、地产和制造等诸多领域,代表了最具“深圳性格”的企业特质,它们通过令人深刻记忆、甚或引来争议的独特的很难复制的竞争力,在各自领域中堪称中国企业的“深圳标杆”。 我们对“竞争力”的定义包含10项元素(见表2):领军人物领导力、财务稳健、效率和获利能力、市场表现、公司治理、创新和增长、管理架构、规模、品牌、环保和社会责任。对各项元素的度量则来自公司财务报表、公司调查问卷以及媒体和专业人士评分等几个方面。 评选结果并不出人意料。从企业性格、竞争力、市场魅力和区域禀赋优势而言,华为、平安、中集、招商银行、万科这“五强”的诞生不会引来太大争议。在深圳这一特定区域,这批几乎在同一历史时期崛起的标杆企业,如同深圳热土上成长起来的根深叶茂的榕树群落,而在这份“龙虎榜单”的背后,令人炫目的则是它们独特的竞争力和具有鲜明特色的“深圳性格”。 竞争力的“深圳解读” 探索深圳这一特殊“标杆企业群落”,可以发现诸多共同表现,这些表现汇聚成一股强劲的竞争力。 “标杆”们大多来自充分市场竞争的行业,并无太多政策优势和政府扶持可言。深圳为它们提供了出生的摇篮和迅速崛起的温床。这批企业的诞生,得益于深圳这样一个开放、改革、创新的环境以及成熟的市场机制。是深圳为它们提供了最初的市场、宽松的创业环境、各地的人才、面向全国的制高点、来自世界各地的生产要素。 处于深圳这样一个连通内外的窗口和试验田,这些企业能够得风气之先,比国内其他企业更早地吸纳和实践国际上先进的技术、经验、管理模式,更早建立其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更早地进入国际市场求生存、更多运用资本手段和开展国际并购,更早地融入国际化,甚至成为世界级的领先企业,例如中集、华为与中兴通讯。 这些企业都有一个受人尊敬的企业家,他们都有着远大的理想、清晰的理念、指挥若定。是他们在草创中搭建一砖一瓦,到今日引领庞大的团队前进。企业的风格,也深受其领导人的影响。在内,他们成为企业的“精神领袖”,在外,他们已经成为企业的“标志符号”,与企业融为一体,如王石之于万科、马明哲之于平安、马蔚华之于招行、麦伯良之于中集。 企业群落的“深圳性格” 他们之成就企业的作为,更在于他们具备的“深圳性格”:创新、开放、包容、进取。 他们的成功和长期保持行业领导者的地位,非为其所在,而在其所为。是在于他们长期保持着改革创新不断进取的动力。诚如李鸿忠所言,特区今日之特、外来之优势,在于特别能改革、特别能创新、特别能开放,特区的“精髓”和“性格”也是特区企业的“精髓”和“性格”。对于深圳这些可堪为行业标杆的优秀企业而言,创新、改革、开放又何尝不是他们未来的发展的动力所在、保持行业领先地位乃至成就世界领导者地位的关键所在?长久地保有这种生生不息的“气质”和“性格”,又何愁不能保持标杆位置? 我们关注深圳的“企业群落”,旨在追索它们的竞争力表现、源泉以及形成机制,我们不仅要勾画它们的成功图景,更想知道它们的成功奥秘;我们寻找深圳的“行业标杆”,不仅想回顾它们的来时之路,更想知道凭借它们独特的竞争力禀赋,它们未来将趋向何种路径。规模的数字也许很容易逾越,但竞争力禀赋、气质和精髓却很难复制,而这些,才是长期可持续、令人敬畏的增长的源泉。 (本报研究员杨柏国、申明雅对该排名亦有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