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西:诗人.经济学家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27日 07:46 和讯网-财经时报 | ||||||||
李晓西:诗人.经济学家
本报记者 席斯 李晓西简介 1949年生于甘肃兰州。1996年经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所两级评议通过,聘请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投资研究中心副理事长、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兼职教授、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市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价格学会常务理事。从事研究的主要领域为宏观经济。重点研究方向是价格与通货膨胀,以及引进外资的理论与实践。突出的成果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围绕市场化改革的倡导者之一。在农产品价格改革、通货膨胀理论、引进外资、金融改革方面,也有众多独特的见解,在社会上产生过较大影响。 李晓西刚刚从黄果树回来,写了一首诗,连同注释放进了自己的文件夹内,他说有朝一日,自己会出一本诗集。 李晓西评价自己是个浪漫而理想主义的人,作为老三届毕业生,当时自己主动要求下乡,从重庆到甘肃嘉峪关的一个村庄锻炼。那时的李晓西已经迷上了诗歌,每天沉浸在欣赏和创作的喜悦当中,他说,现在回想起来那段生活没有辛酸只有浪漫。 1977年李晓西考入兰州大学,1982年踏入社科院研究生院的大门,攻读硕士,1989年在社科院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在社科院求学期间,李晓西获得了很多实践的经验,那时,社会对研究生这样的人才非常重视,很多重要课题都交给这些学生做。李晓西解释,现在的学生基本没有那样的机会。 当时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和国家体改委刚刚成立,当时的农村发展研究中心联络室主任王岐山(现任北京市市长)常给李晓西他们留一些题目,到农村现场调研。李晓西也参与了1984年和1985年中央1号文件的调研和拟订工作。 李晓西谦虚地说:“我们这一代人随着改革开放的步子走了22年,如果说自己有一些成绩的话,除了个人努力,更多的是因为客观条件。” 1993年李晓西上任国务院发展研究室宏观经济司司长,2001年到北京师范大学任经济与资源研究所所长,从司长变回教授,李晓西的解释是,自己更喜欢学校的氛围和工作方式,自己可以边做课题边听歌,最重要的是又可以写诗歌了。在国务院工作期间,由于工作繁忙,李晓西已经彻底扔掉了自己的爱好。而现在,他几乎每个月都有两首诗问世。 不过,学校也并非清闲之地,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是李晓西到北师大后新成立的,工作人员少,很多所里的工作都由学生来做。但李晓西和他的学生们独立完成了多个重大课题。 今年2月,李晓西应邀参加商务部代表团赴欧盟,就中国市场经济问题访问7个欧盟成员国和欧盟总部。此前,2003年6月,中国商务部向欧盟提交了要求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申请,并附上了《2003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 此次出访,李晓西带上了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新完成的《2002-2003年中国市场化进展》报告,并与欧盟贸易司领导和专家组成员进行了交流。这对于促使欧盟率先承认我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尽快消除我国对外贸易中所遭遇的不公正待遇,推动中国企业平等参与国际竞争,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商务部为此特意发来感谢信,提到:“李晓西同志渊博的学识,勤奋扎实的作风,优良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得到了代表团全体同志的一致好评。对北京师范大学及李晓西所长对商务部工作的支持表示感谢。” 回国后,李晓西根据欧盟上一次否决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时提出的问题,完成了《再论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并准备交与欧盟,希望在下一步的中欧谈判中能起到作用。 近期,李晓西又受国家发改委委托做了《“十一.五”期间缩小区域收入差距的思路及政策建议》的课题。 针对中国区域经济开发策略——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面临停滞不前的局面,李晓西认为,在西部,三大地带的划分作为实行区域政策的根据,显得太笼统、太分散,效果太久远,因此,建议有新的区划,作为落实区域政策的依据。 他建议,在“十一.五”规划研究中,重视西三角经济圈,其中包括重视成渝经济圈和陕西关中经济圈的形成和作用。其中,重庆是西南的带头羊,西安是西北的带头羊,成都位置居中,条件优越,也是人才集中的地方,可谓“西部三角,五年有搞,一都两羊,西部有望”。 作为发展区域经济的新策略“振兴东北”现在遇到引进资金困难的难题,李晓西认为,其原因主要在于历史包袱,而不是新项目的可行性,因此,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首要任务应是帮助卸包袱。只要东北能改革观念,轻松上阵,完全可以自己解决进一步的发展问题,完全可以引进各方资金、人才,重振东北作为共和国长子的雄风。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