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利率近期上调可能微乎其微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17日 03:02 第一财经日报 | ||||||||||||||||
特约评论员吴敏 持有加息论的人士这一次又要失望了。 央行昨天(16日)下调超额准备金利率,这无疑给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士一记闷棍,其潜台词非常明显:短期利率近期上调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由现行年利率1.62%下调到0.99%,虽然在央行的公告中,其目的有利于“促进商业银行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流动性管理水平,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以及理顺中央银行的利率关系。”但实际上,其鼓励商业银行适度加大贷款投放,以及其他资金运用的意图已跃然纸上。 这更印证了此前我们一直呼吁的今年货币政策应该“治通胀、防紧缩”的观点。虽然二月份CPI反弹至3.9%,而且基础金属、原油以及一些原材料的价格在进一步上涨,但是由于价格传导机制的不畅、总需求的不足、宏观调控效应的滞后,以及核心CPI的死水微澜,通缩压力若隐若现。而央行下调超额准备金利率,则是表明心迹,希望推动商业银行的贷款、货币供应量和投资的适度增加。 在目前整个金融市场流动性如此充裕的情况下,利率上调这个论调本来近乎怪诞:利率上调只能使贷款投放更加萎缩,市场流动性更加膨胀。而不可思议的是,某些国际大行以及国内的一些研究人员此前一直在连篇累牍鼓吹“升息”,而一些“经济学家”更是一见到CPI上涨就开始兴奋。 不错,将利率目标盯住CPI,是目前全球多数成熟国家的货币政策的通行做法。但是对于一个正在转轨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在人民币只能窄幅区间波动的情况下,CPI不是利率政策的唯一选择。别忘了,CPI作为利率政策目标的国家,多是实行浮动汇率,而且其货币传导机制也非常顺畅。 事实上,中国如仅将CPI作为利率政策的目标,那么早在去年5月份CPI触顶时就会出手,而不用等到去年10月份所有过热的经济数据回落时才让利率上调登场。 在中国,利率调整与其说是一个货币政策工具,还不如说是一个财务工具。对中国央行来说,利率调整将会充分考虑包括企业利润、银行利润和居民储蓄之间的平衡,以及国际收支平衡和本外币利差之间的平衡,当然物价因素也是其主要考虑因素。 事实上,无论是债券市场还是货币市场,都对近期利率上调嗤之以鼻:从二级市场看,自2005年的第一天起,压抑已久的现券就在沉默中爆发,券价一路高歌猛进,目前上证国债指数收盘创近一年半来新高。 而在一级市场,多数金融机构对超额准备金利率下调更是先知先觉。本周财政部招标的一年期跨市场国债中标价格对应的收益率水平为2.122%,比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低近13个基点。而今年发行的第一期国债050001中标利率更是大幅低于相同期限券种二级市场收益率22个基点。而在周一的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一年期央票和六个月央票中标价格对应收益率分别下降11个和12个基点。 更为重要的是,超额准备金利率下调,同时也为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的下行打开了空间。对商业银行来说,其资金的机会成本多以超额准备金利率为下限,而在目前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利率节节下行的情况下,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调到至0.99%,使商业银行的富裕资金又找到了逐利空间。 一方面,超额准备金利率的下调,使金融机构的富裕资金找到了用武之地,国债等其他金融产品的利率下行空间也渐趋扩大,从而又隐藏着利率和通胀风险的挑战。 另一方面,目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非常充裕,如果此后外汇占款随着国际收支顺差进一步加剧,央行不可能听任富裕资金缚住商业银行,不排除再次动用包括调整准备金率的其他货币政策,这可能使金融机构的债券和其他利率产品再遇寒流。 此外,超额准备金利率的下调,意味着商业银行的贷款和中央银行的货币供应量可能随时反弹,今年继续改善和巩固宏观调控的任务依然严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