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2007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不支持Flash
定调2008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12月月3日至5日举行,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出席会议。>>全文

2008经济工作八项任务

  一、完善和落实宏观调控政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
  二、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四、加大攻坚力度,确保节能减排取得重大进展
  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六、全面深化改革,完善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
  七、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
  八、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货币政策十年首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本月3-5日召开,从官方等渠道传出的信息表明,明年宏观调控将继续实行适度偏紧的政策,而其中出现的一个“显著”变化是,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的同时,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这是从2004年开始实行“双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后,中央宏观调控政策首次改弦易辙。>>详细

    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分析了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和国际经济环境,明确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全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 双防担纲调控主线

·明年经济工作八大主要任务 强调内外经济协调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目前价格上涨压力在加大

·货币政策明年从紧 专家认为加息成必然

解读经济工作会议

  提出问题:会议特别指出,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趋势尚未缓解,价格上涨压力加大,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节能减排形势相当严峻,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解决问题:中央把明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定为防止经济增长过热和防止明显通货膨胀。在提出明年具体的八大任务时,中央还用了7个“必须”强调我国经济工作中要完成的目标,并将我国持续十年的货币政策基调首次从“稳健”调整为“从紧”。[全文]

会议摘要:

·【信贷】:双稳健变一稳一紧 严控货币信贷总量

·【工资】: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环保】:加快出台利于节能减排的财税等激励政策

·【社保】:社会保障面扩大 社会保险法有望出台

·【外贸】:推进实施自由贸易区

·【物价】:多措施抑制物价过快增长

·【消费】:鼓励消费将成明年经济发展重要着力点

·【就业】: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

分析评论

·金融时报:宏观调控一稳一紧政策如何落实

·新京报:货币政策从紧将怎样影响民生

·上海证券报:货币紧缩和人民币升值对抗通胀最有效

·金融时报:一稳一紧政策搭配值得期许

·21世纪经济报道:微妙的平衡:宏调政策新搭配

·经济观察报:宏观调控两害相权 远虑不除近忧难解

会议简介
  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判断当前经济形势和定调第二年宏观经济政策最权威的风向标,同时也是每年级别最高的经济工作会议。
   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在中共中央十七大后,新一届政府换届之际举行的,重要性超出以往。这次会议将对2008年经济增长目标、任务和宏观调控作出部署。
工作会议回顾
·2006定调2007:
  继续实行稳健财政政策
·2005定调2006:
  继续搞好宏观调控
·2004定调2005:
  巩固宏观调控成果
·2003定调2004:
  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
·2002定调2003:
  继续实施积极财政和稳健货币政策
·2001定调2002:
  扩大内需
·2000定调2001: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1999定调2000:
  突出抓好国有企业改革
·1998定调1999:
  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
·1997定调1998:
  继续稳中求进
·1996定调1997:
  稳中求进
·2007中国经济难题·
通胀压力加大
  到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已经连续3个月高于6%。虽然目前仍属于结构性上涨,但受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通货膨胀压力明显加大。
  对于2007年一直笼罩在中国经济头上的通胀成因,人们众说纷纭,但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此前的讨论却很不充分,就是隐性通胀在今年开始显性化。>>详细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过快
  国家统计局11月16日上午公布了最新的固定资产投资数据,1~10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88953亿元,同比增长26.9%,而前三季度的增速为25.7%,这样一来,10月份的单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逼近30%,创出本轮宏观调控以来的新高。
  这三年来,固定资产投资一直处于25%以上的高位运行,始终未看到回落的迹象。>>详细
信贷投放过多
  11月12日,在央行公布的10月份金融统计数据中,信贷投放的继续多增和依然较大的紧缩压力引人关注。
  数据显示,截至10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39.42万亿元,同比增长18.47%,比上月末高0.02个百分点;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6.03万亿元,同比增长17.66%,增幅比上月末高0.53个百分点;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7.85万亿元,同比增长14.94%,增幅比上月末低1.90个百分点。
>>详细
贸易顺差过大
  今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态势,前三季度进出口总值达到15707.3亿美元,同比增长23.5%,其中出口8781.3亿美元,同比增长27.1%,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0.6个百分点。
  国家商务部日前就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对外贸易情况发布《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07年秋季)》,预计今年全年进出口总额将超过2.1万亿美元,较去年增长20%以上。>>详细
节能减排形势严峻
  虽然节能减排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但是形势依然严峻。最近一段时期,不少地区重工业建设的势头仍然非常强劲,如占二氧化硫排放量70%的钢铁、电力等6大行业第三季度同比增长20%,我国产业结构重型化的格局仍然没有得到改变,一些地方污染物排放的总量超过了环境容量。>>详细
能源定价机制尚未理顺
  国家按照有利于反映能源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原则,建立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以市场调节为主导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具备市场竞争条件的能源产品和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详细

  最新报道>>
  • 媒体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为明年宏观调控定调 (20081210 02:02)
  • 从国内外环境看明年经济发展:新成绩新挑战新发展 (20071210 21:00)
  • 中国推进从先富走向共富步调渐趋频密 (20071210 18:52)
  • 宏观调控变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20071209 13:04)
  • 货币政策从紧考验央行调控 (20071208 08:00)
  • 明年将在六大领域改善民生 (20071207 14:45)
  • 明年经济大势:稳、好、活 (20071207 14:43)
  • 货币从紧对你我生活有何影响 (20071207 13:51)
  • 北京传达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20071207 09:48)
  • 明年经济尽在掌握 (20071207 03:24)
  • 外资机构解读中国货币政策转向从紧 (20071207 03:12)
  • 紧缩信号强烈 经济稳中求进 (20071207 03:01)
  • 越是宏观紧缩 越需制订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20071207 01:44)
  • 第一时间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20071206 16:45)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20071206 16:16)
  • 双稳健变一稳一紧 严控货币信贷总量 (20071206 15:48)
  • 好字优先防止经济出现大的颠簸 (20071206 15:43)
  • 货币政策十年首变发出强烈政策信号 (20071206 15:41)
  • 货币政策明年稳健转从紧 (20071206 15:41)
  • 央行:明年货币政策从紧 (20071206 13:00)
  • 明年宏观调控定调:一紧两防 (20071206 12:50)
  • 经济工作会议定调 稳定物价成着重点 (20071206 10:12)
  • 流动性继续宽裕 货币政策继续从紧 (20071206 10:07)
  • 发改委:明年物价有下降空间 (20071206 08:27)
  • 国家住房保障支出将大幅增加 (20071206 08:26)
  • 节能减排确保取得重大进展 (20071206 08:25)
  • 经济出现值得注意的新问题 (20071206 08:23)
  • 货币政策明年从紧 专家认为加息成必然 (20071206 08:22)
  • 稳健转从紧 中国货币政策十年首变 (20071206 07:33)
  • 央行部署明年金融调控强调实行从紧货币政策 (20071206 07:32)
  • 货币政策十年来首次从紧 (20071206 06:51)
  • 明年要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71206 06:10)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内外经济协调 (20071206 03:41)
  • 稳健转从紧:中国货币政策十年首变 (20071206 03:22)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 明年实施从紧货币政策 (20071206 03:20)
  • 宏观调控定调严防明显通胀 (20071206 01:29)
  • 人民银行各地摸底 08信贷基调紧字当先 (20071206 01:23)
  • 国家将采取12项措施安排困难群众生活 (20071205 22:11)
  • 社会保障面扩大 社会保险法有望出台 (20071205 22:10)
  • 农民医疗补助标准明年有望提高 (20071205 22:10)
  • 节能减排立体政策网成宏观调控第三闸门 (20071205 22:09)
  • 明年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71205 22:09)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年经济工作有八大任务 (20071205 22:08)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宏观调控新重点 首要任务是两防 (20071205 22:08)
  • 鼓励消费将成为明年中国经济发展重要着力点 (20071205 21:19)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 双防担纲调控主线 (20071205 21:05)
  • 中国加大对改善民生投入力度 扎实解决民生问题 (20071205 20:43)
  • 专家称从适度从紧转向从紧说明政策分量加重 (20071205 20:42)
  • 我国确定明年经济发展基调:防过热防通胀重民生 (20071205 20:21)
  • 中央经济会议:明年实施从紧货币政策 (20071205 20:21)
  • 更多内容>>
      分析评论>>
  • 易宪容:什么是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71217 16:02)
  • 人民日报: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20071211 06:56)
  • 央行收紧钱袋苦了谁 (20071210 01:44)
  •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键词之变看中国经济新变化 (20071209 14:43)
  • 易宪容:中央经济会议的政策解读 (20071208 13:42)
  • 实施从紧货币政策:央行的新挑战 (20071208 02:47)
  • 明年货币政策从紧的力度与持续性 (20071207 11:18)
  • 从紧的货币政策:有关经济转型无关阴谋 (20071207 11:00)
  • 货币政策从紧将怎样影响民生 (20071207 09:04)
  • 从紧货币政策会有多紧 (20071207 05:46)
  • 宏观调控一稳一紧政策如何落实 (20071207 03:09)
  • 一稳一紧政策搭配值得期许 (20071207 03:08)
  • 货币紧缩和人民币升值是对抗通胀最有效方式 (20071207 01:45)
  • 从紧货币政策或倚重数量型工具 (20071207 01:44)
  • 专家解读从紧货币政策:不排除明年加息5次 (20071207 01:04)
  • 解读货币政策从紧的降温效应 (20071207 00:14)
  • 周天勇: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中国经济发展 (20071206 16:17)
  • 从稳健转为从紧能否刹住经济过热快车 (20071206 13:15)
  • 货币政策为何十年来首次从紧 (20071206 12:59)
  • 税务总局专家称当前物价上涨已非结构性问题 (20071206 11:31)
  • 价格调控须提高预见性 (20071206 08:24)
  • 货币财政政策协同宏调主动预见性增强 (20071206 03:41)
  • 通胀如影随形 改善民生优先 (20071206 03:41)
  • 开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新局面 (20071205 21:32)
  • 专家第一时间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20071205 21:11)
  • 中国经济调控路线图解读:步调向紧 稳中求变求进 (20071205 20:45)
  • 人民日报社论:坚持好字优先 推动科学发展 (20071205 20:21)
  • 中国宏调变奏一紧一宽 (20071205 19:07)
  • 微妙的平衡:宏调政策新搭配 (20071204 15:16)
  • 越是宏观紧缩越需制订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20071204 10:49)
  • 微妙的平衡:宏调政策新搭配 (20071204 09:19)
  • 2007:宏观经济回顾与预测 (20071204 02:10)
  • 货币政策从紧的深意 (20071204 02:10)
  • 为何要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 (20071204 02:00)
  • 夏斌:2008年宏观经济走势与金融市场政策 (20071203 18:39)
  • 宏观调控两害相权 远虑不除近忧难解 (20071203 02:02)
  • 宏观调控两害相权 远虑不除近忧难解 (20071201 12:27)
  • 更多内容>>
     制作:小冰
     电话:82628888-5448
     邮件:
    点击发送

    新浪财经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