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驰援:金融市场吹响纾困民企“集结号”
来源:金融时报 本报记者 孟扬
改革开放40年来,民营经济已成为市场经济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重要力量。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换挡”为高质量发展的当下,驰援纾困优秀民企,助力民营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已成为金融市场众多参与者的共识。
10月下旬以来,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从金融委、一行两会到各大金融机构,纷纷密集发声,一系列促进民企发展的政策陆续出台,其中鼓励信贷倾斜、建立考核激励和容错机制、设立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建立纾困基金等措施均剑指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央行行长易纲将上述举措总结为“三支箭”,即信贷支持、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和股权融资支持工具。
长短相济:政策“组合拳”频出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针对部分民企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监管层长短相济,频施“组合拳”,助民企信用扩张落到实处,让市场主体增强了信心。
今年6月,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意见》从货币政策、监管考核、内部管理、财税激励、优化环境等方面提出23条短期精准发力、长期标本兼治的具体措施,督促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切实降低企业成本,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
货币政策方面,今年人民银行4次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释放资金合计3.65万亿元,同时还运用MLF提供流动性新增1.76万亿元,以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使经济周期性所产生的一些收缩效应得到缓解。
针对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人民银行设计了“三支箭”来支持。第一支箭是增加民营企业的信贷,通过增加再贷款和再贴现额度、调整宏观审慎评估的参数来支持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贷款。1月至11月,人民币新增贷款超过15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了2.14万元。
第二支箭是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这相当于一个信用缓释工具,有利于民企债的顺利发行。11月份以来,民营企业的发债恢复了正常。最近,已经成功发行了几十只民营企业债券,金额达到几百亿元。
第三支箭是研究设立民营企业股权融资支持工具,缓解民营企业股权质押风险,稳定和促进民营企业股权融资。
针对民营企业面临的“融资高山”,11月7日,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出,初步考虑对民营企业的贷款要实现“一二五”的目标,即在新增的公司类贷款中,大型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不低于1/3,中小型银行不低于2/3,争取3年以后,银行业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占新增公司类贷款的比例不低于50%。
总体来看,监管的指引体现在,帮助银行从“惧贷、难贷、惜贷”到“敢贷、能贷、愿贷”。过去,不少银行信贷人员要对贷款负责,稍有不慎,将对不良贷款追偿负有连带责任。而与国企等具有“软性预算约束”的机构相比,民企偿贷压力更大,相应的,为其放贷风险更高。为此,郭树清给出了“五指成拳”:一是“稳”,即稳定融资、稳定信心、稳定预期;二是“改”,即改革完善监管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三是“拓”,即拓宽融资渠道;四是“腾”,即加大不良资产处置,盘活信贷存量;五是“降”,即通过减免服务收费等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多方合力:金融机构支持加码
在政策引领下,银行、保险、券商、基金等各大金融机构积极响应,陆续出台针对民企的金融支持举措,提升民营企业金融服务可获得性,降低融资成本。
《金融时报》记者梳理发现,11月份以来,工、农、中、建四大银行率先推出了支持民企政策,共计78条。随后,多家股份制银行也密集发声支持民营企业。例如,中信银行发布14项举措,其中包括加大债券服务力度,丰富股权融资服务,为民营企业量身打造国际金融服务,积极开展贷投联动、科创基金等普惠类创新服务;兴业银行则发布支持民企19条,包括发挥自身综合经营优势和在投行领域的竞争优势,推动优质民营企业债券发行成功率的提升,促进融资利率回归理性,并利用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和企业资产证券化等工具,帮助民营企业通过债券、存量资产融资,优化资产负债表。
从各类银行做法看,民生银行小微金融事业部总经理周伯婷认为,大型银行更侧重于广泛覆盖,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更注重产品创新和效率,地方性银行则主要支持当地小微客户。
来自中国基金业协会的最新消息显示,截至11月12日,共有11家证券公司设立的11只证券行业支持民企发展系列资产管理计划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完成备案,成立规模总计228.21亿元。中基协还表示,下一步将大力支持证券基金经营机构发挥资产管理专业优势,积极参与化解上市公司股票质押风险,支持具有发展前景的民营企业渡过难关,长期健康发展。
险资方面,11月9日,新华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发起设立的“景星”系列专项产品在中保保险资产登记交易系统有限公司完成登记,该系列专项产品目标总规模100亿元,旨在发挥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优势,化解优质上市公司股票质押流动性风险。在此之前,国寿资产、太平资产和人保资产已经先后设立了纾困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风险专项产品,目标规模分别达到200亿元、80亿元和300亿元。
重在治本:构建长效机制势在必行
在政策发力方向确定,尤其是多个部门“几家抬”局面形成后,民企面临的融资坚冰正在逐渐松动。但业内人士同时认为,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不仅是短期为其纾困,对商业性机构经营行为,不应以非市场化手段管理,需要出台更多的治本之策,建立长效机制。
“提升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融资意愿仍属治标举措,而核心仍依赖于促进中小企业自身经营改革政策,如税收与社保边际改善、降低企业税负。”华泰证券大金融首席分析师沈娟认为,首先需解决小微企业“活下来”的问题。银行作为市场化机构,会在风险与收益平衡原则下加大对企业融资支持力度。
兴业银行行长陶以平表示,当前为推动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市场各方在创新增信工具、设立担保机构、债转股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这些还处于风险缓释、风险分担甚至风险转移层面,更重要的是围绕降低民营企业融资风险做文章。既要进一步激活、用好社会大数据,减少信息不对称,也要进一步打击恶意逃废债、套现“跑路”等行为,增加失信违约成本,更要持续改善民营企业营商环境,增强民营企业经营发展稳定性和确定性。
需要强调的是,除政策支持之外,还必须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在市场竞争中促进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优胜劣汰,依靠市场竞争,发挥市场的激励和淘汰作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优化资源配置。
正如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所说:“解决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融资难,需要金融机构和企业双向发力。一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因抛弃主业、过度融资等因素陷入困境。因此,未来企业在审慎经营、依法经营、合规经营、诚信经营以及提高专业化能力和水平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报记者张末冬 李国辉 李文龙 杨毅对本文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谢海平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