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央行加息 > 正文
 

告别1.98一个低利率时代的结束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25日 16:39 经济观察报

  告别1.98一个低利率时代的结束

  -本报实习记者 仝亚娜/文

  10月28日夜

  翁女士可能是最早知道加息消息的人中的一个。这和她的工作有关,她在中国银行北京分行零售业务处工作。10月28日下午6点半左右,她接到了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的通知:自2004年10月29日起加息0.27%,一年期存款利率由1.98%上调到2.25%。

  “那时大家就要下班了”她回忆说,“虽然对加息早有心理准备,但得知这个消息还是觉得挺突然的,没想到会这么快。”

  实际上,央行是在下午6点14分的时候在自己的网站上发出消息的。很多在金融业工作的人,只是因为在那个时候偶然看了看央行的网站,才知道了这一消息。所有人的反应都是一样的——惊住了。

  程中是通过短信知道加息的,他是一家报社跑经济新闻的记者。他可能只比翁知道的时间晚一点儿。他在那一时间接到了好几个内容相似的短信,最短的只有三个字:加息了。

  晚上9点钟的时候,程中试着拨一个香港投行分析师的电话,结果发现他还在办公室里。那个分析师说: “我已经接了无数的电话了,市场对此的第一反应是:‘很惊讶’。”

  半个小时后,分析师发来了一封邮件,邮件内容是当天他为公司写的宏观经济日评。评论说,仅仅27个点的加息,并不足以将中国旺盛的经济和需求拉回既定的轨道。但是就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来说,第一次加息对市场预期的影响要更大一些。

  他说,这是一个相对而言比较长的利率水平正常化过程的开始。在未来12至18个月中,利率将会上调200到300个点。

  1996年5月1日,中国央行第一次宣布降息,从那个时候起,已经连续降息8次。在此次加息之前,中国官方公布的通货膨胀率已经连续三个月超过了5%。央行公布的数据说,居民储蓄增幅已经连续11个月下降。但是,央行官员的表态一直让市场人士觉得,最近加息是不太可能的。难怪市场人士会觉得惊讶。

  不过,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那一夜是在平静中度过的。他们不知道的是,在世界的另一边,这个消息引起了多么大的震荡。英国《金融时报》次日在自己的报道中说:中国中央银行周四决定9年来首次加息,令全球金融市场一阵狂乱。

  10月29日上午

  上午9点钟,程中从家里出来,被自己看到的景象吓了一跳:在小区附近的两家银行门口,已经排了长长的一串队伍。他已经很久没有看到在银行门口排队的景象了。

  一打听才知道,很多人都是来提前支取定期存款并按照上调后的利率转存的。路过报摊的时候,他发现几乎所有的报纸都在头条位置刊登了央行加息的消息。

  早晨9点钟,高阿姨像往常一样坐在北京某大学女生楼的楼长室里,看着那些进进出出的女大学生,不断地向那些跟她打招呼的孩子们点着头,笑着。这些孩子的名字她几乎都叫得出来。

  今天是周末,她取了学校订的报纸,放在桌上,打开收音机,然后开始收拾自己那间8平米的小屋。就在这个时候,她的耳朵里忽然飘过一句话: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10月29日起,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

  这是从收音机里传出来的声音。加息了啊,好像去年就有过相关的讨论呢。她在心里轻轻地对自己说。不过,她只是稍微顿了顿,就继续干自己的活了。

  “没什么可意外的,不是都讨论好久了吗?”

  加息当天,北京某高校经济学部的惠老师也知道了这个消息。对于央行为何选择这一天加息,他有自己的理解:“刚好星期五,一周的最后一天,周末股市不交易,正好留时间给大家消化。”他觉得这是一次很成功的加息:长时间是否加息的讨论让大家有了心理准备,但加息的决策却在讨论声暂时停息时突然抛出,这就降低了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投机行为。

  几天以后

  刘师傅也是从广播里知道这个消息的,不过,那已经是几天以后了。在北京大学的一个商店旁,他看护着自己那个小小的水果摊。刘师傅喜欢听广播,自己从家里带了台老式的收录机,有点空闲的时候他就会把它打开。

  刘师傅自己每个月能赚2000多块钱,但全被孩子上学“吃”掉了。爱人的工资除去家庭的日常开支外,为数不多的余钱也大多存成活期,以应对老人看病之类的突发情况。

  “国家为什么要加息呢?具体都什么内容啊?”他一边忙着给一个学生称苹果,一边问那个想找他聊聊“关于加息的话题”的记者。他让这个年轻记者的问题给考住了。

  “我们普通老百姓,就是每天干活、吃饭,没多少钱,平时也不太注意这方面的事情。”他说话很干脆,像他给学生们报秤和算价钱一样干脆。

  在记忆里

  让刘师傅印象深刻的倒是那个高利率的年代。

  “那年头多棒啊!一万块钱放进去,一年的利息就是好几千。”提起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高利率时代,他的眼睛忽然亮了起来,语气也有些激动。那时刘师傅30多岁,已经在北大做后勤工作了。“虽然当时工资比较低,但物价水平也低啊,”他说,“当时烧饼好像才几分钱,几毛钱一顿饭就吃得挺好的了”。

  那时刘师傅在北京大学附属的一家建筑公司工作。北京大学的很多项目都是这个公司做的,接的工程多,收入也不错。“有一次三个月就赚了15000元呢,大概就是1994和1995年的时候吧。”他说。

  那个时候他不用考虑买房这样的事情,国家宣布结束福利分房,要到1998年。刘师傅手里有了余钱,大多存进了银行,而且主要是定期。当时他的定期存款有1万多。他不买国债,也不炒股。原因只有一个,存款利率高。

  不过,刘师傅对于物价的记忆也许是不那么准确的。

  在高阿姨的记忆里,虽然利率高,但那几年的物价上涨特别厉害。特别是蔬菜、水果和粮油等老百姓日常消费品涨幅更大,所以很多人都排队抢鸡蛋、大米。还有人一下子存了几箱肥皂,好久都用不完,后来就送人了。

  根据官方的统计数据,1993年到1995年,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一直是两位数,最高的时候达到了25%。物价真正回落到比较合理的水平,是在1996年,那一年的物价涨幅是6.1%。也正是在那一年,中国经济在几年的高通胀煎熬后,终于实现了软着陆。

  保值储蓄就是那个年代记忆的一部分。

  “就是国家会根据每年的CPI等指标确定一个贴息率,每年支付。”高阿姨说,“我买的那1000元的国债每年就能得到几十块呢!”实际上,保值储蓄从1988年就开始了,物价也是在那个时候开始一路涨起来的。

  1994年,高阿姨在北京一家国企的党委组织部工作,由于国债发行量比较大,而且期限比较长,很多职工都不愿意购买。为此他们还专门召开会议动员号召大家支持国债,平均每人要购买300元。

  要说服别人,自己先要拿出个样子来。高阿姨买了1000元三年期的国债,那是她第一次买国债。也是在这以后,她每年都会买国债。

  在百姓眼里存款的“黄金时期”,在王治国看来却是“不正常的”。那时王治国在一家国有企业任财务会计,他认为,当时的经济体制和现在的市场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那时国民经济处于严重的通货膨胀中,所以一些经济数据和现在不具有可比性。他解释道,那时我国经济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格远远高于正常的市场价格,企业的生产成本被人为抬高。比如当时钢材的价格是每吨4000多元,实际上正常的市场价格也就2000多元。相对于生产资料的高价位,生活资料的价格却很低,因为高利率吸引人们把钱存起来而不是去消费,从而造成了生活资料的相对剩余。

  正是在这样的局面下,央行选择了降息。

  1996年5月1日,央行首次宣布降息,其中存贷款利率分别下调1.8和1.98个百分点,从而拉开了连续九年八次降息的帷幕。降息之前,一年期的存款利率为10.98%。

  “1996年第一次降息时带来的震动比现在加息大一些。”高阿姨说,“可能是那时的宣传没有现在这么到位,大家都还不太清楚怎么回事就突然降息了!而且,还一下降了那么多。”

  那时大家特别茫然,不明白怎么忽然就降息了。

  “钱不值钱了”,很多人这样说。

  “当时对大家的影响主要是心理上的,老百姓不知道国家的政策为什么突然变化了,以后还会怎么变,所以心里不踏实,缺乏安全感。”高阿姨说。

  1996年,惠老师正在攻读研究生。“当时还是学生嘛,银行几乎没有存款,也不贷款,所以降息对我个人的确没什么影响。”惠老师说。他已经开始试着用经济的眼光看周围的事情。在他看来,降息对人们的投资方式并没有产生多大影响,虽然利率降低了,但人们还是愿意把钱存起来。而且,可能由于当时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医疗、养老保险都处于改革初期,很多政策不明确,因此大家都愿意选择存款这种比较稳妥的方式,即使利率很低,也要把钱存起一部分以备不测。

  不过,在1996年那次降息之后,刘师傅把到期的定期存款取了出来,就再也没有续存定期,他留了一部分活期,剩下的都买了国债。

  对于他来说,那是一段不太轻松的日子的开始。1997到1998年,他所在的建筑公司的效益就开始下降了。在他看来,这里面虽然有一部分是因为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公司内部问题。

  因为公司效益下降,刘师傅开始考虑别的投资方式。1999年,他跟着一个朋友买了3 万多元的股票。那一年,央行第七次降息,而且,那一年还出现了让炒股的人现在还难以忘记的“5.19”行情。刘师傅的股票在2001年左右倒是涨了不少,买入卖出也赚了些钱。

  不过,在那以后,刘师傅在股市的遭遇跟众多的股民一样,他被套住了。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是因为太贪了,没有及时撤出来。“到现在我自己都懒得问,全交给朋友处理了。”他这样说。

  1996年降息时,王治国还在公司做财务会计。在他的记忆里,连续降息降低了企业的成本,生产资料的实际价格一路下行,越来越接近正常的市场价格,国民经济也开始走向正常的发展道路。王是1998年开始自己的建材生意的,正好赶上连续三次降息。不过,他说,他不是因为那时利率低才决定创业的。“虽然当时贷款利率低,但生产出的产品价格也比较低,所以公司利润并不见得有多高。”

  在利率连续多次下降之后,人们习惯了一种新的生活。高阿姨说:“由于那之后物价一直比较稳定,东西还越来越便宜了,所以降息大家还都可以接受,生活并未受到太大的影响。”

  1998年的时候,物价涨幅已经成为负数了。很多经济学家认为,在那之前的1997年中国就已经陷入了通货紧缩的麻烦中。虽然1998年连续三次降息,但是老百姓的钱还是稳稳地放在银行里,没有谁打算把它拿出来。所以,当时媒体把储蓄叫做“赶不出来的笼中虎。”启动内需成了让学者和官员都头疼的大问题。

  1999年那次降息之后,城镇居民储蓄余额还是增势不减,于是,在那年的11月,针对居民储蓄的利息税开征了,税率为20%。虽然如此,到了2001年7月份,居民储蓄已经攀上了7万亿的高峰。

  这以后利率一路下降,2002年2月,利率再次下调0.27个百分点,这已经是第八次降息。这次降息后,一年期存款利率降至1.98%,这也是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低记录。

  以后的日子

  王治国现在已经是北京至辉房地产公司的总经理。

  “早就该加息了。”他说,“宏观政策首先必须有效、合理,才能达到有效的目的。”他认为,经济过热就像人发烧一样,刚有点苗头,比如烧到37度的时候就应该下药了,而不能等烧到了40度,人都要不行了的时候再吃药。

  “我们现在正在策划一个项目,如果成功的话,就要增加3个亿的贷款,那么每年的利息就要多几十万。”不过他说,增加的这点成本不会影响投资决策。因为这是根据企业发展所做的合理策划,即使利息增加了,相对于收益而言影响也不大。

  “九十年代初期贷款利率都百分之十几呢。现在再加息,也不太可能上升到那个地步吧。”王说。

  投行的分析师给出的分析更专业,但是也许并不容易懂。程中在加息的第一天对那个投行的分析师做了个专访,对方说,中国经济正处在两个通胀高峰间的低谷中,并正在向下一个高峰推进。这两个高峰,一个是粮食价格推动导致的通胀,即将到来的另一个高峰则是成本推动型的通胀。

  程中发现,其实海外投行人士评论最多的一点是,这次加息表明宏观调控向更加市场化的方式转化。

  不过,还没有人会认为,类似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那种高通胀会重新来临。经济学家谈论的是经济软着陆或者不着陆,如果政策力度过大的话,还可能出现硬着陆。

  对于刘师傅和高阿姨来说,生活并没有因为这次加息而改变多少。

  “加息总归是件好事,百姓或多或少都会受益。”虽然觉得加息影响不大,高阿姨还是认为,“不管是存款还是买国债,反正没有风险,收益增加一点是一点,能切切实实地拿到手里地。”

  现在,买国债一直是高阿姨的一个固定的理财项目。她每年都买国债,不过期限不同。比如今年买三年期的,明年就买一年期的,总之要保证每年都有到期的,这么滚动着前进。

  银行利率增加了,国债的收益率也跟着调整。高阿姨说,她可能会多买点国债,但仅限于1-3年的短期投资。她说:“毕竟都快60岁的人了,有个头疼脑热的,总得留点应急的钱吧。”

  “利率这么低,上升那么一点点,对我们这些存款很少的人来说,影响实在太小了。”这是刘师傅的说法。在他看来,像他这样的普通百姓,银行没太多存款,又没贷款,利率升降也就只是几十或者几百块钱的事情,对他几乎没什么影响。

  惠老师略微有点郁闷。他刚刚买了房子,交清了首付款。一加息,每个月要多交100多元。粗看这的确不是个多大的数目,但是,“这可不是一月两月,是二十年啊。”他说,如果国家持续加息的话,等到有了空闲的资金,自己可能就不会去买车,而是设法先把贷款还了。






新浪财经24小时热门新闻排行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