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敦煌60载为国宝延续生命

坚守敦煌60载为国宝延续生命
2019年07月17日 04:10 大洋网-广州日报

原标题:坚守敦煌60载为国宝延续生命

李云鹤

李云鹤修补壁画。

  在敦煌莫高窟的洞窟或崖壁上,每天早上天未亮,就有一位头发花白、步履迟缓的老人在十多米高的脚手架上爬上爬下。因为洞中光线太暗,他要打着手电筒。这位老人今年已经快90岁了,他在敦煌修复壁画已经整整63年了,他就是文物修复界泰斗、著名文物修复专家、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研究所原副所长李云鹤。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肖欢欢 实习生罗煜森

  图/由敦煌研究院提供

  李云鹤被誉为中国壁画修复第一人。他花白的头发梳理得整整齐齐,眼睛炯炯有神,说起话来中气十足。老爷子不仅会用电脑,还会用微信。他背着一个磨得发亮的工具箱尤其引人注目。这里面放着他精心打造的十八般“兵器”,气囊注射器、猪毛刷、小锉刀……大小、形状各异,这些工具都是他在实践中总结并应用出来的。

  年近九旬仍在修文物

  60多年间,李云鹤修复了包括敦煌壁画在内的壁画4000多平方米,塑像500多尊,他是中国文物修复界当之无愧的泰斗。尽管“功劳簿”上的成就已经沉甸甸,但李老依然有很强的危机感。“每次想到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敦煌壁画可能在若干年后消失,我就寝食难安。”

  1998年退休后,李云鹤接受敦煌研究院的返聘,继续进行文物修复工作。他已经养成了每天6点钟不到就起床的习惯。但岁月不饶人,修复文物过程中长期蹲、跪、俯身的姿势,也使得他的双腿肿胀,甚至出现静脉曲张,这已经成为他的职业病。有时早上起来,他也会感到腿脚酸痛。弟子们都劝他岁数大了,不用到现场,“动动嘴就行了”,但老人家还是有些不放心,重大技术问题,都是他最终拍板。

  “文物修复不能图快,要细致入微”,李老说,以壁画修复为例,每天十多个小时,他要求弟子们每天修复壁画不超过0.4平方米。李云鹤的弟子孙洪才告诉记者,退休之后,李云鹤反而更忙了,找他的人更多了,每天都安排得满满的,因为名声在外,几乎每个月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文物修复邀约。

  今年年初,李云鹤荣膺2018“大国工匠”年度人物称号,直到颁奖的前一天,他还在四川新津县观音寺修复壁画。

  修复文物必须是“杂家”

  1956年,24岁的李云鹤从老家山东来到敦煌莫高窟。刚到敦煌,恶劣的气候就给这位山东大汉来了个“下马威”。当时他住在由马房和牛圈改造成的宿舍内,一到冬天,狂风怒吼,冷得像冰窖似的。“当时塑像上都是风沙,冬天风一吹,壁画的碎屑就像雪片一样往下掉,这可都是1000多年的宝贝啊。”20世纪60年代的一天,李云鹤正在洞里修复壁画,听到隔壁洞窟传来“哗”的一阵巨响,他知道大事不妙,赶忙冲出洞窟查看,刚冲出洞窟就看到坍塌扬起的灰尘扑面而来,他连眼都睁不开。后来一看,是旁边130号洞窟内约3平方米的精美壁画因为风化侵蚀坍塌了。因为130号窟壁画坍塌,旁边的壁画也岌岌可危,整面墙斑驳破碎,随时可能坍塌。

  就在大家都一筹莫展之际,李云鹤提出,是不是可以用铆钉先将脱离墙体的壁画贴回去,因为壁画剥离面积大,向里面灌注浇水难度大,粘贴效果差。一个铆钉大概能固定起一平方米左右的壁画,用这样的“土办法”,当时很大一批壁画得到了保留。当然,铆钉固定壁画也有一个缺陷,就是在壁画上会留下细小的针眼,但当时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当时的想法是要先救命再治病,死马当活马医。”

  当时,国内文物修复一穷二白。没有技术培训,也没有工具材料,一切都要靠自己摸索。为了搞清楚壁画病害的成因,李云鹤就地取材,将莫高窟门前河中淤泥晒干,用筛网过滤,晒制成细腻的澄板土,制作成敦煌泥巴,再用日晒、火烤等方法,分别在夏天和寒冬、白天和夜晚进行对比,还把材料送往广州材料研究所鉴定。

  李云鹤说,会修复文物必须是“杂家”。为修复壁画,他还学习了美术、绘画、雕塑、建筑学、化学、工艺艺术、木工、铁匠、泥工等各种手艺及知识。

  写了100多本文物修复笔记

  经过6年的磨砺,他终于迎来了人生中第一个修复任务——莫高窟161窟的修复任务。

  161窟位于莫高窟顶端,开凿于晚唐初期。李云鹤给自己定下目标,每天只修复不到0.1平方米。“稍有不慎,一件千年文物就有可能毁于一旦。”他说。

  经过700多天,他修复了60多平方米壁画,这座濒临毁灭的唐代洞窟,在他手上起死回生。161窟成为敦煌研究院首个自主修复的洞窟。时任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也对李云鹤的修复技艺大加赞赏。“文物修复讲究修旧如旧,能让文物恢复到以前的容貌,又保持美感,还延长了它的寿命,这份手艺是相当了不得的。”樊锦诗告诉记者。

  李云鹤有个习惯,每次在文物修复过程中有什么疑问或心得,都会用手记下来,画下来。主要是为在做文物修复的时候可以作为参考。60多年下来,这样的文物修复笔记,他一共积攒了100多本。

  妙手攻克文物修复世界难题

  长期以来,壁画重层接取一直是文物修复界的一大难题。如何既不破坏表层壁画,又可以让后面的壁画重见天日。那段时间,李云鹤每天都在苦思冥想这个问题。一位同事折纸启发了他。他用折纸的办法,把里面的壁画拉出来了,将表层的唐代壁画移接在外层的宋代壁画旁边,仅6平方米的甬道上,参观者能同时看到跨越数百年的两个朝代的壁画,成为世界壁画修复史上的一个创举。他的甬道重层壁画整体揭取迁移技术,获得1986年文化部科技成果四等奖。“很多外国人过来莫高窟参观,听说我们把里面的一层壁画像拉抽屉一样拉出来了,他们都惊呆了。”

  在文物修复领域,李云鹤开创了多个第一:国内原位整体揭取复原大面积壁画第一人,国内石窟整体异地搬迁第一人,国内运用金属骨架修复保护壁画第一人……在文物修复中的创举,也让李云鹤屡次斩获各类大奖。他的“筛选壁画修复材料工艺”荣获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莫高窟161窟起甲壁画修复”“敦煌壁画颜料X光谱分析及木构建筑涂料”两项成果荣获国家文化部一等奖,“敦煌莫高窟环境及壁画保护研究”荣获国家文物局三等奖。

  儿孙也都加入文物保护行列

  李云鹤说,做文物保护就是与时间赛跑。现在的敦煌研究院修复一个洞窟最快要2年,如果把所有的洞窟都修理一遍,需要上百年。他期望能在有生之年解决敦煌文物大的病害问题。李云鹤形容文物修复就是面壁绣花,在洞窟里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一般人都很难坚持。

  熟悉李云鹤的人都知道,李云鹤是个“文物痴”,他把文物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宝贵。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们有一天会离去,而文物要传给子孙后代。”他带徒弟,除了看天赋,还要看徒弟对待文物的态度。有个学生碰落一小块壁画皮,掉在指甲盖上随手弹了出去。被李云鹤看到,勃然大怒,当场对这名学生说:“你下来,不要干了。”“我当时就说,人的皮肉破了可以再长出来,但指甲盖大一块壁画,它却是长不回来的,你能补、能画,但你画上来的都是新的。不是文物就没有价值。”

  如今,李云鹤带出来的学生,大多已是中国壁画、彩塑修复项目的带头人。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儿子和孙子、孙女也都加入了文物修复事业。

  李云鹤的孙子李晓洋在爷爷的熏陶下,从国外留学回来就投身文物修复。李云鹤经常告诫他,要对文物有敬畏之心。“我这辈子都会待在敦煌不会离开了。如果能修复更多国宝文物,延续它们的寿命,那将是我这辈子最大的成就。”李云鹤说。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7-24 神马电力 603530 5.94
  • 07-18 国联股份 603613 15.13
  • 07-18 苏州银行 002966 7.86
  • 07-17 科瑞技术 002957 15.1
  • 07-17 景津环保 603279 13.56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