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爱与陪伴”可持续|曾经联想·方树功

让“爱与陪伴”可持续|曾经联想·方树功
2024年12月30日 09:39 市场资讯

  【相关阅读】 

  第1篇:一个人的微公益|曾经联想·王继玲

  第2篇:规划人生  终身成长|曾经联想·任增强

  第3篇:存储流金岁月|曾经联想·潘晓冬

  第4篇: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扇法门|曾经联想·马建强

  第5篇:次第花开|曾经联想·王小燕

  第6篇:让“爱与陪伴”可持续|曾经联想·方树功

  第7篇:研发有意思|曾经联想∙周浩强

  第8篇:以梦为马|曾经联想·刘爱婷

  第9篇:无一刻虚度|曾经联想·冯健渐

  第10篇:和绚丽无关|曾经联想∙包海东

  第11篇:沉下去,打开一个新世界|曾经联想∙戴航

  《曾经联想》后记

  来源:丹青语堂

  在过去一年多当“全职女儿”的过程中,我沮丧地发现照顾老人的身心灵,我处处都不太合格,尤其是情致方面,不是惹老爹生气就是被老妈的情绪波动搞得自己几近抑郁。那些志愿者怎么有那么多的爱心去养老院、医院做陪伴?我自己父母都顾不好,他们要让素不相识的老人感受到安宁和喜悦,怎么做到的?

  四月的一个周六,我去大兴参加了“十方缘”一整天的培训,这个公益组织定义为“老人心灵呵护中心”。

  在签到处,我意外地遇到了大学同学裴军辉,我们已失联了二十多年,她的本职工作是一位律师。

  现场是一个常规的、简陋的培训教室,摆了三圈折叠椅,不太高清的投影正在播放《孝行天下》栏目对十方缘创始人方树功的采访。

  培训主题出乎我意料,叫《自我成长》,分为上下午两个部分。上午的讲师叫潘璐,原本是个新闻记者,2016年开始做十方缘的义工、已有8年的时间,是位非常有经验的培训师。

  现场三十人左右,有6位男士,其中一位是陪夫人过来的,他的夫人应该是很资深的志愿者,负责这次培训在马蜂窝上的招募,将近一半的学员是她招来的。

  自报家门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学员来自五湖四海,有从广东、四川、黑龙江大庆等地专门赶来的,有北漂的湖南人、山西人、安徽人等,当然也有几个一口京腔儿的。最小的一个女孩子17岁、是妈妈带来的;还有一个小伙子在读大学、专业是社会工作;有一位社工本职是在街道负责居家养老……大约1/5的人之前有过志愿服务的经验,有从事西部志愿者活动的、有在孤儿院当过义工的,也有一位做临终关怀的。

  大家来参加培训的目的千差万别,我右侧两个漂亮高挑的女孩子,海外留学归来、创业项目是音乐疗愈,在京沪两地有工作室,她们希望能到养老院提供服务;一位四十出头的中年人说自己纯粹是来探讨生命的意义;一位不婚不育的医疗工作者,说他是来考察单身老人的晚年应该怎么安排。

  因为家有老人、重症病人想来学习如何更好地照护的,有好几位;还有两三位提到家中老人已过世、心存遗憾,想通过社会工作寻求治愈,一个在互联网大厂工作的女生提到没能送姥爷最后一程泪洒当场。

  现场的学员对于十方缘都有一定了解,读过临终关怀、心灵呵护相关的书,《一个人最后的旅程》、《善终守护师》、《提升你的意识维度》等,人员的素质和年轻化的程度都远高于我来之前肤浅的想象。

  穿黄色半透明马夹的志愿者们也做了介绍,我了解到裴军辉北大中文系毕业之后成为了专职的律师,她于2019年加入十方缘,现在是二星义工,她的主要职责是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为老年人提供法律服务,为志愿者做相关培训。像今天这样协助培训,搬桌子、摆凳子的事情其实她很少做的,所以我们的相遇真是缘份。

  一位精神矍铄的大姐说今年是自己的本命年,在十方缘已经做了十年的义工,重庆人,叫彭艾梅,原来做财务工作。我想人到60岁还能这么精神,腰杆倍儿直、眼晴明亮、语音清朗真是上佳的状态,结果主持人牧牧补充了一句,“彭老师今年已经72岁了!”

  中间这位志愿者就是72岁的彭老师;最后一排右侧戴口罩的是我的同学小裴

  培训开始播放类似冥想的音乐,让人静下来内省,结束时念了感恩词,感恩天地、国家、父母、十方缘分等等。相较于形式,我更关注PPT的内容,从人口老龄化状况,到十方缘在临终呵护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独家的定义、技术方法等,其中反复强调了对于服务的老人要“不分析、不评判、不下定义”,这“三不”既是十方缘核心价值观的一部分,又出现在它的“十大技术”里,感觉是整体培训要传达的key message(核心信息)。

  下午的男老师介绍的是义工操作的具体流程以及18项规范要求。陪护指导和规范细到了“进入老人房间前后要洗手、指甲不宜太长、手要先捂热”、“不能喷香水、穿高跟鞋、戴首饰,当日不可吸烟”、“结束后出门要退着走”这样的程度。对比陪护应该做什么,我以为这些“不做什么”是更为务实、有益的提示。

  培训中间穿插了三次演练、互动体验,之后是分享。那位在社区工作了五年的年轻姑娘,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中国的老人是很悲壮的,他们一直活在‘给予’当中,老了之后产生最多的情绪是‘愧疚’,是无法再给予子女的愧疚。他们最怕的不是死亡,而是怕给孩子添麻烦。”她正在计划在自己的片区成立一个十方缘小组。

  “十方缘不是做培训,而是要践行,知道和做到之间相差十万八千里。”结束时,培训老师和志愿者反复强调。

  我最直接的收获是学了几套和幼儿园里差不多的手指操,回来马上就和患有帕金森的老妈互动游戏了起来。

  一个月后,通过一家名为“慈愿”的公益组织,我去上庄镇敬老院实地体验了一次陪护工作——慈愿工作站与十方缘同属于中国生命关怀协会,他们在养老院的关怀陪伴中引入了十方缘的老人心灵呵护技术,在医院的安宁病房陪伴则引入了心性关怀培训。从这个角度看,十方缘相当于一个开源的技术平台,赋能众多公益组织。粗略估算,十方缘通过其他公益组织培训的总人数至少是自有团队的十倍以上。

  陪护开始的前十天,领队拉了一个“上庄敬老院陪伴群”,群主是慈愿工作站的一名志愿者,也是十方缘的三星义工。周六的活动,周三开始发通知和活动流程,分三个部分:签到、领工服、开预备会;陪伴老人及结行分享;物资整理和撤场。

  之后领队发了十方缘一星培训时看过的《整体规范服务流程》、《十大行为规范》、《十大技术》等链接,提示大家有时间再复习。文字内容在金山文档里,视频在十方缘开发的小程序“生命关怀学苑”里。看得出来慈愿工作站在助老关怀与服务方面,对十方缘体系的引入相当完整。

  周四的时候,群里有了分组名单,包括要陪伴的老人的姓名、性别、年龄、房间号,以及主沟通人、辅助沟通人,我属于观摩义工——第一次到敬老院的见习人员,被安排和另外两位志愿者陪伴一对老夫妇,大爷86岁,阿姨80岁。

  上庄镇敬老院位置很好,上风上水,风景秀丽,离鹫峰、阳台山、凤凰岭、翠湖湿地公园都不远。我顺路搭了一位长我一岁的志愿者,她指给我看在建的故宫北院。

  这家政府背景的敬老院始建于1960年,共有300多张床位,目前住着160余位老人,管理和服务人员有50多位。这里接收的主要是低保、完全不能自理、有身体残障和精神不健全的长者。

  敬老院的感觉像个新农村大院,坐在轮椅上聊天的老人看到我们,就大声和同伴说“志愿者、志愿者”,看得出来他们对志愿者来服务习以为常。

  左一是我

  一起来的大姐跟我说她两周左右来一次,周边的很多医院也会定期来这里巡诊,给老人提供购药、化验等绿色通道,家属则可以在一个叫“银杏林”的助老服务云平台上随时了解老人的情况。

  我们先去二楼的一间会议室签到,走廊里虽然都没有开灯,但依然让我感觉明亮,应该是空间开阔、窗明几净的缘故。

  志愿者们均衣着朴素,面目柔和,统一换上义工马甲,背上写着“关爱生命志愿者”。

  预备会开了将近四十分钟,9个人每人读两条、重新温习了陪伴老人的18项行为规范,再由资深志愿者逐条进行解读。之后,手牵手、闭眼跟读了一段开场词,达成“静心合一”,然后拿上小马扎儿,分组去找要陪伴的老人。

  陪伴是限时的,45分钟,一堂课的时间。

  之前对老人的信息几乎为零,这么短时间要完成破冰、展开沟通,时间够吗?会有效果吗?我很好奇,也很疑虑。

  养老院的一位工作人员带我们先见到了要陪护的大爷,她随口提供了一个信息——大爷爱好唱京剧。于是主沟通就开始讲起了《红灯记》,大爷居然就唱了起来。看得出来这位志愿者经验丰富,她接着问大爷在哪儿学的戏,大爷就滔滔不绝地说起来原来住在张家口、自己有两个培养得不错的闺女等信息。主要是大爷诉说、我们倾听。

  随后而来的阿姨性格开朗,即便是耳背都能感受到她非常爱交流。我们五个人分两组聊,我的职责是提示时间,看手机显示还差5分钟时,我碰了一下两位同伴的腿,阿姨非常敏感地说,“你们是不是后面还有事啊?你们快忙去吧。”我一下子感到很不好意思和心酸,老人们总是怕耽误年轻人们的“正事儿”,他们又是多么需要和年轻人在一起。

  为什么不能更长时间地陪伴?专业的理由是45分钟左右的时间,一般老人都会感到疲累,即便老人意犹未尽也不宜让他们太过兴奋。和饮食一样,情绪也需要节制。

  为什么不能结对子、不能互赠礼物、不能建立长期、深度的连接?志愿者给我讲了许多因“情深”而可能发生的风险,可能是老人方面的、可能是家属方面的,也可能是志愿者方面的,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做什么都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接下来是比陪伴时段还要长的分享会,每个小组复述了陪伴的过程、感悟,小组成员之间因不同的服务能力、性格特征、经历背景等,观察到了不同的细节,这对于自我认知、沟通能力、观察能力的提升都大有裨益。

  我忽然明白了在大兴的培训为什么叫《自我成长》了,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以往那些“做事”的能力在这里毫无用处,不需要做什么,其实也做不成什么,面对生命终极的问题,我们其实是无力的、无用的,所以分析什么?评判什么?定义什么?老人的所需、我们的所能,只是在一起,共度45分钟的时光。

  我们组的主沟通是从“唱京剧”这样一个小切口打开了老人的话匣子,另一个小组说他们陪伴的老人不愿意说话,就下了两盘棋;还有陪着老人看了45分钟电视广告的,老人最感兴趣保健品广告……

  这种志愿服务和居家陪伴自己的亲人,本质是不同的。它不基于亲密的日常和解决现实问题,而是一个标准化的社会性精神服务产品。而且这个服务不是单向的供给,是志愿者与老人、养老院里的护工、志愿者与志愿者共建了一个场,通过“能量的流动”形成各自的体验,在各种采访里,我看到方树功多次说“这种陪伴真不是让你业余时间来做个好事,而是老年人在用他们的生命帮助我们成长。”

  服务的当天下午,我收到了一份调查问卷,有14项需要答题填空,前几项是姓名、性别、手机号码、服务日期、服务领队小组成员、服务地点以及老人的基本情况。第10项起开始记录整个服务的过程以及服务的感悟,我填的是:“陪伴,不仅是聊天;做事追求效率,陪伴则需要静心;每个生命都需要为之喝彩。”

  最后一项是让大家提改进建议的,我建议应该让志愿者戴手表、表盘向上,这样看时间不容易被老人感受到。在18项规范里,有一条陪伴老人时不可以接听电话、不可以看微信等,但陪伴又是限时的,现在大多数人都不戴表、只能看手机。

  这种收集改进意见的方式,是大家帮助大家的好方法,能够让流程不断优化,而不是僵化执行。

  在“陪伴生命”小程序上有十方缘的实时数据,全国机构总数412个、全国义工总数42901人、服务老人146034人次。(2024年9月7日数据)

  我的这次服务从哪个角度看都不会计入其中的:一是只参加了培训没有进入义工体系,二、只是见习生,三、参与的不是十方缘组织的“自营服务”,四、报告不是上传到十方缘的“陪伴生命”小程序中。我只是被培训过,初步估算十方缘在全国培训总人数已超过百万。

  十方缘是一个体系完备的平台组织,包括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心灵呵护工作委员会(简称“心工委”)、中国公益研究院生命关怀研究中心和北京十方缘公益基金会,412家分布在26个省4个直辖市175个城市277个区县的中心、小组和项目共同构筑起一个老人心灵呵护服务网络。

  十方缘有一套非常完整的使命、愿景、价值观——

  使命:用爱与陪伴为生命服务;

  愿景:陪伴生命,喜悦成长;

  价值观:每一个生命都是需要被看见的,每一个生命都是需要被尊重的,每一个生命都是需要被呵护的,所以我们不分析、不评判、不下定义,就是爱与陪伴。

  最让我感到意外的是,这个公益组织居然还通过了国际ISO9001质量系统认证,为“老人心灵呵护服务行业”制定了一套团队标准。

  当我了解到十方缘的创始人方树功老师曾经在联想工作过,这一切似乎也就不那么让人感到意外了。

  方树功在联想的时间是1998年〜2002年,前三年在广东惠州联想厂工作,最后一年调到北京总部质量管理部,那正值联想“贸工技”战略发展到自建工厂、开展规模制造的阶段。

  作为一个纯文科生,我就是在那个时期接受了“一切皆可量化”、“回答要说Yes/No”的基础职业教育。那种骨子里对标准化、精确的要求,从生产线渗透到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和我们合作的供应商,经常说”联想人太事儿”,就是指做事抠得细、过于严谨认真。正是电脑产业精益制造的需求,带动了模具、注塑、材料、电池、电路板、显示屏等一众配套产业的发展,让中国制造从原本劳动力密集、附加值低的服装、文具、箱包、家具等提升到电子制造,进而才会有“中国智造”。这让整体中国消费电子行业迅速赶超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为今天中国的智能手机、光伏、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的崛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然而,一个以爱心、情怀为主的公益组织如何能通过ISO9001认证?我是带着这个疑问去见方树功的。

  从北到南找到十方缘的办公室可是真不容易,它位于大兴区兴华大街的一座商住两用楼,走到三层我还以为自己找错了,门上写着“阿姨来了”,这不是一个家政公司吗?绕过地面上的水渍继续走几步,才看到“北京十方缘公益基金会”的牌子,右侧挂着的是“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心灵呵护工作委员会”。

  门虚掩着,进去是一组十字型的工位,整整齐齐,但被各种文件、奖牌塞得满满当当。三位女士在办公,听闻我来找方老师,其中一位大姐示意我上楼梯,原来还有个搭出来的小二层。

  “哎呀哎呀、欢迎欢迎。”狭窄的楼梯上传来一个男声,我抬头看到方老师满是笑意的脸,和报道中的形象相比更显年轻和儒雅,戴着付眼镜,清清爽爽、温温软软,某个角度竟有些像柳传志、柳总。

  坐下来,喝了一口茶,我就很直接地问方老师,“那么多关于您的报道里,怎么从来没有提到您在联想工作过啊?”

  方老师的回答更直接,“我可一直说我是联想人的,联想对我的影响可大了,我讲过很多联想的事情,但他们最后不知道为什么都给删了。”

  “可能是觉得和公益不相关吧,或者是觉得不能给企业做广告。”我笑着说。

  “有可能,我说得太广告了。”两个素不相识的前联想人开怀一笑,就算认识了。

  方树功,祖籍上海,67年生人,典型的理工男,从小被教育着要搞四个现代化,科技救国。哈工大电子机械专业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了航天部,做载人航天飞机。工作几年后,方树功发现我们搞科研的瓶颈不在技术突破的那些点上,中国人的聪明才智绝对够,但很多工艺细节跟不上,有些东西能想到但就是做不出来。

  这让他很苦恼。思来想去,他找到的原因是“我们的管理模式落后了”。那么,中国企业管理哪家强呢?

  1998年的联想,恰是民族工业的一面旗帜,柳总把联想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定位在管理创新上,将欧美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先后借鉴过香港以及日本的管理模式,如生产上的5S、仓库管理的6S等等。联想电脑公司早在1996年就通过了硬件制造和软件开发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

  看到这些宣传,方树功很是敬佩,和那个时期的很多人一样,他辞职下海,选择了联想。

  在惠阳的工厂里,他就是一个基层管理者,下过车间、当包装组长、还做过流水线的拉长。

  联想会奖励绩效优异的员工出国,这在当年可是很大的福利,绝大多数人去旅游,而方树功选择了去德国工厂考察。

  “人家用的元器件和我们一样,但最终生产出来的产品品质就是比我们好,我一直非常不理解。”这次考察他就想让人家把机壳打开了给他看看,对方同意了,但机器需要放置到桌子上,结果经理通知工人开了一台升降机过来,“他们把那个台式电脑先放到升降机上,然后再升到桌子上。我真是纳闷,为什么要这么麻烦?直接抱到桌子上不是一样吗?经理和工人异口同声地说不行,因为有明确的规定超过多少高度就必须用升降机。”

  德国人对操作规范的严谨性震憾了年轻的方树功,他感慨万千,“就是一个个看似差不多的细节形成了最终的差异。”

  2000年,方树功和当时管生产的副总裁刘秀稳老师以及其他几位同事一起被联想派去参加六西格玛的培训。“学习了将近一年,我都快接近黑带了。那套培训体系真的很复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我受益终身。”

  六西格玛是一种改善企业质量流程管理的技术,在中国制造业从优秀走向卓越的过程中倍受推崇。希格玛英文是sigma,其实是希腊字母σ,在统计学上用来表示总体中的个体离均值的偏离程度,σ值越大,缺陷或错误就越多。

  6σ则是一个理想的目标,意味着在所有的过程和结果中要有99.99966%是无缺陷的,这在商业管理中是性价比最为合适的,也几乎达到了人类行为的极限,堪称零缺陷的完美商业追求。

  “用六希格玛来检视缺陷,犹如在阳光下看灰尘,它散布于企业的各个角落。依据这些发现来改善会涉及到组织里的每一个人。”方树功总结自己在职场的收获,“在航天系统里,我学到的是实用性;在联想更多的就是严谨性,以及人人都是发动机的那种文化。激发每一个人的活力,这对于公益组织来讲尤其重要。”

  公益组织和商业企业,可是完全不一样的。

  热衷公益的人都是怀抱着“让世界更美好”的极高热忱,使命愿景大目标一致,但志愿者、义工来自社会的方方面面,背景经历不同,动机不同,各有各的小目标,三分钟热度的大有人在,甚至还有极个别人相对偏执。没有强的契约关系,没有劳动合同约束,没有物质激励、全是付出,行动如何规范?流程如何管理?组织行为如何协调一致?我产生了进一步的疑惑。

  “您做公益的缘起是什么?您信佛或其他什么吗?”

  我特意查了一下,“十方”是一个佛教用语,指十大方向,即上天、下地、东、西、南、北、生门、死位、过去、未来。“缘”喻为命运纠缠的丝线,也是佛教根本教义之一,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皆因缘分联系。

  “我先明确一下,我自己目前为止并没有任何宗教信仰,我是个无党派人士。起这个名字,我只是想做事情需要集结各方面的力量,十方缘分。”

  “其实做公益的人,很多是没有什么缘起的,可能就是天赋的使命。”

  “我的触发点,说来可能你不相信。2002年,我看到媒体报道一家养老院发生了火灾,有老人因此丧生。我天生听不得这种事,而且根据我建厂的经验,我也不能理解怎么会跑不出来?没有消防通道吗?”

  一般人看到这样的社会新闻,会悲伤、感慨、气愤,但方树功直接跑去实地调查了——那是一个民办的养老院,租的简易筒子楼,根本就没适老设计,没通道、没救火装置。

  “养老这个行业太不规范了,如果不治理还会出问题的。”

  “我能做些什么?”方树功开始心心念念。但那时年轻,周围的同事、朋友似乎无人关注这个问题。

  “有一天,政府部门到联想调研质量管理方面的工作,我负责接待。就在联想新大厦3层的吸烟室里,我们无意中聊到这个话题,他提到国家正准备制定养老院的标准。我忽然感到,原来不是只有我在想这个问题啊。”

  几个月之后,方树功从联想辞职,他要去建养老院。

  “最初,我是和清华等几所大学的老师合作,走访各地的养老院,参与制定养老院建筑结构的标准,并把它推广开来。”

  “在这个过程中,我又发现了新问题,建成的养老院只有硬件,没有软件,和希望小学只有教室没有老师一样,是无法运营的。”

  2006年,方树功接触到一起案件,某个养老院因护理人员缺乏常识,把洗澡水的温度调得过高,灼伤了末期老人本就脆弱的皮肤,导致老人感染并发症、最终死亡。那个养老院也因此而倒闭。

  恰好那一年在一个研讨会上,方树功遇到了联合国老人护理研究所的所长特罗伊斯(Troisi)教授,他才知道护理员是个需要经过专业培训的职业,而那时国内的养老院根本没有这个概念,招的都是普通的保姆、护工。

  “当时香港汇丰银行愿意给护理员提供免费培训,结果养老院的管理人员觉得培训后护理员要涨工资、会跳槽;护理员是觉得培训花时间、耽误赚钱;双方都不愿配合。”

  方树功特别能理解这些来自社会底层的护理员。“我在联想工厂时,90年代末的广深正是改革开放的热土,许多农民工晚上加班到十一二点,累得不行。考虑到员工健康,也是为了生产安全、做好质控,联想当时强制让工人休息,就有工人来找我求加班,他们就是想要多赚些钱。”

  护理员培训项目,方树功坚持了两年,一边给护理员误工费,一边给养老院补贴。这个状况一直到2009年才有了质的进步,几经调整,2019年得以彻底解决。这一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引导养老护理员队伍迈向专业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颁布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通知》,“从此,养老护理员正式成为需要执证上岗的职业,国家要考核、要年检,培训费用由财政进行补贴。”

  社会向善的过程中,政府、大企业和公益组织一直是三股交织在一起的力量。

  离开联想后的方树功持续关注老年人的问题,“我越来越多地思考‘人’、‘生命’这些大词背后的意义。在联想,我管的是工厂、是硬件产品,现在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需求、有困难的人。一个国家的富强,不仅体现在科技上、产品上,更多的应该是每一个人内心的幸福感、安定感。”

  “中国是个讲孝道的国家,老人安则家庭安、家庭安则社会安、社会安则国家安。”

  说着说着,方老师就打开了十方缘的介绍,PPT第一页的标题是《陪伴的力量》,三张照片讲述了三个发生在2010年的故事。

  “几乎在所有的场合里,我都会讲这三位老人给我的启迪。真正确定做十方缘应该就是从这时侯开始的,我认识到,陪伴老人的过程是对自己的生命教育。”

  那一年方树功43岁,“感觉上天给了我一次重新审题的机会,我要去做生命教育,它的形式是献爱心、陪老人,目的则是让更多的人感受生命的意义。”

  方树功的这个想法,首先得到了父母的支持。两位老人都是搞军工的,当年从大上海去了陕西宝鸡参加三线建设。

  “老天对我是厚爱的,从哈工大分配到北京,在航天部分了套房。后来为了孩子上学我又买了套房子,这得感谢当时联想的收入还不错。”

  “再后来父母退休了,想有个能种地的地方,我就在大兴买了个算独栋的小别墅,当时房价8000多,现在好几万了。我尽了孝,房子还增值了。”

  “现在老人岁数大了、种不了地了,加之要考虑就近医疗,就又搬回了城区,这样我们也便于照顾。”

  “我媳妇是大学同班同学,一直在航天部,现在是研究员了。她对我干这事儿,不反对不支持,这就很好了,是吧?”提到亲近的人,方老师腼腆地笑了,“这些年要是奔着挣钱,机会多多啊,她从来没要求过我什么。”

  2011年,方树功和他的朋友共十人决定做一个项目——用三个月的时间陪伴一百位老人。只要有养老院提出需求,他们就开车过去。有时候时间很急,有的养老院路途偏远,还有老人临时又不肯接受陪伴了、白跑一趟,什么情况都遇到过。

  方树功陪伴过很高级别的领导、亿万富翁、高级知识分子,也服务过香山脚下的五保户,“在我眼中都是一样的人,是滋养我、给予我生命能量的人。”

  陪伴过这一百位老人之后,方树功明显感到他们十个人在日常工作、家庭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似乎都迎刃而解了。“这不是简单意义的善有善报,而是站在生命的视角、站在哲学的层面,一个人看问题的角度、高度发生了变化,许多事情都不再是事情了。”

  最初的十个人陆续把亲朋好友介绍到这个项目里,志愿者队伍很快就发展到两三百人了,这时候方树功开始考虑是否要成立个组织。

  虽然和大部分志愿者一样,他也感觉自发、自由更自在,就像十方缘提倡的那样,“在就好、做就好、爱就好”。但全国有4000多万重症、临终的老人,“以当时十方缘的服务能力,我算了算一万年也干不过来。”如何能提高效率、让更多的老人得到陪伴?也让更多的爱心人士从陪伴中受益,方树功认为应该建立一个组织,连接方方面面的资源——这就是十方缘。

  2012年1月10号,十方缘作为民政局直管的民非企业正式成立了。在公益、养老的领域里细分出“老人心灵呵护”这一门类,算是行业里的第一家。

  从大类上,老人心灵呵护归于安宁疗护体系,大多数人会称之为临终关怀。

  安宁疗护是个复杂的体系,分为医疗护理(姑息治疗)、生活护理、社会支持系统、心理慰籍以及人文关怀(心灵呵护)五个方面。方树功就一直想让“心灵呵护师”成为一种职业,但这个归类的难度很大,它既非医学、也非心理学,国际可参考的不多,且需要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制定新的标准、建立新的学科。

  “有的事是理论指导实践,有的则是实践催化理论。”一位高人这样指点方树功。

  “所以十方缘格外注重行动,以行为、数量推动参与者、组织者认知上的提升。”方树功决定从义工培训入手,先做起来,在发展中迭代,到现在就是我之前体验的培训和志愿服务。

  在方老师的办公室,我看到许多纸质、手填的问卷。十方缘完整的标准化操作流程,要求将每一次陪伴的关键点都记录留痕,让我惊叹不已,“这属于史前文明,是数字时代之前的宝贵数据,绝大多数的企业都做不到这个程度。”方老师的感慨则是“现在有了APP、小程序,数字留痕,真是方便太多了。”

  2018年有关部门到十方缘调研,当时它在全国已经发展到36个组织了。这次调研的结果,让十方缘在公益圈里出了名,“我们这么个完全免费、没有专职人员的组织,在长达六年多的时间里,全国各地、每一位志愿者的每一次服务都有完整的记录。”

  “求真务实”是联想企业文化中重要的一条。好的组织都一样,从实践到理论,从方法到工具,唯有这样扎扎实实的工作,才能让人产生信任与尊敬。

  目前十方缘的义工体系分为五个等级,一星义工至少要参加过一整天的培训和一次实践服务,认同、理解十方缘“爱与陪伴”的定义,知道十大技术和服务流程;二星则至少要完成12次服务;三星是24次以上。

  “把生命呵护当成一种生活方式,践行而且能传承、发展,这样的义工才能是四星领队和五星培训师。”

  目前十方缘培训出来的绝大部分义工,所做的都是在社区、养老院里的基础陪伴。真正进入医院、临终关怀病房的比例并不高。有些甚至没有走向社会,而是像我一样试图用于家庭中陪护自己的老人。

  像亲子课堂培训年轻的父母、亲密关系的建立与维系有许多指导一样,爱是本能,但陪伴、运营、改善则是学问,要承认其专业性。

  “其实最难陪伴的是自己的父母。比自己父母更难陪伴的是自己,独处、觉察自己是最难的。”这样讲话的方树功像个哲学家。

  “我们对义工的要求首先是呵护好自己的身心,十方缘所做的绝不仅是助老,更重要的是一个自我疗愈的过程。在‘老人安则家庭安,家庭安则社会安,社会安则国家安’之前,我加了一句‘自心安则老人安’。先有一个稳定平和的自己,才能关照爱人、孩子、父母,之后是亲朋好友、义工伙伴,这些都好了,才可能陪伴好老人、服务社会。”

  “人得先活自己,再谈助人之心。”

  十方缘的社会意义首先在于培训了海量志愿者,奠定了金字塔的塔基。

  方树功说,“我从没想过做大做强,我只是按需而做,现在这个需求量越来越大。和企业管理不同,我们这个组织是无为而治的,只是做,而没有任何限制。”

  免费接受了培训的人,是否会参与志愿服务、参与多少次,完全是自主的事情。方树功说他不关心所谓的流失率,“我们更像个生态,需要每个参与者的奉献,大家共同遵守的生态法则就是爱、也只有爱。”

  “我的本质就是想建立起联想那种‘人人都是发动机’的文化,方法可以有很多。”

  十方缘一路走一路迭代适合自己的管理理论和技术工具。

  他尝试过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经营模式”,将十方缘划分为多个小单元,即“阿米巴”,让每个阿米巴都有自己的领导核心,这些领导核心负责制定目标和计划,并依靠团队成员的智慧和努力来实现这些目标。这是早期去中心化的做法,让第一线的每一位员工都能成为主角,主动参与运营。“我看中阿米巴模式对员工的信任和尊重,通过赋权管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企业家精神。”

  他也研究过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这个在谷歌、Facebook、Linked in等广泛使用的工具,在2015年前后传到中国,被字节、华为等大厂热捧。

  “一切都是为了让十方缘在规模优势的同时,具备足够的灵活性。毕竟每个城市、每个项目、每个小组的情况都不一样。十方缘在全国现有的四百多家组织,各种形式都有,有的在当地民政系统注册,有的则是商业公司里的公益项目,机制很灵活、要求很严格。”

  “老人心灵呵护的需求是个刚需,我们这个社会也不缺乏有爱心、愿意做事的人。大家只要使命愿景价值观是一致的,都可以成为会员单位。”

  “十方缘的很多组织都是在三四线城市、甚至是农村。义工来自各行各业,工作习惯和IT从业人员不一样,格外需要做好基础的数据统计。”

  方树功把他从实践中来的数据,不断放入先进的管理模型,不断迭代以应对遭遇的各种新问题,他下的是最朴拙的功夫。

  “十方缘年年都有新挑战,也都有自我超越。2011年算是自我挑战,2012年是团伙作战,去养老院做服务,开始做一些义工培训的工作,是对一个组织的挑战。2013年义工人数多了以后,养老院就会问你们有什么标准、有什么方法。我们就开始确立琢磨标准、方法。”

  08年奥运会,一种运动员训练用的仪器——“快乐芯”牌的心理测试仪,给了方树功很大的启发。这种测试仪通过传感器测试人的心理状态,看你的状况抑不抑郁、放不放松,然后量化出一个情绪指数。“这太适合我那一切皆要量化的思维了。”

  “当时我的车后备箱里全是仪器设备,有能进行音乐疗愈的各种音箱、乐器,还有能拍打的各种锤子、能拉筋的床……有画册、画架、纸笔,因为绘画也是一种疗愈……还有芳香疗愈的各种精油、瓶瓶罐罐……还有特殊的风扇,让老人感受到在海边、风吹过面庞的感觉……我就是要找到那些实效性强、易用性强,能标准化、宜于普及的产品。”

  “我这个理工男就是要把任何问题都先变成物理模型,再转换成数学问题,形成管理模型,最终解决问题。”

  “这些年,我们几乎收集、研究遍了全世界与心灵呵护技术有关的方法,针对其中的480多种逐一试验,从中筛选出了108种比较实用的方法,现在的十方缘十大技术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提炼出来的。”

  “最重要的就是实践,你看我们这些标准、规范,它不可能是一个人、几个人编出来的,是千万名志愿者通过千万次服务复盘、整理出来的。”

  方树功随手给我拿过来几本书,《十方缘老人心灵呵护团队标准》、《老人心灵呵护理论与实务》、《志愿活动指导》、《老人心灵呵护服务守则18条》等,还有服务老人时用到的歌本等等,“柳总那会儿常说‘不能光掰棒子、还要理棒子’,我们整理出来,还要发行出去、让大家真正用起来。”

  “这些书,已印发了几十种、至少二三百万册。我们还拍了不少视频,都是志愿者来讲这些技术、方法。”

  2014年,是十方缘的大年。前前后后历经一年多的时间,北京十方缘老人心灵呵护中心申请国际ISO9001认证终于获得通过。

  ISO9000品质体系认证机构是经过国家认可的权威机构,以前审核的都是企业,为确保产品合格率,审核企业是否按照国际标准化进行品质管理。

  为一个公益组织提交审报,方树功和十几位义工伙伴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梳理出了《老人心灵呵护服务流程》,遵照这个流程,专业的心灵呵护师工作一天要有一百多个可考量的节点。他们还按时间顺序整理了《养老院服务的一天》,对于执行团队,制定了相应的做事原则、方法和文化。

  公益组织做这个,十方缘是第一家。

  2015年十方缘在全国已经发展了3家组织,再扩大就需要募款了。当时流行众筹,方树功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条信息,212个爱心人士一人一万,“十方缘公益基金会”就这样成立了。

  有了这个平台,全国的十方缘组织都可以利用它来募集善款。

  “需求在那里,爱心的种子有点儿雨露就能发芽。2016年我们感到培训的工作量明显多了起来,于是又成立了心工委(心灵呵护工作委员会),作为中国生命关怀协会的二级组织,下设老人心灵呵护服务网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培训。”

  一个很大的变化是年轻人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来了。

  “以前,我们的培训都是从服务实践开始,有经验的志愿者带着你去,回来分享、复盘、写案例、归档,这样从一星义工到三星,培训少则半年、多则三年。”

  “但是针对年轻人和普通大众的需求,这样的进度根本无法满足。2017年,短视频很成熟了,我们又众筹拍摄了十部小短片,开展网上的视频培训,帮助大家快速入门。”

  “但是,”方老师强调说,“十方缘注重在实践中实现自我成长,从来没有变。”

  2016、2017年,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心灵呵护工作委员会还举办过两届《老人心灵呵护高峰论坛》, 一个以老人心灵呵护为核心的行业生态初步显现,各方坐在一起交流,形成了50篇中英文论文。

  此后的十方缘开始探索为养老行业、家政行业、医疗行业进行技术赋能。

  “这三大相关行业和老人是最相关的,从各自发展的角度也有许多的实践与思考。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老龄化的速度太快了,4000多万老人,在养老院和医院的只有3%,也就是说97%居家老人十方缘是覆盖不到的。”

  “我们把握了一个机会,让十方缘的《爱与陪伴一堂课》进入学校,小学、中学、大学,全国各地,从2019年开始培训了4000多场。我们的孩子也需要生命的教育,而对于中国老人而言,孙辈的陪伴最为重要。”

  2020年,民政部提出要让城市90%老人享受到心理慰藉、心灵呵护服务。《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对十方缘进行了报道,方老师还给全国两会提案提供过资料。

  名为《流动的生命》一书也在这一年出版。这是五十位志愿者、包括方树功自己写的陪伴老人的故事,“不仅是温暖的故事,更主要是讲述了陪伴背后涉及的方法和技术。”

  当时正值疫情肆虐,一向低调,只喜欢研究和实践的方树功,开始注重宣传了,“我希望爱与陪伴能够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让更多的人关注生命的意义与去向。”

  三年疫情推动十方缘开始了新一轮的探索——线上云陪伴。

  “把所有能利用的技术平台都先利用起来。”方树功给我展示了微信里“陪伴生命”的小程序,还有在“小鹅通”里创建的“生命关怀学苑”。

  云陪伴解决了异地志愿服务的困难,特别是针对农村和海外的老人,同时能更有效地调用志愿者的资源,2020年上线当年就促成了12,276人次的陪护。

  “机器人护理、AI,我们现在都有合作伙伴,比如森丽康,一家专注于研发智能养老陪伴机器人的公司,虽然产品还不够成熟,特别是在情感交流方面,但这一领域的快速发展不能忽视。现在它们的产品能够像个小动物一样跟着老人、简单地应答,就能起到一些辅助作用。”

  方树功依然保持着IT从业者的敏感,他说,“不论是硅基生命还是碳基生命,都要能感受到爱与陪伴的喜悦。”

  方树功一直希望“心灵呵护师”也能成为一个职业,同时将“老年呵护”考虑纳入国家长护险报销名录,但要推动国家政策变革并不容易。2021年底,十方缘与中国公益研究院合作,进行这方面的政策研究、寻求可行性方案。2022年得到相关部门的反馈,需要建立一定数量的从业人员和相应的职业标准,于是又一轮课程开发的工作开始了。《老人心灵呵护理论与实务》一书和一大摞的报告、分析就是这段时间方树功和他的伙伴们的成果。

  生命关怀协会通过网络培训、考试,给一千多人颁发了“生命关怀指导师”、“心灵呵护师”等证书,而真正要形成行业,这个数量远远不够,学科研究更是任重道远。

  2024年,十方缘开始考虑进入家庭,“中国作为文明古国,经历那么多的苦难但却生生不息,底层逻辑是什么?就是孝道、家文化,所以十方缘走进家庭是必然的。”

  “如果说以前是to B模式,和养老院、医院合作,是第一曲线,这就是第二曲线。”方树功在纸上画着他心中的战略路线图,“To C模式,靠人工一对一上门是不现实的,但通过网络是可以的,要靠AI给志愿者赋能。这是完全不同的产品开发逻辑。”

  “回首看一步一个脚印,成果是不少,都是在战略执行中被需求推着走。道路曲曲折折,但只要方向是对的,我就特别相信每一步都算数。”

  2024年5月21日,讲述广州十方缘志愿者的电影《最后的,最初的》在全国上映,这是国内首部聚焦“临终关怀”的纪录片。

  为了支持方老师,我包了一场请亲朋好友观看。原以为“临终关怀”这个内容+“纪录片”这个形式,会没有什么人感兴趣,但计划60人一天内报名就超了,最后换了个更大的场地。

  全片90片分钟,舒缓清淡地讲述了几位志愿者经见的生命故事,不太催泪,但让人感慨、引人深思。摘两位朋友的观后感——

  原新奥股份总裁郑洪弢感慨道:“当我们的父母、亲人走向生命的终点,如何理解他们,陪伴他们,帮助他们,以他们所希望的方式画上这一生圆满的句号?当我们走向这一刻之前,我们又如何做好准备,使得我们从容平静、而不是仓促被动?

  为了生儿育女、谋生事业,我们上过不少学,读过不少书,花了不少心血,然而面对死亡,这个生命最重大的课题之一,我们却或者回避、或者懈怠,没真正花精力去思考,更少行动。

  这部电影展现的生命最后阶段的或困境、或光彩,或无力,或从容,使得我不得不想和动起来,怎么在我父母好好的时候陪伴他们,怎么去做好人,做好事,修好人生的功课。”

  著名传记作家范海涛带了四位朋友一起过来看,她一直想写“临终关怀”这个题材,她说“这是我看到的、国内第一部关于临终关怀的电影,从一开始的略显平淡到最后对生死命题的慢慢侵入、展开、导演似乎希望用镜头语言,把大家拉入到一个幽深无尽的隧道。那里聚集着生命最悲凄,但也是最有力量的探讨。”

  生死大课,原来有这么多人都在思考、都有痛点。这个感触,方树功比我早了22年。

  在接受培训时,我看到义工们给出的“爱的定义”——爱就是接受和欣赏;爱是信任、担当与陪伴;爱是大慈大悲,大智大慧;爱就是让他成为本来的样子;唯有恩典临在,唯有感恩心生;用身心灵觉察宇宙能量的合一……这些表达千差万别,培训老师汇总说,“十方缘是以戒为制度,用爱去管理,靠生命做导航”。

  我想,这恰能表达这家公益组织独特的管理逻辑——爱心无限,但行为必须有度、有边界。方树功既有人文情怀又极具科学理性的性格特点,奠定了十方缘“不分析、不评判、不下定义”的底层逻辑。唯有这样才能让“爱与陪伴”这项最为复杂的情致服务安全、标准、高品质、可持续地发展。

  回归到我们每个人的日常,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还有我们终将面临的衰老与死亡,“爱与陪伴”真的是一种每个人、每个家庭都需要修习的能力。

  生命只有一次,爱要趁早,关怀莫等临终,生命的安宁喜悦应自始至终。

  ———————————————

  作者附言

  《曾经联想》是我退休后的个人写作项目,计划访谈11位与我一样有过联想工作经历的同事,记述他们的工作与生活,付出与收获、选择与努力、做事与做人

  联想不仅有柳总、元庆这些聚光灯下的人物,更多的是这些平淡无奇、奔日子的普通人,他们是联想、IT行业、一个大时代不可或缺的部分,他们的故事值得被更多人看到。感恩联想,让我人生重要的一段路与如此优秀的人同行。

  11这个数量的设定,是致敬联想最初的11位创业者。

  所有内容经受访者授权发表。鉴于本人能力、认知有限,所发布信息未获得联想官方的确认,任何涉及企业、个人、既往事件的评述如有不当、错漏之处敬请善意理解、指正。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李思阳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1-06 惠通科技 301601 --
  • 01-06 思看科技 688583 --
  • 12-30 赛分科技 688758 4.32
  • 12-30 钧崴电子 301458 10.4
  • 12-24 星图测控 920116 6.9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