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讯 11月23日消息,第十五届环渤海钢铁市场论坛暨兰格钢铁网2019年会在北京举办,论坛以“新经济格局下钢铁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共同探讨钢铁行业发展方向。新浪财经全程视频直播。
著名经济学家、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出席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讲。
刘世锦从六个方面指出明年及今后一段时间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一是通过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大都市圈发展。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大都市圈加快发展。处在大都市圈范围内的乡村,是最有条件和可能实现振兴。大都市圈就是在已有的核心城市之外的50-100公里范围, 在现有乡村基础上发展起一批小镇或小城市。今后十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我们通常所说的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大部分将出现在大都市圈、城市群、城市带。中等收入群体倍增,大部分也会处在这个范围之内。
要形成这种新的城市和产业格局,需要人员、资金、技术、土地等要素能够在城乡之间双向自由流动,也就是说,既要让农民进城,也要允许城里人下乡。应将改革重点放在大都市圈的乡村地区。加快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创造条件允许宅基地流转;城乡居民宜城则城,宜乡则乡;在小城镇建设中,允许、鼓励城乡居民和投资者置业创业、共建共享。此外,《土地管理法》修改后有进展,依然任重道远。
二是低效率部门的改进。经济中还有不少低效率“洼地”,主要是因为市场准入不够,缺少竞争,要素难以有效流动与优化配置。有关研究表明,能源、物流、通信、土地、融资等基础性成本要高于美国一倍以上。除了少数由于资源禀赋原因外,主要是因为基础行业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行政性垄断。改革的重点还是要完善产权保护,对各类企业真正做到一视同仁、公平竞争;按照负面清单在基础产业放宽市场准入。
三是低收入阶层的人力资本提升。人们之间初期能力差距如同收入和财产差距一样大吗?人力资本严重不足,部分是由于从儿童营养保障到医疗、教育、就业等条件的匮乏,部分则由于诸多方面的机会不均等。提升低收入阶层的人力资本更为重要。
建立反贫困的长效机制。立足于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创造财富能力。通过改善基本生存发展环境,尤其是医疗、教育、文化等条件,重点提高年轻一代人力资本,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创业发展机会。教育是贫困地区年轻一代如何发展的关键因素。
加快农民工进入和融入城市的进程。农村进城人员对城市发展创造了大量社会财富,为他们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并非“施舍”,而是他们的“城市权利”。重点要解决好农民进城人员的住房问题,不仅对他们安居和融入城市至关重要,同时也能带动大量的消费需求。
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就业、医疗、养老等方面,建立覆盖全国的“保基本”社会安全网。加快实现全国统筹、异地结转,增加便利性,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四是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消费结构升级是中国经济需求增长的重要动力。商品消费增长趋于平缓,包括医疗、教育、文化、娱乐、养老、旅游等在内的服务性消费进入快速成长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包括研发、设计、金融、物流、信息服务、商务服务、人力资本服务等在内的生产性服务业将更快增长。由服务型消费和生产性服务业构成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正成为拉动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新主导产业。
推动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具有更多依赖不可编码知识、新技术不宜传递等特点,对外开放的深度将超过以往。产业内优胜劣汰,集中度提高,头部企业市场份额上升,企业破产退出增加,是产业转型升级、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经过程,只能适应,难以回避。
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的制造化,从人才、技术到企业内部结构调整、企业间购并重组,促进二者融合发展。
五是前沿性创新。全球创新前沿“无人区”的创新增加,由过去的主要“跟跑”,转为部分“并跑”和少数领域“领跑”。前沿性创新较多集中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领域,中国的优势体现在消费市场巨大、产业配套比较完整等,易于形成商业模式和实用技术,由商业模式创新拉动技术创新。最大短板是基础研究滞后,要有一大批诺贝尔奖级研究成果形成的土壤,否则创新将后劲不足。
六是绿色发展。形成绿色发展新共识。绿色发展包括但不限于污染治理、环境保护,从绿色消费,到绿色制造、绿色流通、绿色融资,再到绿色创新,一个完整的绿色经济体系逐步形成。绿色发展不是对传统工业化模式的修补,而是与之相竞争并可能获胜、更具优越性的一种新发展模式。传统增长方式的成本和绿色发展方式的收益过去是外部化的,要使之内部化,重新定义投入和产出、收益和成本。将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之间相互冲突的关系,转化为相互融合和促进的关系。
不能把绿色发展看成经济增长的代价,甚至拖累增长速度,而是重要的消费新动能、创新新动能和增长新动能;不仅要做减法,更重要的是做加法和乘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必须要过生态资本及其服务价值度量、核算、交易这一关。由于未能解决“算账”问题,现阶段绿色发展主要是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社会各界从事的公益事业、慈善事业,尚未成为企业个人能够从事的日常经济行为。首先要解决可度量、可核算问题,进而解决可货币化、可交易的问题。
责任编辑:张瑶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