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 > 正文
 

中国银行业是否陷入流动性陷阱 市场不容等待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3日 09:42 金时网·金融时报
    记者 周萃

  元月7日,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上,中国工商银行行长杨凯生以“中国银行业当前所面临的流动性困境”为题发表了主旨演讲。根据所能搜集到的资料,这是2005年以来工行主要领导第三次在公开场合严肃探讨“流动性困境”问题。而此前,工行董事长姜建清的“商业银行陷入流动性困境”的观点早已被多家媒体频繁引用并在金融界引起广泛关注。

  杨凯生多次提到的“流动性困境”,即是指经济学上的“流动性陷阱”现象。按照经济学家克鲁格曼的解释,“流动性陷阱”系指名义利率持续下降并接近于零,但依然无法刺激总需求,以使之消化过多的生产能力。除了表现为超低的名义利率外,流动性陷阱还表现为公众的储蓄热情不减、储蓄增长和其他货币性因素(如扩张的货币政策)共同推动广义货币供应量快速增加。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我国的银行业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流动性不够,而到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情况发生了变化,我国银行业所面临的问题变成了“流动性过剩”,也即是“流动性陷阱”开始显现。有数据显示,到2005年9月份,中国银行业存差资金已达9万亿元,是2000年的3.7倍,银行流动性呈一种绝对宽松的状态。可以说,上个世纪30年代被凯恩斯看作是发生机率极少的“流动性陷阱”,已在中国经济中初现端倪。故有经济学家发出警告说:中国“当前需要发出陷入流动性陷阱的警告!”

  “流动性陷阱”在金融层面的主要表现是市场的代表性利率不断下降。当前银行间市场一年期国债和央行票据的收益率徘徊在1.32%和1.42%左右,远低于一年期2.25%的存款利率,两年期金融债发行利率也跌至2.0%以下。而货币市场的加权平均拆借利率也从去年1月份的2.06%下降到1.45%。可以预期,随着

准备金利率的继续下调,金融市场的利率重心还将往下移。

  存款以加速度的方式增长,广义货币供应量快速上升,是“流动性陷阱”在金融层面的第二个表现。最新数据显示,自去年年初以来M1和M2持续背离,差距不断扩大。2005年三季度末,M2同比增长17.9%,创16个月以来新高,连续第四个月高于2005年15%的增长预期,M1同比增长11.64%,维持低速增长。M2与M1差距从去年2月末的3.3%一路扩大到6.28%。与之相对应,银行存贷款增速差距也在扩大,存差显著攀升。来自上海银监局的消息称,截至2005年11月末,上海银行业的存贷差已高达6200亿元。

  造成“流动性陷阱”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2005年以来的进出口顺差以及大量游资进入银行体系造成的存款激增。在我国强制性结售汇制度下,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外商直接投资不断进入,加之

人民币升值预期下所进行的各种套利行为,导致外汇占款规模不断扩大,从而造成国有银行流动性过剩。

  商业银行顺周期偏好及资本充足率的硬性约束,也是产生流动性压力的重要原因。一般而言,银行信贷行为具有顺经济周期的偏好。2004年中央实施宏观调控后,由于经济走势前景不明,商业银行纷纷惜贷,致使目前银行的资金出路日益趋窄,充裕的资金只好囤积在货币市场逐利。更重要的是,自去年以来,商业银行改革使8%的资本充足率成为“硬约束”,资本充足率普遍不足,其资产扩张规模肯定受到约束。在这种情况下,国有商业银行存贷差稍大、银行流动性增加也是自然之事。

  商业银行尤其是4大国有商业银行是最早感受到流动性压力的主要银行。流动性是整个银行的生命线。资金面持续宽裕,对商业银行的资金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形成严峻考验。如何破解“流动性困境”?业内专家认为首先要改变信贷投向结构,开发中小企业和个人信贷市场;其次应鼓励合规资金进入股票等资本市场,鼓励和扩大企业通过发债方式筹措资金;再就是支持银行业的产品创新,调整金融产品结构,疏导流动性。“想办法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惟一的出路就是加快金融创新。”杨凯生这样认为,创新金融市场、创新金融产品可以拓展商业银行利润空间,逐步改变银行体系流动性相对过剩的问题。

  事实上,“流动性困境”是中国经济内生性矛盾的反映,不少专家指出,仅靠银行的一己之力只能在短期内缓解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从中长期来看,调整财政政策、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完善

人民币汇率改革才是治本之策。然而,在根本的解决之道未找到之前,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迫切需要积极行动。因为,市场化竞争不容等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01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