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杂志最新文章:民工荒 无言的警示(3)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30日 00:10 《财经》杂志 | |||||||||||||||||||||||||||||||||||||||||||||||||||||||||||||||||
“女工荒”和“技工荒” 社保部关于民工短缺的调查显示:企业需求量大、严重短缺的,主要是18至25岁的年轻女工和有一定技能的熟练工。这部分年龄段的民工精力充沛,无生活负担,能够胜任长时间加班,而女工又以好管理、心灵手巧等特点最为适合加工制造业。
广东今年第二季度劳动力市场监测数据也表明,在企业发出的用工需求信息中,有78%明确要求招收18至25岁的年轻女工。福建晋江最近对100家纺织服装类企业的调查发现,有80%的企业明确表示只招年轻女工,这与当地劳动力市场上求职女工只占35%的比例形成了明显反差。浙江温州农民工市场发布的企业招工信息,大多注明对18至25岁年轻女工优先招用。 从供给方面观察,情形不能让人乐观。在“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的美誉背后,是18至25岁的青年劳动力总量低速增长的现实。 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之一,是计划生育的作用初步显现。18至25岁这一年龄段的人,出生于1981年至1986年之间,大多是独生子女,那时正是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时间段。也就是说,上世纪90年代劳动力丰富,很大程度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口急速增长的后果,这并不能顺理成章地推延到下一个10年乃至20年。 “我认为‘民工荒’不仅是中国劳动力相对短缺的反应,而是中国高效劳动力绝对短缺的真实体现。”长期关注、研究农民工问题的深圳当代社会观察研究所的刘开明博士在接受《财经》采访时说。 不仅如此,目前这批农民工与上一代相比,文化水平有所提高,吃苦精神有所下降,他们外出打工的目的已不再局限于‘赚钱糊口’,还要求能够体面地工作,有尊严地生活。 “这一年龄段人本身就少,就像吃甘蔗似的,以前吃惯了甜甘蔗,现在甜的没有了。”社保部参与调查的官员对《财经》比喻道:“况且你还不好好对待这段‘甘蔗’,你说能不荒吗?” 除了“女工荒”,“技工荒”也是 “民工荒”中被重点关注的另一个现象。据社保部2004年4月对全国40个城市技能人才状况的问卷调查,以及2004年二季度113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统计数据,技师和高级技师占全部技术工人的比例不到4%,而企业需求的比例是14%以上。 目前全国技术工人供不应求的局面普遍存在,尤其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企业对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和初级工的需求人数与求职应聘人数之比分别是2.4∶1、2.1∶1、1.8∶1、1.5∶ 1和1.5∶1, 在制造业发达的江苏省无锡市,2004年二季度企业登记需要275名高级技师和技师,但没有一个人应聘;高级工的需求与应聘人数之比已达到4.8∶1。 “技工短缺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现行重学历教育、轻技能培训的教育体制。”社保部《关于技术工人短缺的调查报告》指出,由于近几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对技术工人和高技能人才需求量大大增加,但对技术工人的培养却远远不能满足企业需求。目前以培养后备高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级技工学校只有200多所,而且由于经费不足,规模有限,设备设施老化,难以在短期内迅速培养出大批高技能人才。 报告认为,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投入不够,只使用、不培养的做法,进一步加剧了技术工人的短缺。社保部2004年4月对全国40个城市技能人才状况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大多数企业名义上开展了培训,但实际上用于职工培训方面的花费并不高,2003年企业用于就业人员的人均教育经费投入仅为195元,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投入占职工工资总额的1.4%,未达到国家规定1.5%的最低比例。 与此同时,一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后,对职工重使用轻培训,甚至只使用不培训。急功近利的做法导致两种相反景象: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和高薪也难聘请到高级技工现象并存。最近一年,深圳市连续几次向社会公布的“劳动力市场指导价”,高级钳工的平均月薪多次超过了硕士研究生的平均水平。深圳还明确提出“让高级技工比博士工资更高”的口号。 相关专题: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