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交通、大物流和基础设施的大投入,让广州华南门户的地位愈显突出,而这背后,则是广州市政府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的深谋远虑
本报记者 张国良 霍宇力 发自广州
近日,联邦快递亚太转运中心正式落户,预计总投资250亿元的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
未来新白云机场有望独占中国航空货运半壁江山。
就在几周前,投资12.4亿美元的韩国现代商用车项目也顺利确定落地广州。而此前,已经有四大汽车制造项目落户广州,“东方底特律”呼之欲出;刚刚在广州规划的南沙“临港工业区”,有包括三井物产、丰田通商、拉法基等世界500强在内19个项目落户;加之千万吨级的钢铁基地、投资45亿元的新船舶制造基地、规划中的南沙港码、2010年前250公里的地铁交通网络、亚洲最大的火车站等等。每一个项目,都是足以改变经济格局的大事。而对于广州这个南中国重镇,多个大项目的频频到来,预示着未来广州在整个华南区域产业格局中“龙头”之势跃然出水。
当这些大项目一一浮出水面,广州市政府在背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改变产业布局的运筹帷幄,也正逐渐清晰。
广州这一轮的奋起直追,源头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广州在城市经济发展自我定位上的“幡然醒悟”。
开埠两千多年,广州一直以南中国千年商都和海上丝绸之路起点,闻名于世。商贸服务业优势也一直被视为广州的立市之本,然而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广州发现自己的定位正在日渐模糊,变成了“说不清”的城市。
北部京津联合,东部浦东崛起,苏浙沪联手,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珠三角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受到空前考验。即使是在珠三角内,深圳依靠特区政策和金融服务业的强大吸引力,发展如鱼得水,在外商投资的制造业和内源的民营经济发展带动下,以顺德、南海、中山、东莞为代表的广东四小虎也在迅速崛起。
这也令广州市决策层意识到,仅仅作为消费型城市和行政意义上的省会,已经无法为广州带来持续的领先。广州必须重新寻找自己的定位,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长久的动力。
广州市委书记林树森说,仅仅依靠商贸和“洗发水”是无法支撑起广州的未来。广州必须重新找回华南工业重镇和南中国门户的地位。
从上世纪最后几年开始,广州开始大力扶植发展汽车、船舶、钢铁、石化、机械、电子等重大工业项目,每年投入一两百亿元进行大机场、大港口、地铁等大交通网络建设,在区域规划上,“东拓南进”将整合广州开发区,建设南沙临港工业区,为广州经济发展拓展新的增长极,为城市发展开辟新的空间。
从与联邦快递23轮马拉松谈判过程,到逐步营造产业环境,吸引本田、丰田、日产、现代乃至有意的法国雷诺落户,从广州市委书记林树森数年间造访新白云机场建设现场上千次,到广州市国土局负责人长期驻守北京办理联邦快递项目用地批文,广州市政府为争取发展重大机遇的坚韧和不懈令人感叹。
随着政府决策层“有形的手”运子如飞,广州正在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已见成效,林树森说,广州的产业结构这几年调整得比较好,从前年开始每年就可以新增1000亿元的工业产值。
大交通、大物流和基础设施的大投入,也让广州华南门户的地位愈显突出。形成产业规模和良好的集群效应也使得重大项目和外资蜂拥而至。在制造业发达的珠三角城市群中,广州将凭借厚积薄发的产业优势突围,经过跳跃式的产业升级,得以长时间地获得足够的经济发展动力,谋求持续“领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