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钱汉江:渔村变成都市 特区之特就是敢为天下先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24日 22:59 第一财经日报

  特约评论员 钱汉江

  今年8月26日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25周年。25年前,深圳特区所在地——广东省宝安县县城,虽已不是什么“小渔村”,但也只是个只有3万多人口、萧条落后的边境小镇。25年后,深圳发展成为一座在国内有重大影响、光芒四射、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大城市,在众多新兴城市中一枝独秀,傲视群雄。外国朋友说深圳“是一座不可思议的一夜城”“
深圳是挂在共和国胸前的一枚金质奖章”;党和国家领导人说:“深圳是中国开放改革的排头兵”“深圳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光辉典范”。

  在我国5个经济特区中,14个沿海开放城市的开发区中,在其他4000多个开发区中,深圳经济特区无疑是最为成功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对国家的贡献最为突出,是一颗耀眼的明星;如果其他开发区都能达到深圳的水平,在东南沿海再造出14个“深圳经济特区”的话,那么我国的面貌将发生更为深刻的变化,国家的实力大为增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将更具有说服力;但是必须看到,最具说服力的经济特区或开发区在中国只有一个,那就是深圳,其他林林总总的开发区虽然取得重大进展,但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还不能和深圳相提并论,大部分相距甚远。那么,深圳经济特区为什么获得成功,特区之“特”究竟在哪里呢?

  特区政策演变成普惠政策

  就自然条件而言,深圳并不“特”,也不优越,在沿海城市中处于平均线之下。

  作为一个大城市来说,深圳地域狭窄,最重要的资源——土地特别紧缺,只有0.202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其他城市的一个县,仅为北京的1/8,杭州的1/8,上海的1/3,广州的2/7,而且大部分是高山丘陵,而不是一马平川。狭小的土地已经严重制约着深圳经济的发展,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瓶颈,城区的土地基本开发完毕,新的土地又生长不出来,可供土地逐步减少,深圳新建的商品房呈下降趋势,有些

房地产商转移到外地发展。

  作为“地球的生命”——深圳的水资源是“特别差”,特别缺乏。深圳所需的水来自100公里以外的广东东江,靠8级抽水站逐级抽上来,再经过架空渡槽,翻山越岭,长途跋涉,送到深圳,过高的成本使得深圳水价几乎赶超油价。

  深圳人才也一度特别缺乏,特区初创时全市只有3个搞建筑的工程师,后来全国到深圳的人如潮涌,人口从当年的3万猛增到1000多万,然而这些人并非有三头六臂,有超人的智慧,有特别的本领,在当时都受计划经济、传统观念禁锢多年,和其他地区的人没有什么区别。

  国家是给经济特区一些特殊优惠政策,但这些优惠并不是深圳一家独享,并没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小灶”或“偏门独食”。其他4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的开发区和深圳是同等资格,享受同样的优惠,都在一个起跑线上。几年之后,全国各地相继建起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开发区达4000多个,对外商投资实行和经济特区一样的优惠政策,特区政策一步一步地演变成照耀祖国每个角落的普惠政策,深圳并没有什么特别优惠之处。

  深圳和香港山水相连,唇齿相依,只有一河之隔,这是深圳的优势,但这种优势的作用是有限的,不是决定性的。香港的资本和全世界的资本是一样的,都是“认利不认情的怪物”,只往利润最高的地方流动,如无利可图,即便是在眼皮底下,在左邻右舍,在本乡本土,也不会流向你处。

  深圳和香港的地域优势并不保证资金源源而来。

福建厦门离台湾省最近,但吸纳台资最多的并不是厦门,而是距离更远的上海、江苏的昆山和广东的东莞。那么,深圳之“特”在哪里?特就特在深圳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在几个决定深圳命运的关键时刻,不为浮言所动摇,力排众议,先行一步,一步成功,满盘皆活。

  披荆斩棘敢为天下先

  深圳经济特区刚建立,就遇到一系列艰难险阻,如果墨守成规,抱着视为经典的教科书不放,照抄照搬,不敢与时俱进,不越雷池半步,就什么事也做不成,也不可能有深圳的今天。深圳没有受“本本条条”的束缚,而是理智地总结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解放思想,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一步一步地杀出一条“血路”,每走一步,都曾历经“两条道路”、“两种制度”的激烈争论,冒过极大的风险。

  在特区建立初期,深圳就碰到了关于外资作用的激烈争论,这一争论今天看来是陈腐可笑,但在当时却是个“资本再次剥削中国工人”的重大原则问题。有相当多的人认为,外资就是境外资本家的资本,是“每个毛孔都流着工人鲜血的资本”,中国好不容易把外国资本家赶出去,工人当家做了主人,现在又要把外资请进来,又要让资本家再来剥削中国工人,再让工人当牛做马,这不是要断送革命成果、要变天么?中国要的是自力更生,不要资本家的臭钱,引进外资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这种说法引经据典,振振有词,成为拦在深圳前进道路上的一座大山,如果这座大山不搬掉,深圳就不可能把外资引进来,经济特区徒有其名。

  深圳没有为这种貌似经典实为误国的浮言所动摇,大胆地提出了有说服力的创新理论:引进外资只是利用外资,为我所用,只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补充;外资投入,在合资企业不能超过49%,不能当董事长,只能当个副董事长,领导权在我中方,而不在外方。这一理论力排众议,深圳终于为引进外资铺平了道路,成为全国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5年来实际利用的外资达389亿美元。

  一山过后一山拦。深圳解决了外资作用问题,又遇到外资使用土地的难题。外商投资需要土地建厂房、盖酒店,不给土地,外资不能在深圳安营扎寨,落地生根,而土地又是最重要的资源,涉及到一系列重大政策问题,深圳又面临着勇气、智慧和政策的严峻考验。

  土地能不能卖给外资?当时一种重要的观点是:土地不能卖,外资不能在中国当地主,清朝政府再腐败,再无能,再卖国,也没有把香港新界9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卖给英国,只是租给英国政府使用99年,象征性的主权还在清政府;清朝当年允许外国在上海、天津、武汉建“租界”,也只是出租土地,不是卖地,深圳不能走清政府的老路,不能当历史罪人。另一种观点是:土地也是商品,应当允许自由买卖,深圳多数土地荒芜,只长野草,没有收入,卖给外资还能变成急需的硬通货。

  在这一重大问题上,深圳敢为天下先,大胆地把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开来,土地所有权是国家的,是不能卖的;土地使用权是可以有偿转让的,外商买的只是时间有限制的土地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外商在深圳取得土地使用权,不是像租界一样取得“治外法权”,必须遵守中国法律,违法仍要严惩,不可能形成“国中之国”。按国际惯例和深圳的实际情况,深圳的土地使用权定为50至70年,到期后土地仍可收归国有。这一问题的解决大大推动了外商的投资热潮,使得经济特区有了模样。事实证明这一改革是个重大突破,深圳敢为天下先取得了成功。

  但这种突破不是在每个开发区都能实现的。和深圳大体同期开发的某省开发区,土地使用权年限就成为不可逾越的拦路虎,使得刚起步并有了希望的开发区胎死腹中。在上世纪80年代,曾有一境外集团打算成片开发那个开发区,面积达70平方公里,土地使用权的年限长达70年。这本来是大胆的突破,在那个经济极不发达的省份是大胆创举,也是振兴经济的可行之路。后来,一批高级理论权威来到那个开发区视察工作,一下子勾起了对“外国租界”的回忆,把70年土地使用期上升到“两条道路”、“两种制度”的高度,指责那个开发区就是“上海租界”的翻版,比“资本主义道路”还要后退100年。这套貌似有理实为误国的理论把开发区的人吓住了,那个开发区也少了点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不再坚持,那个境外集团也是知难而退,改投其他地方。直到现在,那个开发区还是长满茅草的荒芜地。

  深圳敢为天下先的创举太多了,多数取得了成功,可以说是全国改革的排头兵。深圳在上世纪90年代就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如今三分天下占其一;在全国率先尝试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如今已遍布全国;率先在全国实行企业股份制改造,并成功地创办深圳证券交易所;率先在全国实行工程招标承包制,工程造价大幅降低;率先在全国实行社会保险制度,户籍人口的98%有社会保险和

医疗保险。此类创举举不胜举。如果没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智慧,深圳就没有今天。

  以特别之作为立特区之地位

  深圳今后要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进,经济总量5年内要翻一番,人均达到12000美元,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城市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成为一个高标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如果没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没有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支柱,是不可能的。

  深圳在前进路上面临着许多困难,眼前要解决的就有四大难题,如果没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几乎是束手无策。

  一是深圳土地紧缺,全市大部分是高山丘陵,可供开发的只有760平方公里,经过25年的建设,可供土地逐年减少,填海造地也解决不了燃眉之急,如何增加土地、营造发展空间成了深圳的严峻考验。

  二是深圳人口急增,在76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1000多万人,成为全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远远超过上海和北京。随着时间的推移,深圳人口还将急剧增加,深圳有限的土地如何承载越来越多的人口,又将是对深圳严峻的考验。

  三是深圳是水资源紧缺的城市,供水如何适应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急增的需要,对深圳来说是必须打通的瓶颈。

  四是深圳的社会环境,如治安、教育、交通、医疗、环保等等必须适应新的形势。深圳如没有特别之作为,这四大难题就不能解决,深圳就不能前进一步;深圳也只有以特别之作为,披荆斩棘,解决新的难题,才能创造新的业绩,建立特区在全国之地位。

  经过25年的发展,深圳已经有了自己的灵魂,就是不等不靠,勇于试验,勇于实践,勇于改革,有勇气、有能力在复杂的环境中理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思路,再次杀出一条“血路”,开拓一片新天地。

  (作者为深圳记协副主席,原《深圳特区报》副总编辑、“猴年新春八评”作者之一)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爱问(iAsk.com) 共找到相关网页约5,68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