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再度聚焦粤港澳大湾区 城市群互联互通跑出“加速度”

两会再度聚焦粤港澳大湾区 城市群互联互通跑出“加速度”
2021年03月06日 03:09 新浪财经综合

  两会再度聚焦粤港澳大湾区 城市群互联互通跑出“加速度”

  本报记者/蒋翰林/赵毅/深圳报道

  3月4日,随着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在北京开幕,中国进入两会时间。2021年全国两会,粤港澳大湾区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扎实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支撑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继续提及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是粤港澳大湾区连续四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之年,也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关键年。打造大湾区协同创新共同体、推进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人工智能赋能智慧交通……围绕大湾区焦点热点,代表委员们带来一份份沉甸甸的建议。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两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动作在不断加快。暨南大学教授、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胡刚认为,大湾区2021年迎来蓬勃发展年。今年,大湾区预计将在高等教育、大科学装置、轨道交通、三地规制对接、人员与文化交流、吸纳人口人才等方面持续发力,朝着建成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全球一流湾区迈进。

  促进“硬联通” 三地深度融合

  当前,新基建项目正在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各地新的经济增长极和高质量发展引擎。

  2020年4月20日,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发展司司长伍浩在新闻发布会上首次明确了“新基建”包含的三个方面内容,分别是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具体来看包括以5G、物联网、人工智能、智能交通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等基础设施体系。

  过去一年,作为大湾区“超级工程”的港珠澳大桥正开展沉浸式观光游览、高清人脸识别、无人驾驶等应用,开启了大桥智能化运维探索新阶段。随着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开通运营,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等4个位于珠江两岸的港口迈入亿吨大港行列,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集装箱吞吐量超过7500万标准箱,跨界交通体系基本形成。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苏权科计划提交《推动粤港澳科技协同创新,加快发展大湾区交通新基建》的提案。他认为,数字工程、融合工程汇聚成了新基建的浪潮,建议探索合理新基建发展模式,成立专门的运维技术中心,统筹重大通道工程的安全监测和智能运维技术管理,统一智能化运维的标准和方法。同时,设立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重点研发专项,助力发展大湾区交通领域新基建。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推进人工智能加快进入产业化阶段。全国政协委员、佳都科技集团董事长刘伟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对传统企业的赋能,会根本地改变新基建的基础建设和完善城市群的发展,包括交通、医疗、应急等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产业。

  刘伟建议,以城市群轨道交通乘客出行服务为核心,借助智慧化、信息化手段,建设城市群一体化综合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实现跨区域、跨部门、多交通方式系统信息的整合与共享,推动安检互信,实现出行“一张图、一张脸”便捷式服务。

  两个月前正式发布的《交通强国建设广东试点实施方案》提出,计划到2022年底,形成大湾区“12312”交通圈,大湾区内实现以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为核心的1小时交通圈,大湾区至粤东粤西粤北各市陆路2小时通达,至周边省会城市陆路3小时通达,与全球主要城市12小时通达,基本达到世界一流湾区发展水平。

  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是大湾区资源要素自由流动的“物理管道”,对提升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意义重大。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广东正聚焦互联互通强化基础支撑,着力推进大湾区基础设施“硬联通”和机制“软联通”,加快建设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三大重点合作平台,力争在科技创新、产业集聚等方面形成示范。

  构筑“软联通”一流湾区

  中央中央、国务院在2019年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两年以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关工作正在全面稳步加速推进,香港、澳门和内地9个大湾区城市加速融合发展。

  今年两会前夕,粤港澳大湾区相关规划建设文件接连发布,创新动作频频令人振奋。

  2月19日~21日,“粤大湾区”1号文到4号文相继发布,从创建全国首个国际化人才特区、穗港智造合作区、佛山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到顺德粤港澳协同发展合作区,一系列机制规划对接“软联通”,助力构筑国际一流湾区。

  作为大湾区建设的核心城市,深圳日前发布了《深圳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2021年工作要点》(下称“工作要点”), 对2021年深圳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年度重点工作任务作了全面系统部署。

  工作要点涵盖五大方面,共计96条具体任务。包括强化重大战略平台、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建设;深化与港澳务实合作,推动深港澳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加强与周边城市区域合作,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化发展水平等。

  2月28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广东省进一步推动竞争政策在粤港澳大湾区先行落地的实施方案》。该方案提出,组建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竞争政策委员会,全面清理妨碍粤港澳大湾区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建设开放、公平的营商环境。

  如今,以制度、规则衔接为核心的粤港澳大湾区“软联通”正在稳步推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便捷、有序流动。

  胡刚表示,通过规则衔接,优势互补,提升要素跨境跨市流动,三地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方面将会有较大进展。与此同时,“9+2”城市在找准自身目标定位的基础上,将积极加强与周边城市联动发展,寻求协同分工,差异化发展,城市间融合加速。

  建设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

  目前,科技创新是现在国际竞争的主要领域。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作为未来对标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以及东京湾区的粤港澳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引领核心技术突破的全球科技创新高地。

  今年1月24日,广东省省长马兴瑞在作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时称,对于粤港澳科创攻坚工作做了最新战略部署。报告提出,目前,粤港澳大湾区GDP总量约占全国的12%,科技创新潜力极强。但同时,仍需要重视和解决下述问题:大湾区内促进科技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的体制机制尚未理顺,大湾区内科技创新资源投入结构呈现同质化态势,大湾区内部的财政税收政策、科技金融发展和科研实力对科技创新支撑存在一定短板等。

  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为粤港澳大湾区构筑科技创新高地提供充足动能,是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抓手。中国城市经济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宋丁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设科技创新走廊,是基于大湾区各个城市目前科技创新的基础和力量的分布,同时考虑到城市之间在大湾区框架下未来的互动整合需要。

  对于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全国政协委员、雪松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张劲认为,“大湾区有条件打造引领核心技术突破的全球科技创新高地。”他建议,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建设高标准开放型创新高地,让创新要素顺畅流动;鼓励企业和机构主动融入全球创新体系,特别是支持龙头企业发起或参与国际合作的科技项目。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期望国家能出台更多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实招新招,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开放型协同创新共同体。”全国政协委员、渝澳联谊总会会长、澳门万国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刘雅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刘雅煌期待,在“十四五”期间,国家进一步推进大湾区科创平台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开发港珠澳大桥多元旅游观光及会展产业,建立行业国际技术咨询服务中心,加快跨境生产要素便捷高效流通,推动创新创业与就业等相关政策兼容、互认与衔接等,将大湾区“9+2”城市打造成多元、均衡、高效、安全、便捷、共享的开放型协同创新共同体。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杨亚龙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3-10 同力日升 605286 --
  • 03-09 楚天龙 003040 --
  • 03-09 震裕科技 300953 --
  • 03-08 有研粉材 688456 10.62
  • 03-08 西力科技 688616 7.35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