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财富人物 > 第八届光华新年论坛 > 正文
 

杨凯生:中国银行业当前所面临流动性的困境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07日 16:44 新浪财经

  

杨凯生:中国银行业当前所面临流动性的困境

    由光华管理学院主办,北大光华MBA联合会负责承办的第八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于2006年元月7日举行。图为工商银行行长杨凯生。(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由光华管理学院主办,北大光华MBA联合会负责承办的第八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于2006年元月7日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自主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新浪财经对本次论坛进行全程图文直播。以下为分论坛“银行业改革与金融创新”中工商银行行长杨凯生的精彩观点:

  今天我想讲一个问题,中国银行业当前所面临流动性的困境。如果说风险、危机严重,应该说是流动性的困境。一直到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末,中国的银行业所面临的问题主要
是流动性不够,当时在体制性的信贷膨胀,根本没有资本金或者资本金缺乏增长机制的企业,发放大量贷款,银行的贷款维持国民经济每年必要的增长速度,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银行每年的贷款是在大幅度的上升,同时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低下,资产的流动性很强,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一直面临流动性不足的问题,一直到九十年代末或者说这个世纪初。

    但是进入这个世纪以来,这个情况发生了变化。可以说,流动性呈一种宽松的状态,或者说以及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我们有几个数字。到2005年9月份,中国银行业存差资金是9万亿,是2000年的3.7倍,超额准备金居高不下,2000年到2004年这几年之中,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超额准备金已经由4000亿增长到12650亿,年均增长率高达32.9%,接近33%,去年中央银行下调了超额准备金的利率,但是到9月份末为止超额储备仍然达到12600多亿,应该说近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金融机构流动性相对过弱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或者日益显著了。

    我想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恐怕有这么几条,一是资本市场现在还存在这样那么的问题,资金持续向银行体系聚集,大家知道资本市场尚未复苏或者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投资者的信息不是很足,所以资金的持续向银行体系进入。第二对我国来说,储蓄率还是太高,收费占GDP的比例还是偏低。

  第三个原因,银行的资产储量这几面来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善,贷款沉淀的状况已经明显有所改善,贷款的周转速度加快了,拿工商银行来说,去年我们累积发放的贷款超过两万亿,但是去年全年余额贷款增长2050亿,贷款周转速度明显加快,是市场最好的时期,由于资产质量的改善,贷款沉淀的现象已经得到了根本的改变。

    具有更高流动性的票据投资正在加速替代银行的短期贷款,造成商业银行明年大概需要若干倍,三倍、四倍,六倍、七倍巨额贷款投放额表现为正数。银行资产结构变化,商业银行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贷款占存款的比例已经大幅度下降,到去年年底,工商银行这两个指标分别是51%、56%,也就是所谓存贷比明显下降,其它资产大多表现为更有流动性的债券投资和其它交易类的资产。

    再一个原因,去年以来香港采取了措施,推出了企业的短期融资券,中长期的贷款也开始证券化,产生很强的替代效应,同时金融技术水平的提升以及外汇储备大幅度的增加等等,这些都对银行体系的流动性状况带来重要的影响。从过去紧张状况到现在的过于宽松或者流动性过剩,对银行带来是什么样的问题呢?这个问题是喜忧参半。流动性的增强当然表现银行的资产质量出现可喜的变化,起码现在不再担心支付问题了。但是流动性的过剩,如果不加以重视和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也会产生一系列新的问题。有的问题现在已经出现了,流动性相对过剩,将导致银行业过度竞争,盲目的竞相追逐大户,非理性降低贷款条件和下幅贷款的利率,这将放大信贷的风险、利率的风险。

    过高的流动性投向资金和货币市场,导致货币市场主要投资工具的利率持续走低甚至和存款的利率产生倒挂的现象。到2000年底,三年期国债收益率得到2.23%,三个月的央行票据利率到1.8%,甚至有一度更低,两年期的金融债的发行利率到2.09%,流动资产收益率持续下降也会造成银行金融效益收益水平明显下降。如果资金市场、货币市场收益连续走低的话,银行的收益水平无法得到提高。

  第三个问题,过多的投资和交易资金在追逐有限的货币市场的工具。因为现在货币市场的工具十分有限,过多的资金追逐有限货币市场的工具,导致货币市场能性最强的交易工具,因为金融机构的长期持有而失去。本来使具有很强流动性的资金,长期把持在自己的手中,实际上失去资金流通的作用。所以,这是我们流动性过剩造成的问题。银行金融资产被动性的膨胀和收益率的持续的下降,使得中国的银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流动性困境,这个困境给我们带来了两难的选择。

    我们面临存款负债增长的约束,这不是我们自己说得算的,是被动性的增长,金融成长选择的两难。资本市场仍然比较低迷的状况下,社会资金过多涌入银行,使得银行的存款负债被动性的膨胀。如果银行采取措施,约束负债被动增长,如果我们现在采取措施,约束负债增长的话,使得社会公众和居民的投资渠道变得更为狭窄,使得社会公众投资收益率更低。

    曾经有人说过,随着金融市场化的进程,对商业银行来说,中国存款利率的下限贷款利率的上限已经放开了,商业银行充分学会使用利率杠杆调整自己的资产负债结构,这种说法很有道理,但是如果我们胆敢动存款利率的话,实际上造成首先的问题社会公众和投资渠道更窄,收益率更低,不是说商业银行怎样具有社会责任感知,这是宏观经济运行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因为宏观经济状况好坏实际上对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状况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第二,我们面新着流动资产收益率下降和信贷投放必须得到约束两难选择。什么意思呢?由于我国处在转轨经济,我们是转轨阶段当中,经济还在转型,经济高成长和高风险应该说是一体的,信用环境还不是很好,许多国有企业的改制还没有到位,在这样的状况下,银行的贷款投放稍有不慎的话,还是由于产生风险的,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审慎的信贷管理,或者说比较有力的信贷增长规模的控制,是提高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必然的选择,作为银行来说,必然做这样的选择,控制贷款规模的过度的膨胀,我们不能重蹈覆辙,痛定思痛以后,我想各大商业银行都有这样一个教训或者说已经有了这样的重视。

  如果流动性过剩,在风险掌控不到的情况下,我们这样做风险是很大的,如果信贷资产每年不保证足够增长幅度的话,无法保持盈利水平的适度增长,特别是改制以后,我们要上市,我们要面对投资者的投资回报要求,我们要保证我们的资本回报、资产回报每年以一定的幅度增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难以想象每年的信贷资产不增加,不保持足够的增长速度,我们就能够做到这一点,但是两难的事,如果我们现在现代资产膨胀不得到约束的话,风险就出来了。

  再一个,我们现在面临两难的选择,我们面临经济模式和增长方式转变经济结构战略转型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从发展趋势来看,利率市场化、金融氛围将导致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萎缩,这一点我想趋势是明显的,或者说难以回避的。因此,商业银行必须主动极早调整自身的资产负债的结构和收益的结构,实现经营模式和增长模式由规模扩张型向自然效益提高型的转变。

    近年来,我们都在做这一系列的工作,我们更加注重结构的调整,更加注重培育可持续盈利能力,而不是完全着眼于短期资产收益水平的提高,现代投放约束增强,使得流动性困境表现得更为突出。从而给我们的战略转型带来很大的困难。比如说研究新一年金融发展计划的时候,许多指标的制定是很困难的,增长到底多少合适?这都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实际上我们在找一个平衡点,这是我想讲的第一个问题,我们现在面临流动性过剩的问题,或者由于流动性过剩已经给我们的发展带来了一些困难和压力。

  第二,从金融创新入手,想办法解决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出路唯一的就是加快金融创新。首先大力发展

理财业务,推动商业银行金融方式的创新,解决流动性过剩。里
理财产品
的推出既给居民提供相对低风险收益比较高的投资工具,同时为银行分离存款,大力减轻商业银行的压力,对商业银行来说,如果我们推出一些理财产品的话,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手续费的收入,带来佣金的收入,还可以通过资产池的收入和本身的收益差价获得一定的收益,同时又缓解银行投资成本高投资收益偏低的矛盾。是对传统存贷差的模式的挑战和创新,是一种尝试和探索,有利于改变传统单一的经营模式。

  其次,利用金融市场的创新,逐步改变银行体系流动性相对过剩的问题。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同时应该鼓励或者允许商业银行和国有资金进入

股票债券市场,给商业银行增加投资渠道或者拓宽渠道。同时鼓励和扩大企业通过发货的方式收回投资,使他们成为资本市场的主导力量,着力于建设全国统一债券市场,建立多元化的配置机制,逐步解决企业负债率过高,或者说银行信贷手段过于集中的问题。

  第三,金融产品的创新。进一步拓展商业银行利润空间,比如说增加商业银行的主动负债,减少或者消除面临流动性的风险场合,改善资本市场的利率结构,想办法创造能够连接不同市场的产品,将存款和债券市场、存款和货币市场的收益挂钩,结构性的存款等等加大培育,逐步学会应用衍生产品规避风险,更注重应对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