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券商集萃 > 正文
 

集合理财市场躁动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5日 15:29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李骐 深圳报道

  3000万元对一家券商来说意味着什么?

  根据未经审计的2005年券商年报,过去的一年全行业116家券商总共亏损127.54亿元,平均每家亏损10995万元。即便有券商盈利,也多在几百万元到几千万元之间。

  可是,3000万元却只不过是东方证券旗下一只理财产品8个月的净利润而已。

  这只名为“东方红1号”的集合理财产品不经意间成为2005年券商重启集合理财计划以来的一个典型代表。

  喜获丰收

  2005年,11家创新试点券商共发行了13只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募集总规模达145亿元。

  尽管2005年的市场并不尽如人意,但这13只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依然全部实现盈利。截至今年春节,偏股型集合理财产品的净值全部在1.05元以上,而其他配置型和货币型集合理财产品的净值增长率也不逊于同类基金。

  截至2月22日,成立不过8个月的“东方红1号” 累计净值已经达到了1.1989元,如换算成年收益率,该产品已与2005年最优秀的基金不相上下。根据产品契约规定,收益率在10%以上的部分由东方证券与投资人平分,计算下来,这只成立时仅有6.32亿元份额的产品将为东方证券贡献至少3000万元的利润。

  同样,光大证券的“阳光一号”理财产品也为公司贡献了2000多万元的利润。截至1月17日,光大“阳光一号”净值已达1.077元。1月18日,光大证券提取了业绩报酬,根据事先约定,超过3%的部分平分,这只规模为9.12亿元的产品为光大带来了2020万元的分成。不仅如此,由于已进入开放期,光大开始收取1.5%的管理费,这样算下来,该产品今年还将为光大贡献1000多万元的管理费。

  截至2月17日,招商证券“基金宝”累计期间收益率达到了8.93%。而即便是偏债型的中信避险共赢理财计划,截至目前其累计净值为1.0311元,年化收益率也达到了4.50%。

  重拾信誉

  “第一炮一定要打响,只能赢,不能输!”采访中多家券商相关人士都做了类似的表示。

  券商受托理财原先名声并不大好,无数的陷阱和诉讼即由此而生,面对好不容易重新获得的集合理财机会,券商自然不会轻易放过。

  “我们追求的是绝对收益,而非相对收益,即一定要赚到真金白银,超越同行或大盘是没有意义的。”上海某券商人士告诉本报。他的这一观点得到了多位同行的认同。与之相对应的是,由于历史原因,基金更重视排名等相对收益。

  上述人士的表示还有进一层的含义,即赚得越多,券商可提取的报酬就越多,这与无论盈亏都提取固定管理费的基金截然不同。以东方证券为例,只要收益在2.25%以上,公司就开始累进提取报酬,直至10%以上部分的平分。光大证券也是如此。

  除了机制上更加灵活之外,券商强大的研发实力也是集合理财喜获丰收的重要原因。如东方证券研究所2005年12月16日首次推出十大金股,短短27个交易日内平均涨幅高达27.67%。涨幅最高的G陆家嘴上涨58.59%,G中兴和新安股份涨幅也超过40%。而招商证券研发中心的基金评价小组从2000年以前就开始进行自主研发自己的基金评价系统,其中基金经理的业绩评价和风格研究以及基金公司的综合评价系统都是招商证券所独有的,这也是招商证券“基金宝”成功的重要基石。

  乘胜追击

  2006年,创新类券商们继续挖掘集合理财的市场机会。

  2月8日,中信证券第二只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开始发售,而东方证券的“东方红2号”理财产品也即将登场。此外,光大、国信等券商也计划推出类似于“基金宝”的FOF(基金中的基金)产品。

  “券商们经过去年的努力转变了形象,在投资者眼里券商就像是拿到了基金牌照一样,既然是基金,哪有不发新产品的。”业内人士笑言。

  多位券商人士则证实,今后还将陆续推出不同风格的产品,以完善和丰富产品线。

  “像东方和光大那样,理财产品为公司做出巨大贡献的毕竟还是少数,”深圳某券商人士坦言,“目前我们的理财产品所产生的利润微不足道,但我们正在努力创品牌,等将来产品线丰富了,规模扩大了,利润自然就上来了。”

  业内人士分析说,券商传统的经纪业务靠天吃饭,而自营业务则风险巨大,不能成为稳定的盈利模式,投行业务同样存在不稳定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刚刚兴起的集合理财业务对券商来说不啻于一根救命稻草。

  此外,统计显示,已公布年报的14家创新类券商净资本规模总计为228.36亿元,算上中信证券2004年末45.6亿元的净资本额,15家创新类券商净资本总额约为274亿元。按这个基数计算,创新类券商今年的集合资产管理上限将达到2740亿元。相比其他业务而言,今年券商集合资产管理业务空间巨大。

  巨大的空间并不仅仅是对创新类券商而言,“规范类和准规范类券商都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呢,”深圳某券商称。有消息显示,在条件成熟时,集合资产管理业务有望向规范类券商推广。“等时机一成熟,我们马上就可以推出相关产品”,上述人士坦言。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