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行业专题--聚焦信托业 > 正文
 

又一个危险轮回 信托业进入淡静期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5日 15:42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程志云 北京报道

  现在,信托业的问题似乎不仅仅是又有几家公司的问题被暴露。

  就在2005年末的最后两个月里,集合资金信托发行还放出前所未有的巨量,规模达到2005年全年资金量的28%。不少信托业人士乐观地认为这是212号文件以后信托业全面复苏。
然而进入2006年,信托产品发行出现了明显的萎缩。

  据不完全统计,1月份国内共有13家信托公司推出了22个集合资金信托产品,发行规模为22.75亿元,信托产品的平均规模为10341万元,平均信托期限为2.14年,平均预期年收益率为4.86%。与去年同期相比,发行数量和规模分别下降26.67%和3.33%。

  信托业似乎重归“缄默期”。

  危险的轮回

  “尽管银监会严格监管2年了,但风险依然存在,并不断以新的形式出现。”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说。

  一位接近银监会的人士指出,在坚持两年的严格监管的大环境下,仍然有信托公司违法经营,这显然令监管层感到尴尬。

  “仿佛是轮回”,这种山雨欲来的“静默”让不少信托从业人员沮丧的回想到了2004年的局面。一位从业人员甚至认为,两年来信托业的历史就是监管层与信托公司之间的猫鼠游戏。

  在2004年4月12日合肥召开的全国信托投资公司工作会议上,银监会非银部主任高传捷对一些信托公司敲响了警钟。从这次会议开始,信托业拉开了严格监管的序幕。

  2004年5月初,银监会第一次对全国范围内的信托公司进行交叉检查。2004年6月,银监会发布了异常严厉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信托投资公司监管的通知》(46号文)。

  知情人士透露,其时银监会的思路是:前三年之内完成基本制度,包括财务、税收、登记、交易转让等配套制度的完善,后两年实现恢复性的发展,信托资金总量力争达到6400亿。

  事实上,在以严格监管为思路的两年中,信托业并非风平浪静。

  事隔6个月,衡平信托发现信托财产中约4000万的国债竟然遭到闽发证券挪用。

  2004年12月15日,银监会下发93号文件——《关于加强信托投资公司风险监管防范交易对手风险的通知》。此举实际上是关闭了信证合作的大门。

  2005年年初监管部门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集合资金信托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发行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必须受到监管层的首肯。

  2005年5月,银监会再查信托业,检查的重点是信托公司关联交易和挪用信托财产。2005年9月,银监会发布《关于信托投资公司部分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212号文)。

  2005年12月30日金信信托进入停业整顿。其违规发售大量的单一待定目的信托,并挪用信托资金炒股造成的损失高达40亿元以上。

  知情人士透露,金信等事件后,地方银监局已经进一步加强了对信托公司发行产品的监管力度。少数银监局甚至要求列席信托公司的业务决策会。

  生存压力

  与监管层越来越严厉的监管政策相对应的是信托业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

  重新登记以来,金融业混业趋势日益明显。多种金融机构以各种名义开展信托业务,这给信托业这个所谓的金融百货公司带来巨大的生存压力。

  2003年初露端倪的货币市场信托,很快就被货币市场基金和人民币理财取而代之。

  房地产信托方面,2005年6月,房地产信托占比曾达到34.5%,而房地产集合资金信托的收益则占资金信托所有手续费收入的一半以上。不少信托公司希望以准公募的房地产信托业务为今后的主营业务。然而《房地产信托管理办法》至今尚未出台。与此同时,外资金融机构则迅速占领房地产基金市场。与国内的房地产信托相比,港资或者外资房地产基金投资大陆

房地产业几乎没有任何障碍。

  2005年新开发的

资产证券化业务尽管有信托公司参与,但实际情况是,信托公司仅仅是银行摆脱法律障碍的工具。相比之下,证券公司在资产证券化业务当中的角色则重要得多,新产品的开发也迅速得多。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尽管信托公司的投资结构非常灵活、投资领域非常广阔,但其最大的问题也在于没有主营业务。因此,在各个投资领域,信托公司尽管是先行者,却总不能成为最终赢家。

  一位信托专家说,实际上,信托公司的发展机会就在于这两年分业时期,随着2006年底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以前许多尚未开发的领域都将被国内大型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机构所分食。失去业务机会的风险正是信托业最大风险。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