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网通与电盈试婚将近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27日 17:30 《财经》杂志 | |||||||||
网通收购电讯盈科固话业务的谈判历时一年,一波三折,终于进入读秒阶段,但这仅仅是第一步而已 □本刊记者 王以超/文 这是一桩从一开始就被置于资本市场聚光灯下的交易。
扮演收购者的是中国六大电信运营商之一,被认为“最国际化”的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下称网通集团);被收购一方则是香港新经济时代最受关注的公司电讯盈科(香港联交所代码0008,NYSE:PCW);交易的核心,是与香港电讯固定电话业务相关的资产。 网通集团将收购电讯盈科固话业务的消息一传出,各方蛛丝马迹,都会登上内地和香港新闻媒体的头版。从2004年5月18日迄今仅半年多时间,电讯盈科就该交易已先后六次发布公告;随着网通登陆资本市场,12月中旬,也首次就该交易发布了公告。 “公告游戏”终于临近收尾。《财经》近日获悉,谈判大局已定,网通已将原来控股电盈的方案修改为参股,参股比例在20%左右;目前双方正就价格问题作最后磋商;如无大的意外,最终协议有望于2004年的最后几天达成。 这个结果出乎意料甚至有点令人失望。观众原来等着看的是一出涉及控股权的收购大戏,剧本却在漫长的铺垫后被修改成一出结局未定的“折子戏”:20%的参股只是一个小序幕,最后的控股权交易悬念仍然未解。 电讯盈科“北眺” 无论收购者还是被收购者,一开始,双方酝酿的都是一个大构思,各自的商业考虑令双方越走越近。 2004年1月中旬,46岁的网通集团总经理张春江与41岁的副总经理田溯宁一道,和38岁的电讯盈科董事局主席李泽楷在上海会聚一堂,开始讨论电讯盈科固话业务乃至整个电讯盈科的未来归属和走向。 四年多前的2000年2月,经过了与新加坡电信一场惊心动魄的争夺后,李泽楷将香港电讯最终收入囊中(详见本刊2000年4月号《香港电讯收购战内幕》)。在“新经济”的光环下,这起收购使得李泽楷的声誉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但世易时移,1997年后,香港电讯的垄断格局已被新兴固话运营商和记环球电讯、九龙仓电讯、新世界电讯以及香港宽频逐渐瓦解。到2004年三季度,香港电讯在固定电话市场的占有率已经下降为69%,比一年前下跌了5.6个百分点。而在2001年底,其在固定电话市场的占有率还有89%。 收购之后的电讯盈科也随着全球网络泡沫的破灭而陷入低潮。2002年10月,电讯盈科的股价一度跌到0.92港元。为避免沦为“毫子股”(低于1港元但不低于0.10港元的股票的通俗叫法),2003年1月,电讯盈科正式宣布每5股合并成1股。但这并没有挽回其颓势,到2003年底,其股价仍然徘徊在5-6港元之间,与巅峰时期相比,超过97%的市值已经逝去。 对于香港电讯的前景,投资者已看得很清楚,香港的市场已走到了头,出路在于拓展外地市场,比如“北上”内地。 与此同时,在中国电信2001年的南北拆分重组后,原来的网通控股(俗称“小网通”)、吉通与中国电信北方十省的资产被整合为新的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即网通集团),小网通总经理田溯宁成为网通集团的副总经理。新网通亦在寻求发展空间。 新网通“南下” 2002年11月,田溯宁带领当时的小网通,通过中国网通(香港),与美国新桥资本、软银亚洲基金一起,以8000多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亚洲环球电讯公司(AGC),获得了泛亚洲的海底电缆资产以及数据通信业务等牌照。 次年,网通集团陷入了一场艰苦的整合之中,但田溯宁仍然没有放弃打造一个国际化电信运营商的理想。其时,田与香港和记电讯、香港有线(i-cable)都有过接触,商讨收购及合作事宜。 虽然和记电讯最终选择了单独进行IPO(首次公开发行)的道路,与香港有线的接触也无疾而终,但是田溯宁对香港市场表现出来的热情及强烈的进取精神,显然触动了正在寻求摆脱困境的电讯盈科。 田溯宁和李泽楷本来不陌生,在中间人士穿针引线之下,电讯盈科的“北上冲动”与网通集团的“南下诉求”于是一拍即合。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