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四只老虎闯天下 武汉四大商业企业的重组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18日 14:49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聂春林 实习记者 何欣荣 武汉报道

  4月25日,两个男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前者是武汉中百集团董事长汪爱群,后者是国际最大的自愿连锁集团IGA董事局主席兼CEO海盖博士。当日,中百集团旗下的中百仓储与IGA签约,成为IGA全球4400多家门店大家庭中的一员。中百集团有关负责人宣称,牵手IGA,是中百应对国际商业巨鳄的一颗重要棋子。

  几天后,武商集团家电公司改制完毕,成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子公司。武商掌门人王冬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此举拉开了武商大规模改制和突围的序幕。

  此时,武汉另两个商业巨头正在暗暗发力:中商集团斥资7亿元打造的SOPINGMAILL,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开业;汉商集团旗下的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展会爆棚。在经过几年的精耕细作,汉商的会展业终于“迎来了春天”。

  武汉商业局长林肖滨一语惊人:“武汉商业不怕外来资本冲击!”经过多年的强筋壮骨,武汉商业的四只老虎,终以商业兵团方式,牢牢占据了本地商业的制高点。

  时光上溯到20年前。根据武汉的区位优势,上个世纪80年代初,当时的最高决策层提出了“流通和交通”的“两通突破”战略。长期研究武汉商业的武汉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导汪涛认为,这个战略的制定,为武汉商业的复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斯时,江城各路商业诸侯开始厉兵秣马,武汉商业踏上了高速扩张的战车。

  20年的超常规发展,武汉商业交出了一份完美的成绩单:四家商业上市公司销售总额200亿元;武商、中百和中商成为中国连锁商企30强成员,前两者被列入国务院重点扶持的20家商业流通企业,进入商业国家队。

  三大因素缔造商业神话

  汪涛说,武汉集聚着四大商业上市公司,家家兵强马壮。而综观商业发达的北京、上海和广州,基本上只有一到两家商业巨无霸。“武汉商业现象,国内独有。”

  在四大商业上市公司的强力拉动下,2004年,武汉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960亿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仅次于京、沪、穗、津,居全国第五;批零贸易、餐饮、住宿业附加值达316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16%(这个数字的全国平均水平为8%),居全国第一。商业从业人员为67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总数的16.5%,占第三产业从业人数的39%。武汉市的各类商业经营网点为11.8万个,人均商业经营面积为0.85平方米。

  在汪涛看来,武汉商业模式的创造主要有三大因素使然。

  一是区位优势。武汉地处中国经济地理中心,以武汉为圆心,在1000公里半径内,可以辐射到国内所有的大中城市。九省通衢的便利,无疑为武汉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最坚实的基础。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是,“货到武汉活”。

  武汉围绕区位优势大做文章,早年的“两通(交通和流通)突破”战略实现了武汉商业的复兴。近年来,通过加强道路交通建设来带动、发展、振兴服务业和物流业的举措不断。市内道路、桥梁的建设使市内新商圈不断增加,从而初步形成了武汉多商圈的商业格局。曾经,武昌徐东一带地处荒郊,但随着长江二桥的建成、徐东路的扩建人气骤增,吸引了徐东平价广场、麦德龙、中百仓储梨园店、百安居等诸多商业扎堆聚集,形成了武汉又一新的商圈。

  二是武汉本身具有优秀的商业传统。作为商业重镇的武汉,素有发展商业的传统,以汉正街为代表的武汉传统商业所折射出的“买全国卖全国”的开放意识一直传承下来。近年来,武汉市政府扩建改造了汉正街市场,形成“产业链”。与之联动,在全市范围内兴建了蔬菜、建材、食品、电子产品等大市场。同时,武汉商业加大开放步伐,积极吸引外地、外资商业。武汉是1992年国家试点商业开放的城市之一,商业的开放时间较早、步伐较快,已经有14家外资企业进入武汉,他们的进入激起了武汉商界“鲶鱼效应”的产生,使本土商业在竞争中增强了生存本领。

  三是政府有形之手的推动。近年来,武汉市各级政府部门树立“亲商、重商”理念,采取务实之举改善发展软环境,促进商业发展。世界银行在2004年公布的一份对国内23个城市投资环境所做的调查报告显示,武汉市场的贸易壁垒是最低的;中国社科院去年公布的2003年度城市竞争力排行中,武汉市的商务环境竞争力位居全国第6位。无论是过去的“两通突破”战略,还是现在的“两翼(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齐飞”战略,均显示出了武汉市政府高层发展商业的决心,并积极推进商业改制重组、并购联合,做大做强,推动武商、中商、中百、汉商的上市。

  商业航母呼之欲出

  汪涛认为,尽管武汉四大商业集团在经营业态上有所侧重,但由于几家分散经营,在资源建设及经营格局上仍有重复和恶性竞争的现象出现。由于连年价格战和多元化突围,武汉商企的利润率十分低。在四家商企中,效益最高的2004年利润不到4000万元,而曾经作为武汉商业龙头老大的武商,则拉响了亏损警报。

  一个必须正视的现实是,武汉商企在全国的排名逐年下滑:2004年全国重点流通企业排名,武商从15名下滑到20名,中商从31名跌到34名。即便是经营状况最好的中百,也从27位后移到了29位。而排在武商前面的商企,年销售额均超过100亿元,且大多是经过重组整合而来。

  王冬生说,商业重组势在必行。通过并购重组,可缩短企业做强做大时间,节约企业发展资金,有“四两拨千斤”之功能。中百董事长汪爱群也透露,将引进外来战略投资者,对集团第二次“动手术”。

  王冬生认为,上海百联集团通过对当地商业资产的整合,年销售额达到700亿元;今年初,又把国内另一商业巨头大连大商集团纳入怀中,目标直指1000亿元销售额。而武汉四大商业集团,年销售总额只有200亿元,目前尚无一家企业年销售额突破100亿元,与百联差之甚远,同沃尔玛等外资零售巨头更不可同日而语。

  事实上,四大商业企业的重组在武汉已酝酿了多年。因考虑到这些企业发展相对稳健,且他们的重组改制关系到全市整个大中型国企改制进程,所以有关部门显得特别谨慎。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重庆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戛纳电影节
2005财富全球论坛
七部门稳定房价新政
俄卫国战争胜利纪念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苏迪曼杯羽球赛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性感天后林志玲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