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通胀压力将越来越大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6日 10:05 南方周末
作者:杨涛 中国持续多年的“高增长、低通胀”为何止步于2007?因为之前被人为压低的资源、劳动力、土地等要素价格今年加快了纠正步幅,隐性通胀逐渐消失,未来,通胀压力可能持续增大 对于2007年一直笼罩在中国经济头上的通胀成因,人们众说纷纭,但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此前的讨论却很不充分,就是隐性通胀在今年开始显性化。 什么是隐性通胀?通常认为,就是未被官方统计所反映的物价上涨,加上由于非市场因素而尚未释放出来的物价上涨。 2000年开始,广义货币M2的增长速度,连续大幅高于GDP增长率和通胀率之和。通俗地讲,就是出现了货币供应量大涨,而物价不涨、通胀率偏低的现象。事实上,这种“高增长、低通胀”现象,并非都建立在市场机制基础上,相当部分是来自于价格扭曲的支持。也正是因为这些支持因素进入2007年后发生变化,通胀压力才迅速增大。 一般来看,支持前些年“高增长、低通胀”的因素有几方面。 首先是生产资料成本,长期以来包括燃油、水、电、天然气、煤炭等资源价格,以及公共交通等服务品价格都没有市场化,价格在行政指导下被人为压低,没有传递到通胀中,构成隐性压力。 其次是劳动要素成本在生产成本中的比重有所下降。据中国社科院的一项统计显示,1990至2005年,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例从53.4%降低到41.4%,可以说企业利润的大幅增加,相当程度上是以职工的低收入为代价的。 再就是土地成本,自2000年以来,由于地方财政体制、土地管理体制、房地产市场运行机制等原因影响,非住宅用地价格逐渐上升,但尚未进入剧烈上涨阶段,对成本的压力尚未完全体现出来。 还有就是从需求的角度来看,总需求分为投资需求、出口需求、消费需求。这些年投资需求虽然持续强劲居高不下,但与消费需求的低迷,以及出口需求的增长放缓相抵消,弱化其对价格的拉动作用。 最后是通胀预期受到抑制。根据经济学理论,通胀发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存在通胀预期,就是说人们预期未来要涨价,就会提前去多买商品,进而需求增加,真正形成当前物价上涨。影响通胀预期的根本要素有两个,一是资源价格,二是人民币升值。未来中国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已是必改不可,这对通胀预期有强化作用,人民币升值会抑制出口需求,对通胀预期有弱化作用。综合两因素作用来看,前些年通胀预期并非加速积累。 通胀的发生,粗略讲,无非是成本推动、需求拉动和预期强化等因素中,一个或多个因素作用的结果。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这些因素并未对通胀产生强烈促进作用,因而1997年之后连续的物价走低是可以理解的。 未来通胀压力增大 那么,为什么当前通胀形势发生逆转呢?这也是因为上述因素近几年发生了许多变化,而2007年恰好成为一个临界点。 首先,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开始加快,油价上调可能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而公用事业改革也不断加速,这些都使得成本向最终产品价格传递,构成现实的物价上涨压力。 其次,随着劳动者保护政策的不断出台,以及收入分配改革的展开,劳动力成本也在上升。再者,由于土地供应量减少等政策、市场结构等原因,近三年土地价格出现爆发式增长,加剧了成本压力。 另外,从需求方面看,投资需求居高不下,出口需求增长减缓速度有限,而这两年消费需求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开始有所上升,综合导致需求对物价的拉动效应开始上升。 最后,对于通胀预期,由于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加速,以及与国际价格的接轨,源于资源的通胀预期进一步强化,而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虽然较强,但美元过度疲软、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的有效汇率实际长期走低的现实,使很多人认为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升值前景有限,汇率升值对通胀预期的反作用也在弱化。 总的来看,中国的通胀并非简单的货币现象,不是纯粹靠加息或人民币升值来解决的,可以预期未来通胀压力可能持续增大。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金融所副研究员,电子邮箱ytifb@casss.org.cn)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