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行业专题--石油业 > 正文
 

单干还是合作 专家称我国石油外交思路应变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09日 13:11 和讯网-财经时报

  和讯网-《财经时报》特供

  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辛向阳博士认为,中国和日本的石油外交都缺少一个有效平台,即一个有着相当权重的国际性组织;为配合中国在石油国际组织成员国的新身份,国内也应该成立专门的石油协调机构

  本报记者 杨眉

  中哈输油管线于9月28日正式动工铺设。这对于备受中俄之间“安大线”困扰的中国人来说,或许是个安慰。

  “但是,中国如果采取‘单干’的石油外交战略,不仅事倍功半,还极易导致与日本、韩国等亚洲其他石油进口国之间发生恶性竞争,最终可能两败俱伤。”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辛向阳博士对《财经时报》说。

  他建议,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和正在崛起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该发挥在亚洲地区的主导作用,牵头成立“亚洲石油进口国组织”;与日本、韩国等亚洲石油需求大国联手,最终争得石油“需求方”的话语权。

  竞争对手的压力

  中国作为全球石油市场争夺战中的一个后来者,多渠道寻求石油供给,可以通过“东风不亮西方亮”的办法,在短期内积聚未来的石油储备。同时也有专家指出,这一战术也有弱点:一是事倍功半,效率低;二是易与其他石油需求国之间产生摩擦和冲突,为长远利益埋下隐患。

  中国新一届政府上任后,“石油外交”正式亮相。胡锦涛主席四次出访的14个国家中,与中国有石油合作关系的包括: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埃及、加蓬、阿尔及利亚、乌兹别克斯坦等6个国家,并分别与这些国家签订了石油供需计划。今年9月下旬在莫斯科举行的中俄第九次总理会晤,双边石油合作更成为主要议题之一。

  德意志银行资料显示,中国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商——中石油,今年计划开发新项目的投资额是104亿美元,这超过了德意志银行追踪的雪佛龙德士古等多家大型石油公司。而3年前,中石油的投资计划还不到75亿美元;中石化今年的投资计划是61亿美元,同比增加了16%;大型海上石油开采商中海油,今年投资的增长幅度则超过40%,达22亿美元。

  不论中国政府的“石油外交”还是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都受到了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如由于日本的介入,中俄之间原基本敲定的石油运输路线“安大线”(安扎尔斯克—大庆),面临日本“安纳线”(安扎尔斯克—纳霍纳德)的竞争,至今未果。

  石油矛盾公开化

  “中国的石油巨头们如果认为巨额投资就能换来新油田、好油田,未免天真了。”

  一位国际问题专家评价说:“不仅地球上好的原油资产,如中东油田早被西方国家牢牢掌控,不许他人插手,即使其他地区,中国企业一旦想染指较大项目,同样遭遇国际石油巨头们的排挤。”2003年,中石化和中海油联手竞购哈萨克斯坦某大油田的部分股权,就被西方几大石油跨国公司用优先购买权拒之门外。

  “海外石油投资的输赢,已经不是资金、企业结构、同业竞争等经济因素能否独立决定的,任何国际性的石油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利益保证,都需要依靠本国政府的石油外交政策。”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辛向阳博士分析认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国际石油市场的后来者,‘单干’的石油政策显然力不从心。”

  中日围绕俄罗斯远东石油管线发生的竞争,并非双方石油之争的开始,而是早已存在的石油矛盾公开化而已。

  目前,作为世界三大石油进口国,美国每年的进口量是3亿吨,日本是1.6亿吨,中国2003年的进口量是8000多万吨。但2004年前8个月,中国的进口量已达7200万吨,预计全年将突破1亿吨。有数据表明,中国目前已经超过日本,成为第二大石油进口国。

  如果中国GDP一直保持目前9%的增速,到2020年前后,中国的石油进口量将与美国现在持平,即每天进口1000万桶。

  “中国面临的局面与美国不同。”辛向阳说。美国有稳定的石油供应渠道,如沙特等是其战略同盟国,而其世界霸权地位,也保证了“只要世界上还有石油,美国就不缺石油”;中国和日本没有这一优势,两国石油进口对中东的依赖度分别达70%和90%。

  “未经宣战的石油战”

  有数据显示,到2020年,中东地区可供购买的石油,将不可能同时满足中日两国的需求。

  面对不断增长的石油需求和相对短缺的石油供给,中日两个石油需求大国之间的摩擦和矛盾必然日胜一日。2004年,美国一本《石油末日》的出版物中称:中日之间已经开始了一场“未经宣战的石油战”。

  就在中国政府和企业“全球找油”的同时,日本政府不遗余力地在石油生产国和亚洲石油进口国中频频斡旋,并付出了巨额代价。在远东地区,为争夺“安纳线”,日本向俄罗斯承诺提供近200亿美元的无任何政治附加条件的长期低息贷款;在非洲,承诺在今后5年无偿提供总额10亿美元帮助,同时放弃对非洲重债务国约30亿美元的债权等。

  辛向阳认为,日本政府“重在掺和”,甚至不在乎自己赚多少而是看竞争对方赔多少的竞争理念,属于一种初级的竞争手段和模式。“其实换个角度看,中日之成为竞争对手,是因为双方有共同需求和共同利益,这正是双方合作的基础。”

  事实上,日本在与中国竞争石油的同时,已经开始与亚洲其他国家的合作。在东亚,日本明确提出旨在相互调剂余缺的“东亚石油储备体制”,表示愿将本国空闲的储油设施转用于东亚的石油共同储备;在中亚,今年8月底,日本外务大臣川口顺子出访了乌、哈、塔、吉中亚四国,并举行了“日本+中亚”第一次外长会议。

  “尽管如此,日本的‘石油外交’也没有摆脱‘单打’模式。”辛向阳认为,“中国和日本的石油外交都缺少一个有效平台,即一个有着相当权重的国际性组织。”

  争取国际石油 “话语空间”

  包括石油在内的能源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外交等领域的重头戏之一,但国内并没有一个统一、专业的政府机构来统管此类事务

  诞生于1960年的欧佩克,最初的组建动因除了解决石油生产国之间的恶性竞争,协调各石油生产国之间的石油政策和行动,维护共同的国家利益,更是一个重要宗旨。

  欧佩克成立以来,同西方石油垄断公司进行了一系列抗争。特别是1973年10月爆发第4次中东战争,阿拉伯地区产油国以石油资源为战略武器,采取减产、禁运、提价、国有化和增加本国参股权等各种措施维护国家权益,并以此反对以色列及其西方支持者,最终取得胜利,震惊西方世界。

  亚洲国家,除了西亚和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家,基本都是石油进口国,如韩国因只有3%的石油自给率,正成为新的石油进口大国。韩国总统卢武铉不久前先于中国总理温家宝前往俄罗斯,签署了几十亿美元的贸易合同,成为俄罗斯石油争夺战中的又一亚洲国家;印度每年更是需要进口8000多万吨石油。

  “亚洲各国作为全球重要的石油进口国,相互之间具有合作的先天条件。石油输入国组织的成立,不仅可以改变中、日、韩各国在石油外交上各自为战的被动局面,更可以因此夺回在国际石油市场上本应具有的发言权,争取包括国际油价在内的更大话语权。”辛向阳说。

  “为了配合中国在石油国际组织成员国的新身份,国内也应该成立专门的石油协调机构。”辛向阳建议,包括石油在内的能源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外交等领域的重头戏之一,但国内并没有一个统一、专业的政府机构来统管此类事务。不论国家发改委下设的能源局,还是外交部的非洲司、亚洲司及商务部的对外协调部门,对于石油外交战略,各自的职能定位、权限和实际操作能力都远远不够。

  对此,有专家指出,韩国现行的“外交通商省”这种“大外交模式”,是国际上通行的“外交商务部”、“国际合作外交部”等新的外交理念的一种体现。

  【版权声明】本文为《财经时报》授权刊登之作品,其他网站不得转载本文全部或部分内容,除非经和讯网-《财经时报》授权许可。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国青闯入亚青赛决赛
2004诺贝尔奖
雅尔北京音乐会
最新汽车降价信息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中国高官参加七国会议
海军音乐剧《赤道雨》
你最喜爱大学校徽评选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