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业银行行长陶以平谈未来监管态势:没有最严 只有更严

兴业银行行长陶以平谈未来监管态势:没有最严 只有更严
2020年09月23日 12:29 21世纪经济报道
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原标题:兴业银行行长陶以平谈未来监管态势:没有最严,只有更严!

  商业银行是企业,赚钱很正常,但赚钱是一时的,发展才是长久的,如果一心都在钱眼里,不会有大发展,要持续发展。

  9月23日,兴业银行行长陶以平在“2020中国银行业发展论坛”上表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银行基本职责没有变,基本经营规律没有变,要继续乘风破浪、不辱使命:把握变局要认清“四个大于”、践行使命要坚持 “四个重于”。

  所谓“四个大于”,即:实体大于金融、滴灌大于漫灌、从严大于从宽、机遇大于挑战,“四个重于”则是发展重于“发财”、价值重于价格、转型重于转场、表现重于表态。

  “严监管、强治理、正本清源,是这几年我们面对的基本监管态势。未来怎么样?我认为没有最严,只有更严!”陶以平认为,未来金融业要将防控风险摆在极端重要位置,严守规矩,遵循规律,这样才能行稳致远。

  在谈及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时,陶以平表示,信用风险的滞后暴露、息差缩窄、资本压力等,但这些都在预期范围、可控范围,有些还是阶段性的,“稳”的大格局不会变化,而且未来银行只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陶以平称,商业银行是企业,赚钱很正常,但赚钱是一时的,发展才是长久的,如果一心都在钱眼里,不会有大发展,要持续发展,至少要守住几个底线:一是严格落实政策和监管要求,二是严格遵循经营规律。“银行还是要坚持稳中求进,着力统筹平衡各方面情况,切实做到风险应对走在市场曲线前面,步子不能太大,多打提前量,少些后遗症。”

  对于商业银行已由上半场转入下半场的说法,陶以平认为,“下半场”不是跟着别人转,还是要老老实实围绕金融主业和本源,集中精力于自身特点,持续练内功,不断提升适应新形势新时代核心能力和差异化优势,推动转型顺势而为。

  以下为陶以平发言全文:

  各位网友:

  大家好!我是兴业银行行长陶以平。这是我第三次参加新浪组织的中国银行业发展论坛,也是最特别的一次,云端相见,线上交流,既说明我们切实处于变局之中,也证明我们国家各个方面具有应对变局的强大能力。论坛的举办,同时展现了新浪的担当和实力。

  论坛的主题“未来银行之路——变局与使命”,很有现实意义。今年以来,百年罕见的疫情突如其来,进一步加剧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英明领导,扎实推进“六稳”“六保”,成果丰硕,放眼全球,“风景这边独好”,充分说明了我国的制度优势和治理能力。但形势仍然复杂多变,狙击战打赢了,还有持久战要打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指日可待,还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第二个百年目标在前引领。银行业连接国民经济方方面面,在金融业占据主导地位,在此背景下,挑战很多,责任很大,未来怎么走,确实需要认真思考。我总的看法是,万变不离其宗,银行的基本职责没有变,基本经营规律没有变,只要始终把握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己的“硬核”能力,未来将会继续乘风破浪、不辱使命。接下来围绕本次论坛的主题“变局和使命”,我谈两点体会:

  第一,把握变局要认清“四个大于”

  一是实体大于金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持续发展壮大,银行业总资产已经跃居全球第一,但不能自鸣得意,没有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就是无根之木。我们常学总书记的原文原话,对比就知道孰轻孰重。总书记说过,“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但也说,“实体经济是国家的本钱”,“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的根基”。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强调,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说句大白话,金融就是为实体经济“端盘子的”。所以,我们搞金融的不能就金融讲金融,而要首先想实体之所想,急实体之所急,切实为实体创造价值,认真贯彻支持实体的各项政策,这样才有持续发展的基础。当前,疫情影响还在持续,实体经济尤其是小微企业仍有很多困难,连带影响就业、民生,党和国家强化“六稳”“六保”,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包括合理让利、适当延期还本付息、扩大普惠金融规模、加大不良处置力度等,合情合理。这些政策作用非常明显,现在我国经济复苏非常强劲。经济稳,金融稳,经济强,金融强,由此我们对金融的稳定发展充满信心。

  二是滴灌大于漫灌。精准,是近些年治国理政的重要特征。扶贫要精准扶贫,下一番“绣花”功夫。防疫要精准施策,分级分类诊断救治,分区分级复工复产。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分类施策、精准拆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突出定向、精准、有度。在货币金融领域,更是一直强调不会大水漫灌,而是精准滴灌,这样既为经济增长提供了适宜环境,又没有放大金融风险,效果很好,国内外评价很高。疫情期间滴灌政策更加到位,与其他一些经济体大水漫灌的政策态势形成鲜明对比。面对疫情冲击,央行该出手时就出手,但出手不是“隔山打牛”,而是强调“一竿子插到底”,直接支持到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同时,该留后手就留后手,该收手时就收手。随着经济形势持续向好,滴灌大于漫灌的导向会更加坚决,货币政策会更加直达,目的是面向实体经济放水养鱼,而不是让金融机构雁过拔毛,是帮助实体经济中的好企业鱼跃龙门,暂时遇到困难但能保就业、有前景的企业渡过难关,而不是让僵尸企业起死回生,更不是让不务正业的企业搭便车。

  三是从严大于从宽。严监管、强治理、正本清源,是这几年我们面对的基本监管态势。未来怎么样?我认为没有最严,只有更严!看看疫情期间,即使形势那么严峻,金融监管也没有丝毫放松,不仅没有放松,而且制度越来越密,检查越来越细,处罚越来越重!所以,未来金融业还是要将防控风险摆在极端重要位置,严守规矩,遵循规律,这样才能行稳致远。我经常和同事讲,决不能把监管作为一种负担,而应作为一种保护。一些名山大川景点,经常有栏杆围着,这样人们才敢靠近悬崖边缘,看到最好的风景。监管政策就像这些栏杆,看似约束,实则保护,让大家安全走向远方。

  四是机遇大于挑战。目前看,商业银行确实面临一些挑战,包括信用风险的滞后暴露、息差缩窄、资本压力等,但这些都在预期范围、可控范围,有些还是阶段性的,“稳”的大格局不会变化。而在变局之下,特别是现在中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商业银行有很多战略性、长期性机遇。一个是总量会更大。强调以内循环为主体,必须加快扩大内需,所以投资会添加新动力,更重要的是消费会更强劲。国内一些知名产品现在已经开始明显代替国外产品,资本市场很灵敏,很多上市公司估值已经提前反应这一趋势。服务性消费品可能更加直观,再过几天就是国庆假日了,我估计很多朋友会将原本准备的国外游预算用在国内游。内需的持续扩大会给银行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另一个是结构会更优。尤其是我国的产业结构会加快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产品结构会加快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大批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大批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大批创新企业破土而出。实体行业和企业的这些变化,对商业银行来说,不仅意味着难以想象的增量机会,也意味着难以想象的价值创造。再一个是模式会更新。不仅体现为实体经济的新模式,比如智能制造、线上运营,而且金融业经营管理模式会出现极大变化,特别是随着科技的深化运用,金融将变成连接一切、无处不在、随时可得的存在,服务客户、管控成本、防控风险的能力都将得到显著提升。总之,我认为未来银行只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第二,践行使命要坚持 “四个重于”

  一是发展重于“发财”。商业银行是企业,要为股东、投资者、客户、员工等相关者负责,赚钱很正常。但赚钱是一时的,发展才是长久的,如果一心都在钱眼里,不会有大发展。要持续发展,至少要守住几个底线:一个是严格落实政策和监管要求。要围绕“六稳”“六保”,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向企业合理让利,扩大普惠领域、制造业资金投放,加大小微信用贷、首贷、无还本续贷及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探索。我们打心眼里认为这是优化资产结构、行业结构、客户结构的好时机,必须紧抓不放,出台的一系列措施既要紧盯政策,更要具前瞻性,确保未来发展的基础更实、更强。另一个是严格遵循经营规律。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但决不能主动地、刻意地追逐风险,只有那些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协调统一,规模、质量、效益平衡的银行,才有可能成为百年老店。所以银行还是要坚持稳中求进,着力统筹平衡各方面情况,切实做到风险应对走在市场曲线前面,步子不能太大,下海不能“裸泳”,弓箭不能拉得太满,多打提前量,少些后遗症。

  二是价值重于价格。我记得银保监会郭树清主席曾经很实在地说过,“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收益率超过6%就要打问号,超过8%就很危险,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对银行很有警示意义。银行经营的根本是客户。因此,服务客户,决不能仅仅盯着价格尤其是单项业务的价格,更重要的是看客户本身,有没有持续创造价值的能力。这就要求商业银行着力提升两方面能力。一方面是客户选择能力。有些客户,今天你爱答不理,明天你可能就高攀不起。也有些客户,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可持续发展,造成大量银行坏账。客户选择非常重要,不能捡到篮子都是菜。另一方面是综合服务能力。现在有些传统金融产品,单项来看,确实不怎么挣钱,甚至赔本赚吆喝。因此就要不断提升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全流程、全市场金融服务的能力,“东方不亮西方亮”,只要综合来看有收益,就是好客户、价值客户。

  三是转型重于转场。“场”是上半场、下半场的场。现在都说商业银行已经由上半场转入下半场了。我想,“下半场”不是跟着别人转,换个山不一定就会唱那个山的歌;“下半场”还是要老老实实围绕金融主业和本源,集中精力于自身特点,持续练内功,不断提升适应新形势新时代核心能力和差异化优势,推动转型顺势而为。过去几年,我们根据内外形势变化,制定了“1234”转型发展战略,沉下身沉下心沉下力落实,今天再回首,有焕然一新、脱胎换骨的感觉。从2016-2019三年间的情况看。首先总体平稳健康发展。规模、效益、质量都在提升,行业地位比较稳固。其次业务结构显著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实现了“三个一万亿”的转变,存款、贷款增长在同类型银行中最高,贷款增加1.36万亿元,非标债权投资减少1.26万亿元,存款增加1.06万亿元,流动性指标大为改善。同时,非息收入增长75%,占比提升15个百分点到43%,盈利模式变化显著。再一个,服务实体经济、应对周期波动的能力变得更强。企金客户增至80多万户,零售客户增至8000多万户,同业客户继续保持市场前列,三大条线逐渐“三足鼎立”,“商行+投行”渐入佳境,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好的综合化服务,促进宽货币向宽信用转化。大家关注比较多的金融科技,也蓄势待发。我们用三年时间完成了包含“五大主题、七大工程”在内的流程银行建设,夯实了底层基础;在同业中率先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将行内研发队伍成建制整合并入,建立了更加市场化的激励约束体系;聚焦信息安全、用户体验、云服务、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流程机器人、开放银行八大领域持续探索,形成了一大批金融科技成果。比如,我们帮助福建省政府快速推出“金服云”平台,今年在疫情期间发挥了很大作用,短短几个月用户就超过6万户,而且还在高速发展。举兴业的例子,就是想表达一个意思,要眼睛向内,聚焦本源,才能加快转型。

  四是表现重于表态。行胜于言,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只要银行业都能严格落实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决策部署,深入推进适合自己的转型发展战略,各尽其能,百花齐放,我们的实体经济会持续向好,我们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会有更强动力,我们这个行业也一定有更加光明的未来。最后,我也想和广大网友,特别是银行业的网友说,当前这个大时代,风云变幻,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必须有能力、肯担当。衷心祝愿大家都能不断提升自我,拥有远大前程。

  谢谢大家!

  (作者:李愿)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潘翘楚

兴业银行 实体经济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9-24 帅丰电器 605336 24.29
  • 09-24 中岩大地 003001 30.16
  • 09-24 宏力达 688330 88.23
  • 09-23 上海凯鑫 300899 24.43
  • 09-23 巴比食品 605338 12.72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