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阅读】
来源:丹青语堂
终于完成了《曾经联想》系列,总计11篇13万余字,现结项复盘如下——
去岁早春,因父母年迈多病需要照护,我提前退出了职场。职业生涯最后一位领导、新奥集团的创始人王玉锁先生善意地提醒我:“不要断了与社会的连接,否则人的大脑会衰退得很快。”
在迅速坠入慌乱与沮丧的过程中,我开始想,挂号、拿药、买菜、洗衣服、修这换那,诸种专项与日杂之余,一个人还能够做些什么?真是怀念有日程表、有领导提需求、有伙伴一起头脑风暴的日子。感觉没有什么比上班更容易的事情了,不就是战略、分解、执行,顺便就创值了嘛,套一句老歌词,“工作是容易的,生活是困难。”
时至如今,我都保持着严苛的职场习惯,周计划、月计划,做个饭都有to do list,凡事要排priority,降本增效,依然很舍不得浪费时间——这些职业病都是在联想时期落下的。回首两度联想,从青春懵懂到获得联想最高荣誉风范奖的职场高光时刻,一幕幕不思量自难忘。
联想本身又是一家非常独特的企业,介于高新技术和传统制造之间,是民企又有中科院的背景,中国本土成长起来的国际化公司……四十年人来人往,在IT、互联网以及各行各业,随处可见曾经联想人的身影。
这么多年一直只顾前行的我,忽然就很好奇起曾经的同事们,他们在联想前、联想中、联想后都经历过什么?联想文化对于他们的工作、生活、人生选择有着怎样的影响?他们也曾像我一样拼过、累过、爱过、烦过吧?如今他们都还好吗?……
项目正式启动于2023年6月底,初步框定访谈11人。是项目必须量化,这个数字是因为联想创业之初是11个人,名字我一直背不全。
具体操作中,想找到11个愿意向我讲述自己故事的前同事,并非易事。
我不擅于主动社交,第一个受访者是我最熟悉的王继玲;后来她陆续向我推荐了冯健渐等人;老任、任增强是我一直很尊敬的一位老同事,我去找创业忙碌的他,没想到他居然很爽快地答应了;传奇社2024年度春晚时,我现场做了招募广告,马建强主动联系到我;再后来张克组织的桃花岛活动又遇到服务器的两位老同事,继而认识了潘晓冬……
就这样,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陆陆续续为此事见了三十余人,正式采访的有16位,其中1位职位有点儿高、不符合我希望记录“普通人”的标准而放弃,1位因伤住院而中止;还有3篇已经完成、甚至是几经修改,但受访者考虑再三,决定不对外发布。
因此最终呈现出来的,可以说是完全随机抽取的样本,其中7位都是之前完全不认识的。我们都只是曾经联想,如今被我这个想法遇到,他们愿意说,我听着有感触,便先写了出来。一开始元庆微信时我就说:“11个人不一定够啊”,这是肯定不够且不全面。
关于写作能力,我人生最不好意思的标签就是“北大中文系才女”,和真正才华横溢的同学比,我只能说自己认字不多。我从未写过长文,也从未学习过专业采访。进入职场后,按需学习公文写作、新闻写作,然而写得最多的也就是邮件和PPT。新闻稿件、综述等一般不会超过千字,长篇大论的我们论Page,最多也就发表过10P。对于工作业绩,我自评还是较高的,但那些主要是观点输出、素材提供,大量的文字工作多依靠媒体记者、公关公司以及PR专岗的同事。
2017年骨折后,我偶尔地写几篇公众号,单篇基本在3000字左右。为了突破自己,我下定决心每个人物要写1万字以上。这在一开始显得很难,后来就有点儿打不住,最长的一篇1.5万字,选择收听模式需要59分钟。
篇幅太长不利于阅读,尤其是在手机上。有资深媒体老师一开始便教导我如今“短是王道”;更多朋友建议我把这一万多字至少分成上中下三篇,或多做小标题;还有人建议我做成对话访谈的视频,然后再剪成短视频。
我真心地感谢这些建议,但我做不到,内心也并不想这样做。我以写作为调剂,冲抵日常的压力,只能选择最基础的、一个人就能独立完成的形式。我的叙事风格娓娓道来或者可称为絮絮叨叨,成稿后也非常难以切割成小的段落。
篇幅长、不具备公众性,文章的阅读量并不算高。但和老同事们因此重新认识、深度交流,倾听、听到、听懂、厘清,最终用文字表达出来,聊到共同经历的事、共同认识的人,在每个受访者身上或多或少地看到自己的影子……这真是一个让人内心愉悦的过程。
2024年7月28日,第一篇《一个人的微公益》发出,算是我给自己55岁的生日礼物,之后按计划隔周周日18:00准时推送一篇。当时最后两位受访者还没有落实,多篇稿件仍在修改中,大多数人的照片收集工作还没有启动。而发布前的排版、校对,对于我来讲都是极为耗时且不喜欢的事。虽然是自我驱动的项目,自我设定的KPI和deadline,我的心理压力还是比较大的,毕竟联想文化是要“说到做到”。过程中,最开心的就是完稿后得到受访者的确认,合上电脑,那种有如把笔一掷的巨大的欢欣。
第一篇发布后,有一位媒体大佬和我交流了他对写普通人物的不看好,“决定人物稿件好坏的往往不是文笔,而是人物本身。”“只有极少数人是somebody,称得上是人物,我们身边大多数人都是nobody,只是一个人而已。写普通人过于拔高显得自己没见识,写牛逼人物过于溢美又显得自己太猥琐。度非常难把握。”“如果写小人物而没有传奇故事,那就是中学生好人好事作文,作为一个与她不相干的人,读者根本不愿读,读后会想,这点破事值得写吗?值得我浪费时间读吗?”
这些观点我特别认可,感谢教诲。我只是固执地想,从前我的工作是把领导者、明星推到聚光灯下,而这次写作的初心就是要写和我一样曾经联想的普通人——我们work with Lenovo,和柳总、元庆一起共同成就联想的人,而联想也深刻地影响了我们之后的人生。
在去中心化的时代,我一直在思考个人和组织的关系,它一定不是牛马与旷野的关系。所有先进生产力都应该是适时应势地解放人、激发人,按需聚合,平等共创,彼此赋能,互相成就,这才是“没有天花板的舞台”,才会有“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的各生欢喜。
在此,诚挚地感恩所有的受访者、我曾经的同事们,感谢信任、感谢坦诚相待、感谢不嫌弃我能力有限
……
刘爱婷说
“我没有想过会有人给我写传”;潘晓冬说“读下来,感觉自己重新活了一遍”;方树功说“感觉丹青比我还了解我”
……
这些话给了我莫大的鼓励。
我最感动的是访谈中每一位受访者都提到了许多老同事、老领导的名字,表达了自己的感恩之情。其中有一位还聊到了既往的一点矛盾,不是联想的、但恰好那个人我也认识,我代为转达,他们隔空重新握手、互道祝福,那感觉真是特别特别地好。
虽然也写黄了几篇,但我能理解,一个人能讲出自己的故事本身就是自我和解的过程,非常不容易,可能是还没有到回望的时候,或者其实只是你们不好意思说我写得不行。
感恩所有曾经端坐在我面前的人,分享了那么多私人的经历和感悟,不止一个人在叙述中曾经落泪。这个过程也真真切切陪伴我度过了退休转场这段相当艰难的时光,谢谢你们故事中的勇气和坚韧raise me up。
完成前四篇初稿后,我曾向《冰点周刊》的从玉华老师请教,从老师当时提了个问题令我深思——“我”在文章中承担什么作用?现在想来,就是彼此映照吧,呈现出来的每一篇,都是受访者和我共创的成果,不仅因曾经联想有共鸣,更因我们是同类而共情。我关心阅读量,希望这些普通人的传奇能被更多人看到。但在我心底,我写完了、受访者认可了,我以为就已经有两个人从中受益了。钱钟书曾说过,“为他人作传的人,最终呈现出的其实是自己的心境。”
我最初设定的单篇阅读量的KPI是过2000,虽然有几篇没有达成,但整体还是不错的,最多的一篇6000+呢,最少的也过1500,此外还有传奇社、PKU1987、新浪财经、数字经济网等的转载。在此,感恩所有的阅读、点赞、在看、转发以及打赏。
感谢继玲一直的陪伴并推荐了多位采访者,感谢Ray、Amy、婕婕以及璟、莉、刘春、袁巍、董立忠等同事帮助校对和补充提供素材。特别是Ray,他实在是看不下去了,这位纠错能手对后来几篇的文字质量提升贡献极大。
我以为的一个人的写作,其实并不孤单。
此外,还要感谢本系列内容的法律顾问君辉律师事务所,让我和受访者心无挂碍,态度端正,郑重严肃。
希望还能有更多的人看到这一系列随机抽取的人生样本,他们年纪在40〜60岁之间,还在当打之年,依然壮怀激烈。希望透过这11个普通的前联想人,让人们从另一个视角了解生于1984的联想,祝福它四十而砺,有更美好的未来;更希望这些非虚构的传奇汇聚出些微能量,激励在人世间经历风雨、努力爬坡的人们,包括我自己。
在2024年的岁末,祝福所有人在回首曾经时,都能有感恩的人、荣耀的事,都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失去向前行、做自己的勇气。
每个人都是传奇,Lenovo曾经的名字是Legend……
责任编辑:李思阳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